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1 22: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本解读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杨氏之子》全文共 55字,语言简洁、浅显。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清调。
教育价值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的语言除了生动有趣、使人发笑之外,往往还能让读者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此前,三年级上册已经安排过“关注有新鲜感的调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再次聚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是对语言感受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之所以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有学习的兴趣;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幽默机智。如何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语言之妙,并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与巧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激趣导入
1.请大家回忆一下这学期学习的古诗,谁能朗诵一首 (3人并评价)
师:古人写的诗叫古诗,古人说的话叫故,也叫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文字简约却意义深远,它语言读走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叫“杨氏之子”(师生板书课题,齐读)
师: 这是写谁的故事
生:姓杨家的孩子。
师:“真好”“之”就是“的”的意思,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很显然这里是第一种解释,那老师姓耿就是耿氏之女。下面咱们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一下自己,好不好 (2-3人)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课文大家预习吗 老师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这篇文章出自哪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看注释)
师:对学习文言文借助注释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板书:注释法
师:特别像学习《世说新语》这样的文言文,借助注释能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接下来简单了解《世说新语》(指名读)
2、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幽默和风趣,打开课本 98页。出示自学提示,特别强调: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特别是多音字。
3、指名读并评价。
师:标红的两个多音字有哪些读音?在本课中读几声?(生答)
4、课件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学生齐读。
问:是谁为谁设果?为什么杨氏子要为孔君平设果,从文中那句话知道?
预设: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结合注释法理解“诣”的意思。师小结:通过上文知道下文,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法
5、课件出示全文,再指名读,师生评价。
6、课件出示文中对话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幽默、调侃的语气。
三、再读全文,理解文意
1、师:真不错。词有词律,诗有诗韵。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①同桌试着读,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和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
②指名读,学生评价,师重点讲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的朗读停顿并小结:读时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突出重音。
③齐读
2、师: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有句话就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板书:多读法
师:因为在多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请大家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标注下来,一会一起讨论。
3、课件出示第一句话,讲解通假字“惠”的解释并拓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死去元(原)知万事空两句中的通假字。点明第一句话总领全文的作用。
4、接下来的文章大意请一位同学说。教师评价:表达非常清楚,文章大意你们都会说了吗
5、小游戏,考考:老师任意说其中两三句的意思,生答原文。
师小结:看来文章大致的意思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了,文章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你真正了解了吗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抢答小游戏,看哪些同学答的又对又快。(进行抢答)
四、研读课文,感悟人物特点
1、师:文章学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聪明)用文章中的话来说:甚聪惠”板书:聪惠
2、出示
师: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从文中哪些地后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聪慧(先自主学习 2分钟,小组讨论 2分钟)
3、小组代表分享:从孔指以示儿曰(对话),看出杨氏之子的聪慧。课件出示对话,齐读。板书:君家果夫子家禽指导书写“禽”字,生写两遍,同桌互相评价画笑脸
4、师: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
(预设:因为杨氏子和杨梅开头都有一个杨字)
师:他是想从姓氏上作文章,杨氏子听出孔的言外之意了吗 (听出来了),
师:“杨氏子非常善听”板书:善听。
师:“从应声答,我们又知道杨氏子怎么样 ”
(预设:善于表达)板书:善言。
师:“还从哪里看他的聪明 ”
指名答:从“未闻”和“夫子”噢,杨氏子是怎样回答的 (齐答)
5、课件出示杨氏之子的话,讨论: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君家禽?”
预设:
生 1,这样说太生硬;
生 2,直接答显得没有礼貌,因为孔君平是长辈。
师总结:“是的,孔雀是君家离语言不太委婉,有些生硬,还有顶嘴之意,用上‘未闻’和‘夫子’那就变得不一样了,夫子是什么意思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所以,这也体现了福氏子的机智和有礼貌。”板书:有礼
6、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师:好,现在,同学们都是善听、善言还有礼貌的杨氏子,老师是孔君平,现场袁演一下,还聪明吗
(师生读原文对话)
师:“我不是孔君平了,是李君平、黄君平、柳君平......你们还聪明吗?”
(再读对话,指单个学生)
师小结:短短 55个字的一篇文章把我们带到一个如此幽默、有趣的情景中去,我们在读时边读边想象故事画面还一边做动作,那会让听的人如身临其境。
①课件出示全文,师配乐做动作朗诵;
②学生齐读带动作;
③指名学生表演,师生评价。
五、背诵全文,拓展延伸
1、师:如此幽默,有趣的文章,想不想背诵下来?课件出示背诵指导,学生自由背诵。
2、多种形式检查背诵
3、如果你是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妙答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小组内说一说),指名说。
4、师:这么聪明的杨氏之子,你喜欢他吗?你想用个什么词来夸夸他?指名答。
5、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师:“我们可以送给杨氏之子这些词语”生一起读词语。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机智、聪明,会说话的杨氏之子,在《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想认识他们吗 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收获,老师还希望你能把今天的这个小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君家果 夫子家禽
注释法 聪慧
联系上下文法
多读法 善听 善言 有礼
21.《杨氏之子》评测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ó zà yì jiā qín shèn zhì cōng huì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梁( ) 惠( ) 诣( ) 乃( ) 禽( )
粱( ) 慧( ) 指( ) 奶( ) 离( )
三、下面断句正确的是( )
A.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大子/家禽。”
D.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先按原文填空,再做习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________,父不在,乃____________。为设果,果有杨梅___________:“此是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
1、联系上下文填空。
①( )为( )设果。
②孔指( )以示儿曰......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
②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
③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
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打“√”。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
B.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
五、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杨氏之子》选自朝的《世说新语:言语》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看出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从“ _______________”看出他反应很敏捷。
2.、《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杨姓人家的九岁男孩妙答客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平等交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由课题的学习引入师生的自我介绍。学生是姓“郭”,就是“郭氏之子”。学生学着自我介绍营造了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学生感悟杨氏子聪惠的同时,还对学生行了古文语言活学活用的迁移训练。师生先分别扮演孔君平和杨氏之子进行对话,接着,老师换作是黄君平、李君平......杨氏一子又该如何作答 通过人物语言补白,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表达,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学着杨氏一子去随机应变。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也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营造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
2、由浅入深,授之以渔由于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学生难免有畏难情绪,要想学生学的主动,学的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由此,在课的导入中,我从学生们最熟悉的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古文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和“多读”,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通过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大声朗读中,结合自悟与小组交流、加之适时引导,学生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小古文。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进入课堂互动。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比如,在体会文中两句对话的语气以及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时,自己过于着急,说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
3、今后努力的方向:课前备课在吃透教材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学时,把握好放开的度,大胆放手,多留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呈现明显的课堂生成,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