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爬山虎的美。
细丝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爬的?
你从课题“爬山虎的脚”中了解到哪些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先提到学校操场北边的爬山虎,而不直接从自己家的爬山虎写起?默读第1自然段举手回答。
说明作者已经观察爬山虎很长时间了,对爬山虎很感兴趣。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1)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词语,读一读。
(2)你认为那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让人仿佛感受到风的轻柔,叶子娇嫩,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又多又密
美
绿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
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从第3、4、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从位置、样子、颜色三个方面。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位置
样子
颜色
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上虎脚的样子。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比喻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
仿照下面句子写一句话。
读一读,写一写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第二句话给我印象更为深刻。因为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比较句子
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 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小组合作朗读5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对比
爬山虎的脚对墙有依赖关系。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1自然段也说明了这种关系。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有写什么好处?
首尾照应关系。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
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要像叶圣陶爷爷那样留心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
;又讲了 ;最后讲了
。
爬山虎脚的位
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巴在墙上
的就相当“牢固”
爬山虎
位置 样子 颜色
怎么爬
变 化
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的 萎了
叶子
鲜绿 排列均匀 好看
脚
触着墙的 牢固
板书设计
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新鲜
舒服
均匀
空隙
拂过
漾起
1
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2
“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区别“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不同意思。
小组互动来讨论
3
仿照《爬山虎的脚》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
要求: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4
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提示: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