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1 20:4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应城市(2023-202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6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8分)
本卷共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在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  )
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B.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2.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炎帝 B.盘古、女娲
C.后羿、精卫 D.尧、舜
3.制作时间轴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是小明同学复习夏商周的更替时制作的时间轴。请你将其中“?”部分补充完整(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4.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显示尊卑关系、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之有了特殊的意义,青铜器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旨在描述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用途广泛 B.能反映等级界限 C.种类丰富 D.冶炼技术高超
5.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的是(  )
A.儒家孔子 B.道家老子 C.墨家墨子 D.法家韩非
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统筹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监察制度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秦始皇为加强对百官的监察,设置了(  )
A.郡守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太尉
7.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霸陵: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合葬的陵寝)的外葬坑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除了印章、陶俑之外,还有一些车马器,很少有金银器物。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汉文帝时期(  )
A.经济凋敝 B.豪强乱政 C.崇尚节俭 D.奢侈享乐
8.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9.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现象说明了(  )
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 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
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 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
10.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
A.淝水之战 B.垓下之战 C.官渡之战 D.桂陵之战
11.如下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  )
A.大量湖田被开辟出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13.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
A.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B.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C.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14.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书法家是(  )
A.钟繇 B.胡昭 C.李斯 D.王羲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2分)
本卷共3题,共计3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不要写在试题卷上。
15.(12分)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今年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秦始皇说:“长期以来,天下战乱不断,老百姓饱受苦难,就是因为有诸侯。凭借祖先的恩赐,如今完成统一。如果天下刚刚安定,又建立诸侯国,就是在制造战乱;再想让国家安定,就太难了。”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战乱不断,是因为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接受这一教训,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接受“主父偃之计”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均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分)
16.(10分)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从中国输入西域的物品和技术 从西域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和丝织品②凿井、铸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材料三: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作出全面部署。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1)写出材料一中A点代表的城市名称以及B点所代表的国家(2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2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汉代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特点。(4分)
(3)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迁都洛阳前后的北魏社会情况表
领域 迁都前的北魏 迁都后的北魏
经济 鲜卑族人“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实行中原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鲜卑族人逐渐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
政治 道武帝元年至孝文帝十八年,共有将相176人,其中鲜卑族129人、汉族47人。 孝文帝十九年至孝明帝,新增将相68人,其中鲜卑族32人、汉族36人。
文化习俗 鲜卑族人说鲜卑语、穿鲜卑服,禁止与汉族通婚。 鲜卑族人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80字以上)
应城市(2023-202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8分)
1-14 BABBD CCACA BABD
二、非选择题(32分)
15.(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分封制;郡县制
(3)实行“推恩令”;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6.(1)A.长安 B.大秦(或古罗马); 张骞
(2)双向交流。或者中方输出的主要是技术,外国传入的主要是物种。
(3)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言之有理即可)
17.观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2分)
论述: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按人口分配土地,模仿中原种植农业;政治上任用汉人为官,采用汉人政治制度;习俗上,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共同推进了北魏鲜卑族的汉化步伐和社会的发展进步。(8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