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重点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距今上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典型原始人类,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掘 B.文字记载 C.神话传说 D.专家推测
2.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他们的事迹可以概括出禅让制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
A.只看才能 B.只看贡献 C.血缘近亲 D.选贤任能
4.《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
5.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原因的共同点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少数民族的进攻
6.青铜器体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商代铜爵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利簋
7.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部来源于象形字
8.“礼崩乐坏”指井田制、分封制、社会等级等奴隶制度在东周时期的崩溃和瓦解,且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增多。下列关于“礼崩乐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战争多针对周边少数民族
B.周王室的衰微是根本原因
C.这一时期诸侯国数目增多
D.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9.“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10.如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永济渠
11.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无为而治”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实行“仁政”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兼爱”“非攻”
12.“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这则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重视发展商业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
1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4.“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为丝路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班固 C.秦始皇 D.司马迁
15.近年来,东突厥恐怖分子活动猖獗,他 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驻藏大臣C.丝绸之路开通 D.设置澎湖巡检司
16.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不可能查阅到的是( )
A.秦统一六国 B.陈胜、吴广起义
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D.华佗制成“麻沸散”
17.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
A.发明了指南针 B.改进了造纸术C.发明了火药 D.改进了印刷术
18.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这两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19.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0.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21.“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22.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民族交融加强C.北方经济发达 D.南北政权分立
23.把握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对应的时代特征是 (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4.有一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5.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C.云冈石窟 D.长城
二、非选择题
26.(15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3分)
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和影响是什么?(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在治理国家方面,孟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6分)
材料四:初一某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的现象,学习“诸子百家”思想后,该班围绕如何治理校园内乱扔垃圾的行为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法。
(4)根据材料四,请你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写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2分)
27.(15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实行的什么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统治者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2分)
材料二:汉初,刘邦在地方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中的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地方大封子弟王”带来的问题?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三: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以秦币同天下之币”。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货币……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状况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3)材料三中秦始皇、汉武帝统一货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请说出他们统一的货币的名称。(3分)
材料四: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其他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而汉武帝则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4)材料四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影响。(6分)
28.(20分)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使在古代的部分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作用。(4分)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滋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3)材料三指的是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6分)
(4)综上,归纳分裂时期孕育着哪些统一因素。(4分)
参考答案
1-25:ADDBB CCDDB BADAA DBCCA ABDAC
26、(1)共同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人物:孔子。具体行动:开创私学,广收门徒。影响: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新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加强宣传教育,让同学们认识文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改变乱扔垃圾的习惯。
27、(1)材料一的图示反映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在地方上的管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根据材料二“汉初,刘邦在地方大封子弟王,称为“诸侯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大封子弟王”带来的问题是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统一的货币是五铢钱。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影响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1)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2)诸侯王的权力很大,严重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恩令。
(3)秦始皇:圆形方孔钱;汉武帝:五铢钱。
(4)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与主导地位,从此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8、(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
(3)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用汉制,学汉礼。
(4)局部统一的实现;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