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化对方差概念的认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2.通过实例体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形成统计意识和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方差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方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难点: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10次百米跑练习中的成绩(单位:秒)如下: 甲:10.8 10.9 11.0 10.7 11.2 11.1 10.8 11.0 10.7 10.9; 乙: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分别计算出这两名运动员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谁的成绩更稳定?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 解:甲=10.91,=0.024 9; 乙=10.89,=0.008 9. ∵ >,∴ 乙的成绩更稳定. 探究新知 问题:通过对上面问题的求解,发现计算方差比较繁琐,能不能借助其他工具来计算方差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可以求方差. 教师追问:怎样使用?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方差时,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操作时需要参阅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 新知应用 例 某快餐公司的香辣鸡腿很受消费者欢迎.现有甲、乙两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到快餐公司推销鸡腿,两家鸡腿的价格相同,品质相近.快餐公司决定通过检查鸡腿的质量来确定选购哪家的鸡腿.检查人员从两家的鸡腿中各随机抽取15个,记录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你认为快餐公司应该选购哪家加工厂的鸡腿? 甲747475747673767376757877747273乙757379727671737278747778807175
师生共同分析:先求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再求出样本的方差,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就可得到结论. 解:检査人员从甲、乙两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各随机抽取的15个鸡腿分别组成一个样本,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 甲=≈75, 乙=≈75. 样本数据的方差分别是 =≈3, =≈8. 由甲≈乙可知,两家加工厂的鸡腿质量大致相等;由<可知,甲加工厂的鸡腿质量更稳定,大小更均匀.因此,快餐公司应该选购甲加工厂生产的鸡腿. 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 参考答案 1.D 2.B 3.解:(1)这20户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1.5+×(0.4-0.2+0.2-0.1+0.1+0+1.2+0.6+0-0.6+1.1+0.5+0.6-0.5+0.3+0.7+0.9+1.7-0.2+1.3)=1.5+0.4=1.9(万元),可以估计全村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约为1.9万元. 这20户家庭的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百分比为×100%=65%. 估计全村年收入大约为1.9×130=247(万元),全村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百分比大约为65%. 因为样本的中位数是1.5+=1.85,而1.89>1.85,所以推测该家庭的收入情况,大约比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高,比一半以下的家庭低. (2)不正确,应为s. 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实例能用到方差吗? 2.谈谈学完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 布置作业 教材第127页练习. 板书设计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第2课时)1.用科学计算器可以优化复杂数据的方差计算问题; 2.实际问题中常采用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统计思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