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短文两篇(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1.阅读《不求甚解》,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不求甚解》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一、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邓拓的杂文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3.知识链接。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__________: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
根据课件内容积累相关知识。
4.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卷有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主要内容。
(1)阅读课文第1段,说说《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阅读课文第1段,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作者的态度,找到批驳的观点。)
(2)围绕“不求甚解”,作者主要谈了有关读书的哪些观点?
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说理艺术。
(1)针对错误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找到作者的观点句及所用事例。)
(2)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阅读最后一段,找到相关词句梳理作答。)
(3)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先确定论证方法,再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课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可用“首先”“然后”“最后”组织语言。)
(5)对“不求甚解”与“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更支持哪个?为什么?(结合本课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6)比较《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文章,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他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异同。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短文两篇
马南邨
不求甚解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了解了培根关于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的看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cūn)对读书方法有什么新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精彩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44年,他主持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写),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1912
1966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设“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150多篇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往往短小精悍,敢于正视现实,切中时弊,爱憎分明,意蕴深刻,启人深思,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许多篇章,视角新颖,旁征博引,熔思想性、知识性于一炉,本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知识链接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
(1)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 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 指出敌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驳论证: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逻辑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2)间接批驳 —— 驳立结合
知识链接
驳论文一般的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树靶),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要诀( ) 劝诫( ) 狂妄自大( )
开卷有益(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jué
jiè
wànɡ
juàn
cūn
jiáo
càn
huò
预习检查
读准多音字
( )曲解
( )曲高和寡
曲
( )豁然贯通
( )豁口
豁
qū
qǔ
huò
huō
( )咀嚼
( )咬文嚼字
解
( )不求甚解
( )押解
jiě
jiè
( )浑身解数
xiè
嚼
jiáo
jué
预习检查
读准形似字
诀( )要诀
抉( )抉择
jué
jué
袂( )联袂
mèi
手拉着手,指一同(来、去等)。如:联袂而往、联袂登台。
·
·
预习检查
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不求甚解: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
含贬义
含褒义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朗读课文,看看本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批驳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整体感知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引子。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论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
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8)
第三部分
(9)
合作探究
1、理解:第1自然段中“其实也不尽然”里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是什么意思?
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
合作探究
2、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这两段的内容不多余。“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
一般人之所以对“不求甚解”一词有误解,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出处,断章取义。既然他们得出观点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们的结论自然也就不能成立。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驳论点:直接用确凿的事实指出一般人观点中的错误和荒谬。
合作探究
3、阅读第4段,马南邨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一词的呢?
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求学态度)
(读书方法)
合作探究
4、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理解。
第5段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7段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第6段
“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合作探究
5、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答题思路】 (1)明确举例论证的特点,即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
(2)明确其作用:典型事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答题模式】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
6、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的成效,有力地论证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的观点。
合作探究
7、第8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明确道理论证的特点,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2)明确其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若引用名言,则更具有权威性,更具说服力。
【答题模式】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印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深入探究
1、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深入探究
2、这篇驳论文是如何论证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驳的是“论点”
全面阐述
“不求甚解”的含义
提倡“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会意”的角度
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
阐述正确观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深入探究
3、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对你有何启示?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深入探究
4、《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课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论述角度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写作方法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提出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
结合你的读书学习经历,谈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
我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以致流于表面,走马观花。
观书有感(其一)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因常有活水注入,才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特别是后两句,人们常常用来暗喻人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才能不断进步。
赏析
拓展延伸
文章主旨
这篇驳论文全面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作者阐述了读书要虚心、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等观点,极具指导意义。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溯源头:引用陶渊明原话,还原本来面目
释词义: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援例子:用正反两个事例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
转话锋:不求甚解不代表可以马虎读书,防止造成误解
引语录:引陆象山的话,进一步巩固己方观点
得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不拘字眼
把握实质
作分析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亮观点: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佐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得出结论。相同点是都以议论说理为主,论证方法灵活多变。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课后思考与探究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的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的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