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背诵默写古诗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 2.朗读这五首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诗中探秘……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示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唐代诗歌革新的前驱。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背景: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李尽忠,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率万人出击,武不允。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贬陈子昂为军曹。诗人遭受挫折,慷慨悲吟《登幽州台歌》。 (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教学提示: 1.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 2.注意训练学生的诗歌节奏和音韵。 (三)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说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交流: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地悠悠,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2.重点研读,细品诗意: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字该怎么理解? 学法指导: 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中的字词,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诗人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交流:生不逢时的惆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熟读成诵,下笔默写:苍天无语,只能静静地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学生齐读古诗,自由背诵并默写在纸上。 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①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②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感情。③赏析诗句和手法。④熟读吟诵。 三、学习《望岳》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语、短语或句子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交流: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2.学生说说诗句的大意。 交流: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三)再读诗歌,体悟情感。 1.学生齐读诗歌,自由读诗歌,体悟诗歌情感。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交流: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秀美,山势之高峻。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3.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交流: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四)重点研读,细品诗意。 1.诗人是如何写出泰山“高大”这一特点的? 交流: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借景物特点表现泰山的高大雄奇;后两句用众山之低小进一步反衬泰山之高大。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如何理解? 交流:表现出诗人登临绝顶的决心和豪迈的气魄,表达了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四、课堂检测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它动人的力量却一直不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案: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阅读《望岳》,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答案: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表达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性格,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诗人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五、课堂小结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但都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这就是“诗言志”的特点。学习诗歌,我们应该知人论世,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情怀,得到有益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