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3课 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农民土地所有制 )
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
二: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
三: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
目录
教学目标
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家国情怀: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内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2课标
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孙中山: “平均地权”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洪秀全:“有田同耕”
抗日战争: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耕者有其田”
李自成:“均田免粮”
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导入新课
新知讲解
背景与目的
目标导学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
历史解释
材料二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亿万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铺平道路,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材料一
结合材料,概括土地改革的背景、目的。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政权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的状态。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新知讲解
1.土地改革的开始
目标导学二、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
史料实证
新解放区土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由此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拉开了帷幕。
争阅土地改革法·1950年
新知讲解
史料实证
从“地主私有” 到“农民私有”。
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知讲解
2.土地改革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项目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
分配形式
是否有剥削
相同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土地
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地主所有
归农民所有
地主剥削农民
不存在剥削
都是土地私有制
点击播放视频
【探究】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通过对比两种土地所有者,分析二者的异同,指出土地改革的实质什么。
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都属于土地归私人所有)
实质——土地私有制
知识拓展
农村阶级成分划分标准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几乎不劳动,靠剥削为主,剥削的主要方式是地租。
富农 占有土地,自己参加劳动,也收地租或剥削雇佣劳动。
中农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租人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贫农 很少土地或没有土地,主要租地耕种或出卖劳动力,受剥削。
雇农 一般全无土地,几乎完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受剥削。
新知讲解
历史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二章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三章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斜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2.土地改革的内容
新知讲解
历史解释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6条明文规定:保护富农所有
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阅读材料,说说“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2: 1950年6月初,毛泽东说:“至于富农问题,我还是主张保存富农,以不动为好。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反封建,城乡资产阶级都要保留,这有利于生产。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生产落后,保存富农有利于刺激中农的生产积极性。”
——杜润生《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占大量土地,不劳动。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收取地租)
地主
占较多土地,参加农业劳动。采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雇工经营,获取雇工剩余价值)。
富农
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2.土地改革的内容
新知讲解
历史解释
2.土地改革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反官僚)
富农具有资本主义特性
等同农村民族资产阶级
不属于
革命范畴
民族资产阶级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朋友,保护他们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富农-农村民族资产阶级
城市的民族资产阶级
阶级成分
相同
保护富农
孤立地主
减少阻力
中农放心
利益无损
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新知讲解
3.土地改革的进程
时空观念
发动群众,查实土地
划分阶级,组织农会
没收和分配土地
复查总结阶段
土改执行机关
贫雇农为主的农会
土改工作队
向农民宣传土改法
丈量核实田地
土改工作团深入群众发动农民参加土地改革。
根据当时中国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
将地主在乡村中的权威彻底打倒,通过分配地主家产给贫苦农民,实现了农民“翻身”。
由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整顿与加强政权和民兵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4.土地改革的结果
史料实证
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工具等)的主人发生改变,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私有制)没有改变,改革后土地属于农民私有。
①到1952年底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②农民分到土地等生产资料、获得解放。
重点突破
史料实证
农奴们住的房子破乱不堪。
牧民布德在诉说被挖眼的经过。
西藏土地改革前: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
日喀则景隆庄园的农奴们在一天劳役之后,用粗糙的食物充饥。
重点突破
时空观念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西 藏
1953-1958年
底完成土改地区
西藏民主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地区
1952年底新解放区完成了土地改革标志着土改的完成。
1950-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对 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民主改革
任务。
土地改革的完成
新知讲解
1.土地改革的意义
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目标导学三、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
新知讲解
1.土地改革的意义
史料实证
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党史》
②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49——1952年全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花麻 糖料 茶叶 水果
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
1950 13212.5 69.2 267.2 7.9 337.8 6.5 132.5
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498.9 7.9 156.4
1952 16391.5 130.4 419.3 30.6 759.5 8.2 244.3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新知讲解
1.土地改革的意义
唯物史观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地位: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国家政权: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新知讲解
2.土地改革的启示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作了主人,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给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启示?
以史为鉴
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的发展。
知识拓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政策
史料实证
通过了土地革命的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年八七会议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期间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7年土地改革
1921年中共成立
在新解放
区进行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
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任何制度或政策都应与时俱进,不能僵化。
启示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知识结构
第3课 土地改革
半旧半新
破旧立新
焕然一新
土地改革背景
土地改革历程
土地改革意义
课堂延伸
忆往昔、看今朝
参加管理
子女接受现代化教育
对承包的土地进行现代化管理
农民工拿到工资存折
作业布置
1.(2023年黑龙江牡丹江)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是
A.土地改革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02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下列事件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道路的是(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二大
3.(2023年福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图1、图2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A
B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