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 教学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27: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爱莲说
第 四 单 元
周 敦 颐
17 短文两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你知道哪些关于莲的诗句或故事呢?宋代周敦颐写了一篇《爱莲说》,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导入新课
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以诵读为主,在读中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感悟莲的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5.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君子之德,提高道德修养。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因筑室濂溪,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他善于断狱,为官期间,处世超然,胸怀磊落。生平襟怀开阔,有高趣,常以仙翁自许。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师从于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背景资料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在南康(今江西庐山市)做官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被称为名句。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文体知识
主要特点是:
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
1.给下列加色的字注音。
蕃( )淤泥( )不蔓不枝( )清涟( )
濯( )亵玩( )隐逸( )鲜有闻( )
fán

zhuó
lián
màn
xiè

xiǎn
检查预习
2.解释下列重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出淤泥而不染:
(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唯独,只。
沾染(污秽)。
蔓,生藤蔓。枝,长枝茎。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指品德高尚的人。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花之君子者也:
应当。
宜乎众矣: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1.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
【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译文】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合作探究
【译文】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横生藤枝蔓,不旁生枝茎。
【译文】它洁净地挺立,(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问题探究
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作者借对莲的赞美、对菊花的惋惜、对牡丹的嘲讽,表达怎样的情感?
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的品格的赞美,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本文借赞美莲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突显文章主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均有所见。开篇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出了世态人情。继而描写“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突出了莲高洁、单纯、雅致的形象。最后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3)语言精练,骈散结合。
全篇仅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4)巧用衬托手法。
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突出了莲的君子品格;第三次衬托,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爱莲说》描写莲花的可爱,意在借花喻人,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课堂小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拓展延伸
咏莲诗歌
予 爱莲
陶渊明:爱菊
隐逸者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正衬)
(反衬)
君子风格
傲霜斗雪
品格高洁
雍容华贵
象征富贵
板书设计
莲: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爱莲说
不慕荣利
洁身自好
托物言志
高洁、正值、庄重
1.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词语积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的东西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的标志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人
2.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3.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
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4.文言句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省略句。“出”省略了介词“于”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