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5 驿路梨花 第2课时 教学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15 驿路梨花 第2课时 教学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37: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5 驿路梨花 教学详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小组内互读自己的作文,点评顺叙和插叙运用得是否合理。 二、文本分析 (一)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了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茅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小屋“主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交流:“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可以想见小茅屋主人的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善良又体贴。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描写都表明小茅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让过路人“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小茅屋的主人做了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做好事的时间“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瑶族老人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尽力补上,方便后来人,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梨花姑娘的妹妹照料小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几年前,姐姐出嫁后开始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梨花照料小屋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解放军盖小屋后
5.结合以上几个问题,你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交流:“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种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成了过路人的“驿站”。 总结过渡:赶路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艰难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和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二)寻花赏景,体悟情感 1.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画出,并思考其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讨论、交流。 交流:(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实写,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不平常的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写梨花: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总结过渡:“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2.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交流:(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2)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3)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4)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5)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总结过渡:“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西南山林里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 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为什么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尾? 交流:“梨花”一词含义丰富,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哪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有人。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好处: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交流: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五、达标检测 1.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案: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2.作者说自己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看看下列句子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以上句子,或描绘梦境,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对一代新人的情于这些景中。本文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 3.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布置作业 《驿路梨花》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你也运用设置悬念和误会的笔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示例:周末傍晚天气不错,小区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打闹声,大人们开心的谈论声。我拿着篮球挥洒着汗水往家走,突然看到一个拾荒老人手提着编织袋趴在一楼人家的窗口。老人笑容满面,用手拍着窗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小偷!我想现在的小偷真是胆大,大白天就要行窃,一楼住的是对年轻夫妻,有个小孩子,听说今天回老家了。难道他知道家里没人?我快速向前靠近,老人低下头开始翻弄编织袋,是要动手了,他已经在寻找撬窗工具了。我要现场抓住他,缴获他的作案工具。突然他拿出了一个黄色的脏兮兮的小鸭子,笑呵呵地举向窗口。走近了,有孩子的哭声。看到了,原来一楼小孩一人在家,小孩看着窗外的老人与玩具,擦擦眼泪笑了。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