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临沧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1 20:40:39

文档简介

机密★考试结束前
5.“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耿马自治县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素质能力提升训练
阶级分化愈加严重。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标志着()
A.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B.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训练用时75分钟)
6.如图是1986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克歪(hé)。其上所
注意事项:
刻铭文大意为:“我大封给你土地,供你享用,命克去燕为侯。再把羌、页…划归燕国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
管理。”克盉(hé)铭文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
A.刺史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县制
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7.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陶范铸造技术,陶范的选料、制模、翻范、花纹都很考究;当时工匠
A.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熟练掌握了浑铸、分铸、铸接、叠铸、锡焊、铜焊等技术。这说明商周青铜器()
A.铸造历史悠久
B.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B,装饰风格鲜明
C生产规模庞大
D.制作工艺成熟
C.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
D.山顶洞人仍然使用打制石器
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促使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2.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C.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D.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现了距今约6000年,种植粟的农耕文化遗存。该文化遗存位于()
9.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准备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
A.珠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水。从思想文化角度看,“源头活水”在当时表现为()
3.《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
A.制度创新B.技术进步C.社会转型
D.百家争鸣
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这反映了尧舜禹时代
10.秦王朝建立起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国家权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
实行了()
上逐级集中到皇帝手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三司制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1.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
4.《中华历史朝代歌》开篇唱道: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炎帝黄帝华夏祖,尧
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舜禹王位让贤。史前时期的人物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睡虎地秦墓竹简
B.史学著作《史记》
A.盘古
B.炎帝、黄帝C.三皇五帝
D.舜和禹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8页)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8页)耿马自治县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素质能力提升训练
七年级 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D B A B D A D B A D A B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C A A B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26题 12分,第 27题 14分,第 28题 12分,第 29题 12分,
共 50分)
26.(12分)
(1)评分标准:观点明确 1分,说明理由有史实依据 4分,结论 1分,共 6分。
观点:商鞅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强盛。(1分)
理由: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经济上实施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奖
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革措施;政治上的改革则是以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
确立县制等为主要内容;在军事上采取奖励军功的办法。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
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因此,商鞅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强盛。(1分)
(2)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说汉语;③穿汉服;④改
汉姓;⑤与汉人通婚。(1分)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3)认识: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②要坚持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③我们应客
观地、辩证地看待改革。(2分。写出两点即可)
27.(14分)
(1)介绍示例: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
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4分)
(2)著名通道:丝绸之路。(2分) 起点:长安。(1分) 地方:欧洲。(1分)
(3)①:丝绸、漆器等物品及凿井、冶铁和造纸技术等。(1分)
②:中亚的葡萄等农作物、印度的佛教。(1分)
③: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4)说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
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分)
七年级 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1 页
{#{QQABYYIEggigABAAAQhCEwFYCAMQkAEAAKoGRFAEMAABiAFABAA=}#}
28.(12分)
(1)历程:从刻绘符号到甲骨文到青铜铭文。(2分。顺序不能错)
地位:①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②在文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③是汉字发展的关键
形态。(2分。写出两点即可)
(2)“医圣”原因:①救治百姓;②撰写医书《伤寒杂病论》;③确立辨证论治原则;④创造大量
有效方剂;⑤传承医学成果。(2分。写出两点即可)
成功原因:①当时兵祸连年、瘟疫肆虐,对医学发展有强烈的现实需求;②前代医学成果奠
定了基础;③其个人医德高尚、关心百姓疾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④个人刻苦
钻研及坚定执着的努力。(2分。写出两点即可)
(3)“他”:祖冲之。(2分)
(4)特征:①丰富多样,延绵不断;②兼容并蓄;③多元一体化。(2分。写出两点即可)
29.(12分)
(1)评分说明:本题按层次评分,只要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评分。
层次及得分 材料运用及表述
能紧扣主题,准确运用史实(提供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史实)加
一等:6—8分
以阐述并能有所认识,逻辑清晰,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能围绕主题,运用史实(提供一条史实)进行阐述,条理较清
二等:4—6分
晰,表述较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三等:2—4分 能围绕主题进行说明,没有提供史实,表述较通顺,字数不足。
四等:0—2分 表述与主题关联不大,无史实,表述不通顺,字数严重不足。
示例
观点:开明君主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升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1分)
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古代中国疆域辽阔,农耕经济繁荣,历代开明君主针对现实
需求在治国理政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与调整。秦始皇与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并建立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冯太后与孝文帝积
极推动鲜卑族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6分)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历史由人民群众所创造,但开明君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他们在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世界影响力。(1分)
其他可用观点举例: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中国古代思想家以强烈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助推
中华文化的发展;③得民心者的天下或统治者施行暴政导致亡国;④改革家的改革成果推动了社会
进步。
(2)时期:东晋。(2分) 代表作:《兰亭集序》。(2分)
注: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评分。
七年级 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2 页
{#{QQABYYIEggigABAAAQhCEwFYCAMQkAEAAKoGRFAEMAABi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