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3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
〖课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知道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知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2.2022年课标解读
1)唯物史观:
初步学会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巩固的史实;通过人民群众支援抗美援朝,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土地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时空观念: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地点;通过《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至第三次战役示意图》,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
3)史料实证:
通过史料,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印证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印证英雄精神;搜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历史解释:
客观叙述和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和开国大典举行的意义,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5)家国情怀: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树立制度自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1.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由三节正课组成。
本单元的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非常鲜明地指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分为两部分——建立新政权和巩固新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经过近代以来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进行了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国内经历了多年战乱,经济衰退,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外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对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后来全面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2.时空纵览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树立热爱党、国家和人民的情怀。另一方面要 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认识与时俱进和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奋发向上的拼 搏精神,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1.培养学生绘制历史时间轴的习惯,学会构建课与单元知识结构,梳理历史史实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2.能叙述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西藏和平解放等史事的基本进程,理解这些事件的内在关系。
3.能准确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胜利、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完成的意义。
4.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5.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抗美援朝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学会分析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
6.通过学习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及抗美援朝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幸福、为国谋复兴的担当与使命。
(第3课时)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3)家国情怀: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土地改革就是采取的巩固措施之一,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本课上承《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两课,将巩固新生政权的三件事贯穿起来,即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形成了新中国巩固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又引发下一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新中国的重大事件,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第二部分——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第三部分———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
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政权成立后面对的问题,知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学习本课土地改革历史打下了基础。但学生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因此要精选史料,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思维层面看:该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从情感层面看: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容易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于本课情感目标(家国情怀)的实现有较大帮助。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材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图史结合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展示材料:提问:上述图片反映了农民什么愿望? 学生思考,结合所学回答:提示: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以设问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 目标导学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结合材料,概括土地改革的背景、目的材料展示:材料1: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的状态。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材料:2: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教师总结: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如果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不废除,不仅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还会失去农民阶层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从而使新生的人民政权无法得到巩固。 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亿万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铺平道路,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政权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 目标导学二、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土地改革的开始:新解放区土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教师讲述: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由此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拉开了帷幕。土地改革的内容[播放视频: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探究】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通过对比两种土地所有者,分析二者的异同,指出土地改革的实质是什么。项目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分配形式是否有剥削相同点【知识拓展】农村阶级成分划分标准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生,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地租。 富农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以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 中农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贫农 占有一部分土地或没有土地,一般需要租入土地耕种,或出卖一部分劳动力,受剥削。 雇农一般全无土地,完全或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受剥削。 材料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二章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章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6条明文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材料2: 1950年6月初,毛泽东说:“至于富农问题,我还是主张保存富农,以不动为好。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反封建,城乡资产阶级都要保留,这有利于生产。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生产落后,保存富农有利于刺激中农的生产积极性。”阅读材料,说说“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地改革的进程:【播放视频】土地改革的结果:【重点突破】教师总结: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牲畜、房屋等,免除了每年缴纳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此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减少了土地改革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也为将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提供了借鉴和铺垫。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都属于土地归私人所有)实质——土地私有制。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保护富农经济: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地改革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结果:①到1952年底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②农民分到土地等生产资料、获得解放。 初中生注重形象思维,视频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基本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概况归纳能力。通过图片观察、教师讲述、学生展示等多种活动方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感受重要的历史时刻,进一步梳理土地改革的历程。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下认知历史的能力。通过图文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结果。
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 目标导学三、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1.土地改革的意义结合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材料1: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材料2: 曾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材料3: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材料4: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2.土地改革的启示: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给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启示?【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①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地位: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国家政权: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启示: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的发展。 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的重要作用,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思维导图,完成本课的知识点梳理。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线索。 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的理解。
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清晰;依据课标,培养核心素养。本课需要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上课时要有效利用课本插图,同时让学生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教中学、学中教。
附1:板书设计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