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1 22:0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1月教学质量调研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本次考试将实行网上阅卷,所有试题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选择题用2B铅笔在相应小框框内涂黑,要求把小框框涂满,非选择题必须填写在相应的框框内横线上,不准填写在框框外,否则不得分。每题留下的横线可能较长,但答案可能很短。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1.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天然火,追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2.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3.古书记载,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兴起 B.成熟文字诞生 C.国家已经产生 D.青铜文明兴盛
4.1976年殷墟妇好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印证殷商时期(  )
A.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B.青铜铸造技术进步,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5.殷墟出土的文物对人们识别甲骨文提供了一些帮助。通过以下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  )
A. 甲骨文是刻写在青铜器、陶器上的文字
B.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仅仅涉及祭祀和饮食
C.象形是甲骨文使用的重要造字方法之一
D.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的
6.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人民蒙受深重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7.《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8.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它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请回答他们的实质是(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9.考古成果显示,霸陵的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史记》仅记载了汉朝的史事 D.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总是一致
10.如图所示内容体现了汉代名医主张(  )
A.手术除疾
B.针灸祛病
C.麻药止痛
D.锻炼养生
11.大事年表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位西汉将领的大事年表,这位将领是(  )
公元前122年 受封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 指挥河西之战,直取祁连山
公元前119年 与卫青深入漠北,出击匈奴
公元前117年 24岁病逝,陪葬茂陵,谥号“景桓”
A.管仲 B.蒙恬 C.项羽 D.霍去病
12.汉朝的法律规定,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据以上材料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该政策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B.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该政策导致更多人弃农经商 D.该政策导致人们不再经商
13.表中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后期(  )
姓名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在位时间 18年 半年 19年 20年 半年 1年 22年 23年 半年
寿命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民生凋敝食物匮乏
C.州牧割据战乱不断 D.医疗落后疾病频发
14.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如图所示为(  )
A. 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西晋的统治很短暂,因为(  )
①统治集团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南迁
③皇族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实行冶铁官营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17.中国历史上某著名战役衍生出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诸多历史典故。这场著名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18.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此诗最能说明(  )
A.南朝的寺庙最多 B.南朝时期佛教盛行
C.南朝的雨水最大 D.南朝建筑技术最高
20.我国曾发行一套纪念中国古代科学家的邮票,如图邮票纪念的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
A.改进了造纸术
B.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
C.创制了《大明历》
D.他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学家测算结果只差50秒
第二部分:非选题(共30分)
21.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7分)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举措是什么?(1分)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1分)
材料三中所指的“这条路”指什么?(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2分)
22.农业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文帝在继位第二年下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抑
末,……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 文帝本纪》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景帝本纪》
材料二:
“江南地广(人微)……民食鱼稻,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 地理志》(西汉)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稼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宋书》(南朝时期的宋)
材料三:下面是李华同学整理的部分生产工具知识卡
●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据东汉崔惠《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车。●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畜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底着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输水,功效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简述文景时期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2分)
(2)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耧车和翻车共同作用。(1分)
(4)综上所述,说说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
2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三: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表示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可热,使其整体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争霸的利弊。(2分)
(3)材料三认为魏帝实行“汉化”的原因是什么?(1分)请列举两点魏帝推行汉化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7分)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是古代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中世纪欧洲印制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受到极大限制。中国的造纸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历史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科技著作 朝代 成书过程
《①  》 汉朝 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齐民要术》 北朝 贾思勰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
《水经注》 北魏 郦道元曾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黄淮流域,也到过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了《水经注》一书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造纸术发明的重要意义。(1分)写出对造纸术的改进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姓名。(1分)
(2)材料二中“①”处应填写的著作名称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齐民要术》的价值。(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史记》的作者是谁?(1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什么样的美誉?(1分)
(4)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感悟。(1分)
2024年1月教学质量调研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D A C B C C B B A D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D B A C C A A B B B
第二部分:非选题(共30分)
21.(7分)(1)秦朝:实行郡县制(1分)。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1分)。
(2)统一文字(1分);设置西域都护(1分)。
(3)丝绸之路(1分);作用: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分)。
22.(8分)(1)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任答两点,2分)。
(2)从汉朝时期的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到南朝时期经济得到了开发(1分)。原因: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南北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等(任答两点,2分)。
(3)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
(4)政府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答两点,2分)。
23.(8分)(1)特点:各民族交错杂居,互相融合而成(1分)。
(2)利: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1分)。弊: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1分)。
(3)原因:鲜卑族落后,不能更好的统治中原;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吸引(1分)。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任答两点,2分)。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1分)。
(4)方式:交错杂居、战争、改革等(任答一点,1分)。
24.(7分)(1)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1分)蔡伦(1分)。
(2)《伤寒杂病论》(1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1分)。
(3)司马迁(1分)。“天下第一行书”(1分)。
(4)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先进文化,兼收并蓄,才能长足发展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