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写作 怎样选材 第1课时 教学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写作 怎样选材 第1课时 教学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19: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写作 怎样选材 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教学资料和展示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习选材的方法。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训练选材能力,学习选材方法。 3.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 教学资料 一、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到写作中时便会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例如《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写自己双腿瘫痪后种种暴怒无常的行为,写母亲的体谅、宽容、默默忍受乃至发病离世,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报纸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 二、从生活中选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选材,首先要善于观察。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一次想把听来的几个故事写成小说,就去请教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听后,劝他不要写听来的故事,出去转转,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莫泊桑按老师所说,花了很多时间外出观察,终于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善于观察,就要有观察的习惯并做到细致、深入。 其次,要用心感悟。莫怀戚与家人散步,体会到肩头的责任;冰心凝视雨中荷叶护莲,感悟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泰戈尔由金色花,联想到母爱的圣洁与人类天性的美好;宗璞路遇紫藤萝花,产生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哲学追思。用心感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发掘人、事、景、物蕴含的深意,获得启迪。 再次,要学会筛选。身边的人谁更有特点,哪件事最使你难忘,生活的地方哪处风景最独特,生活中入眼入耳入心的东西很多,要在脑海中过滤,从中选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的片段写进文章,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围绕中心进行选材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来支撑与表现。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例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选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老师的思念和依恋,从“点”上详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亦然。 四、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中学生写作,取材强调亲历,以突出真实性。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不必考虑其可能性,因而有时候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冈察洛夫主张写作要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契诃夫认为扯谎在小说里比在谈话里还要乏味得多。这些都强调真实对材料的重要性。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并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 取材新颖,要做到选别人所未选,写别人所未写,或者就平常素材翻出新意,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自己小时候一次冒险爬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写事小,也并非新奇,但以小见大,感悟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破千道题,其实一文章。考场上,时间短,写作要得高分就得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苦练功夫,在看透题目、确定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自己身边的素材,用真实又新颖的材料写出优秀的作文。 二、策略分享 海明威说:“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蛋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时只能“望纸兴叹”。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那么,同学们平时作文里的素材都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呢? 学生交流,探讨平时写作时自己的思路,谈谈自己观察的途径是什么。从途径看,通常有以下两条: (1)直接观察。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 (2)间接观察。就是通过阅读书籍,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获取第二手信息。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从内容看,和“我”有关的素材十分宝贵,它们可以给人真实感、亲切感;和“我”无关的素材同样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视野更开阔,境界才更高。 直接观察到的素材也就是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便会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另外,我们还应学会间接地从他人叙述、报纸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中等获取间接材料。这类材料广而杂,同样有利于丰富写作素材。 三、审题训练 1.同学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的毛病是:没有进行正确的审题,对题目的思考不准确,就难以选择合适的材料来体现主题。考场作文要想拿高分,首先要破题!请同学们就几个常见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突破审题关。 《沟通》《老师》《陪伴》《走近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2.指导:首先要抓住“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题眼”。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1) 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老师》《陪伴》等。 这三个题目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是难在如何出新。比如《沟通》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语言沟通呢?《老师》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学校的老师? 审题准确了才能选择鲜活生动的材料。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什么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给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如《陪伴》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其前添加某些词语,主题可变为“妈妈的陪伴”“书籍的陪伴”“至理名言的陪伴”等,或在其后添加“是歌”“是幸福”“是船”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调换题目!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 (2)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或者动词是“题眼”。如半命题作文《走近     》,题目就是动宾短语,写作时要抓住动词做文章。 (3)如果题目是句子,写作时要强调谓语并顾及限制性、补充性词语。如《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文章重点要写“养成了”,包括怎么养成?其过程如何?其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或耐人寻味的波折? 四、病文会诊 1.收集病文,适当分类、筛选。 翻阅学生近期作文、随笔等,挑出在选材方面存在问题的作品,按素材失真、脱离中心、详略不当、取材陈旧等问题进行归类,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各两三篇。 2.会诊病文,诊断选材问题。 要求:分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病文。(每组若干类,每类一两篇)组内会诊,找出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推测出现问题的原因。 3.交流总结:各组轮流发布会诊结果,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梳理写作中选材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写作演练 1.投放活动任务“写作实践”一。 如果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准备表达什么中心?选择哪些能反映街道特点的材料?仔细思考,写出你准备表达的中心,列出需要选用的材料,并注明详略安排。 提示:(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幽静、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记叙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 2.个人构思,列出要点。 学生思考,按要求列出要点。 3.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发言,谈对习作的中心、选材及详略安排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选材方法。 4.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组内交流,相互借鉴,对选材出现的问题,互相提出建议。然后,修改并完善。教师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六、课堂小结 对于同学们存在的选材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去伪存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得来的材料,有可能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即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不定也会被假象蒙蔽,因此,一定要甄别素材,确保真实。 其次要去粗取精。如果某个材料与文章中心搭不上边,即使它再怎么催人泪下,千古难觅,就这篇作文而言,也只有一个选择——舍弃。只有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是真正的“精华”。 七、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的一篇作文,从选材的角度进行修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