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背记要点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原卷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背记要点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原卷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09:2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2022版课标】
【2022】版课标·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歌谣巧记】
56个民族是一家,平等团结共发展;区域自治是国策,共同繁荣变化大;如今西部大开发,各族人民乐开花。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依据: 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实行情况: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 巩固祖国统一 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共同繁荣发展
(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 社会主义 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 团结奋斗 、共同 繁荣发展 。
(3)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4)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易错易混】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不是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3.少数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
不同点:前者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而建立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是为了解决统一问题而设立的,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时空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三年真题】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2022年山东聊城)西部12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A.科教兴国战略B.人才强国战略C.西部大开发战略D.“三步走”发展战略
2. (2022年四川自贡)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一国两制”
3.(2022年湖南湘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4.(2022年湖南衡阳)阅读下图,在图中文字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5.(2022年黑龙江大庆)下图为黑龙江省大庆市政区图其中①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它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选举制度
6.(2022年广西梧州)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7.(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8.(2022年广东)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9.(2022年湖南岳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物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中,“他”是谁?西域(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具体事例。
(3)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为管辖今西藏地区而设立的机构名称。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2.(2021年黑龙江龙东农垦森工中考真题)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3.(2021年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实行
A.联邦共和国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独立国家联合体
4.(2021年浙江丽水中考真题)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A.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5.(2021年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是乐山市行政区划简图,①、②地区实行的不同于图中其它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2021年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B.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D.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7.(2021年甘肃天水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8.(2021年山东东营中考真题)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它的修建属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C.西部大开发的成就 D.精准扶贫的成就
9.(2021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1952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农业总产值为46.5亿元,到2014年,增长到1352.3亿元。“增长”的原因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21年呼伦贝尔、兴安盟中考真题)下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21年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秦统一以前)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五个时期数千年的交流交融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
(1)依据材料一提炼一个观点,并从上述五个历史时期中各选一例史实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试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材料二 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结合相关制度,说明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2020贵州遵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2.(2020年山东德州)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甘戴铁路).列人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预计2026年通车。这五条铁路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
A.青藏铁路
B.新藏铁路
C.滇藏铁路
D.甘藏铁路
3.(2020年江苏盐城)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建立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如图②处是
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白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4.(2020江苏镇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全面依法治国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5.(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6.(2020年甘肃兰州)兰州市正在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7.(2020年广西梧州)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现状我国实行
A.民主集中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2020年江苏扬州)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确立的基本政策。写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及成立时间。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谈谈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
【2022版课标】
【2022】版课标·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歌谣巧记】
56个民族是一家,平等团结共发展;区域自治是国策,共同繁荣变化大;如今西部大开发,各族人民乐开花。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依据: 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实行情况: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 巩固祖国统一 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共同繁荣发展
(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 社会主义 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 团结奋斗 、共同 繁荣发展 。
(3)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4)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易错易混】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不是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3.少数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
不同点:前者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而建立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是为了解决统一问题而设立的,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时空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三年真题】
(一)、2022年中考真题
1.(2022年山东聊城)西部12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三步走”发展战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与东部相比越来越低,社会发展不均衡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全面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都不是针对西部发展而提出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2022年四川自贡)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一国两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促进了少数民族繁荣发展,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我国针对港澳台问题,为了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年湖南湘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村民选举的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年湖南衡阳)阅读下图,在图中文字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中红色区域可知都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国在这些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管理,C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行使人民民当家作主的制度,A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针对农村实行的体制改革,B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制度属于社会性质的制度,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2022年黑龙江大庆)下图为黑龙江省大庆市政区图其中①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它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选举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再结合所学,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总称,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年广西梧州)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明少数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文化传承,B项正确;材料商没有提到经济开发、科技和其他民族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答案】A
【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是历史结论,A项正确;BCD项是历史事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8.(2022年广东)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工业总产值“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和工业主要产品产量“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取得较大成就,A项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在1956年就建立了,排除B项;表格数据不能看出彻底摆脱贫困落后,排除C项;表格数据比较的是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与文化教育事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年湖南岳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物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中,“他”是谁?西域(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具体事例。
(3)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为管辖今西藏地区而设立的机构名称。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1)“他”指张骞;
标志: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3)机构:宣政院
(4)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措施:西部大开发(或:派出大批人员,加强技术、资金、物资援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建青藏铁路;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等。)
【详解】(1)根据材料“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指的是张骞;
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域(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政策:反映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代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事例可以根据图片提示,列举文成公主入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西藏设置的管理机构是宣政院。
(4)由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派出大批人员,加强技术、资金、物资援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加开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修建青藏铁路,促进了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等。
(二)、2021年中考真题
1.(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C
【详解】中共中央重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体现了中央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团结,故选C;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材料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中共中央对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视,无法体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兴边富民行动,排除D。
2.(2021年黑龙江龙东农垦森工中考真题)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的民生制度,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021年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实行
A.联邦共和国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独立国家联合体
【答案】B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 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实行的是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B符合题意;联邦共和国制是美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A;“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地区的制度,排除C;独立国家联合体是苏联解体之后的国家形式,排除D。故选B。
4.(2021年浙江丽水中考真题)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A.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故A选项正确;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自治权,而不是高度自治权,B选项错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形成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不是解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C、D选项错误。
5.(2021年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是乐山市行政区划简图,①、②地区实行的不同于图中其它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详解】图中①是峨边黎族自治县,②是马边黎族自治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乐山其他地区不同,故C正确;“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故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错误。
6.(2021年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B.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D.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的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而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是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实现的,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所以说法有误的是C,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7.(2021年甘肃天水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 是1947年5月1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是1955年10月1日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 是1958年3月5日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是1958年10月25日建立;西藏自治区 是1965年9月9日建立。因此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故选A。
8.(2021年山东东营中考真题)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它的修建属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C.西部大开发的成就 D.精准扶贫的成就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故C正确;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而我国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故A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交通方面的成就是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故B错误;2013年11月习总书记于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与青藏铁路修建时间不符,故D错误。综上故选C。
9.(2021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1952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农业总产值为46.5亿元,到2014年,增长到1352.3亿元。“增长”的原因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等,均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农业发展的原因,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故选D项。
10.(2021年呼伦贝尔、兴安盟中考真题)下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正确;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②③正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④正确;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D项正确;ABC三项具有片面性,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2021年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秦统一以前)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五个时期数千年的交流交融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
(1)依据材料一提炼一个观点,并从上述五个历史时期中各选一例史实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试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材料二 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结合相关制度,说明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答案】(1)开放性题,围绕民族融合这一话题,结合史实,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点鲜明,语言流畅即可。
(2)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国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详解】
(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从先秦(秦统一以前)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五个时期数千年的交流交融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从中任选一个时期进行论述。如选择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是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言之有理即可。选择其他阶段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2)根据“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三)、2020年中考真题
1.(2020贵州遵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故D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是1958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是1965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020年山东德州)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甘戴铁路).列人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预计2026年通车。这五条铁路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
A.青藏铁路
B.新藏铁路
C.滇藏铁路
D.甘藏铁路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所以A项符合题意;2018年11月,新藏铁路被列入《西藏自治区中长期(2021-2030年)铁路网发展规划》,并未建成和投入使用,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滇藏铁路是从云南昆明到西藏拉萨的铁路,是重要的进藏路线,目前正在建设中,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甘藏铁路是指甘肃兰州至西藏拉萨的快速铁路,现处于规划阶段,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3.(2020年江苏盐城)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建立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如图②处是
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白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答案】B
【解析】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管理。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随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00多个自治县。图中②是新疆自治区,故B符合题意;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图中①处,排除A;西藏自治区位于图中⑤,排除C;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图中④,排除D。故选B。
4.(2020江苏镇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据此,新中国确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全面依法治国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答案】B
【解析】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针对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B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措施,A排除;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但这不是基本政治制度,CD排除。故选择B。
5.(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A
【解析】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以及语言文字,这充分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传承,A符合题意;古籍文献和文字不属于传统风俗习惯、基础设施建设、宗教信仰自由,BCD排除。故选择A。
6.(2020年甘肃兰州)兰州市正在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B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2020年广西梧州)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现状我国实行
A.民主集中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可知其与民族政策有关,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A项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原则之一,C项涉及的是国家统一问题,D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都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排除。
8.(2020年江苏扬州)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确立的基本政策。写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及成立时间。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谈谈应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案】(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3)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
(4)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
(1)考查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解题思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第一小问:考查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解题思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第二小问:考查点: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解题思路:1947年,我党建立了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考查点: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解题思路:依据材料“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是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结合所学知识,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的原因是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中央进行西部大开发。
(4)考查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题思路:依据材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