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抬举得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如今我拾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寻几贯盘缠。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林冲应道:“小人便去。”当时离了营中,径到李小二家,对他夫妻两个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却如何?”李小二道:“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常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够得这差使。”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就在家里安排几杯酒,请林冲吃了。
林冲对看管草料场的差使,虽心存疑惑,但还是领命前往,体现他什么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神庙是林冲人生的转折点
刘传录
①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是个优雅浪漫的汉子,到庙里上香都是夫妻二人同去,只不过这次上香改变了林冲的一生。他认识了一生中唯一的知己鲁智深,也遇到了高俅的衙内。当高衙内第一眼看到林冲娘子的时候,命运便被冷酷无情地改变了。
②高衙内是货真价实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放在今天不知有多少女人去缠他、追他,可林娘子对高衙内就是没感觉,面对高衙内的调戏大义凛然。林冲得到丫鬟报信赶来,认出是高衙内,只好忍了。林冲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一忍再忍,可还是落入了高俅的阴谋,误入白虎堂,被判刺配,此时林冲还是忍字当头,为了自己和妻子的性命,写下了休书,踏上通向沧州的漫漫路途。
③刺配路上,林冲受尽了两公差的折磨,当来到“野猪林”时,董、薛不顾林冲哀求,要结束他的性命,千钧一发之际鲁智深救下了他。在鲁智深的护送下,林冲安全到达沧州,在沧州牢城服刑,规规矩矩改造自己,后被安排到草料场看守草料。
④林冲为什么一路上忍受奴才的虐待并安心服役呢?唯一的解释是,林冲心中还存有一丝幻想,想重回主流社会并同娘子团聚。这缥缈的希望让林冲咬紧牙关,隐忍到底。
⑤然而高俅派人追杀到沧州,打破了林冲的幻想,沧州山神庙成了林冲的墓场,在风雪中那个隐忍到底的林冲死掉了。
⑥那一夜的雪与火让林冲难忘,大雪挽救了林冲的性命,草料场的大火激发了林冲的斗志。林冲终于手刃了自己昔日的朋友陆谦,那个优雅浪漫的林冲死去了。
⑦风雪弥漫的夜晚,在沧州山神庙死去的林冲复活了,丢掉了朝廷禁军教头的帽子,拾起了乱世土匪的外衣,复活的林冲放弃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不得不和主流社会对抗。《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让人感动的镜头:大雪纷飞的荒野,林冲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知道,他拼命挣扎回去和他美丽妻子团聚的那一天没有了,已经被这场大火彻底吞噬。林冲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芦,迎着呼啸的北风一个人孤独地前行,雪地里一串脚印渐渐延伸到远方……
⑧新生后的林冲走上了梁山,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性格从火并王伦那一刻彻底改变。晁盖等八人打劫生辰纲后投奔梁山,王伦要轰走晁盖,林冲看不惯王伦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一怒之下杀了王伦,体现了林冲狠的一面。可是林冲杀王伦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梁山事业的发展。从此林冲就是梁山的一面旗帜,他的丈八蛇矛所向无敌,除曾头市一战晁盖不听林冲劝阻中计失败外,林冲领军是全胜的,为梁山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⑨林冲的结局,流传较广的有三种。第一种是《水浒传》的正统结局,林冲跟随梁山众人一同接受招安,在凯旋途中得了风瘫,半年后病故。第二种来自《荡寇志》,梁山泊被官军剿灭,他被同为高俅迫害的禁军教头王进大骂,回营后羞愤交加,郁郁而终。第三种则来自央视版电视剧,得知宋江放走了被生擒的高俅后,林冲被活活气死。《荡寇志》虽然全面否定了梁山泊起义,但对林冲稍加怜悯,让他亲手剐了高衙内,又让高俅被徽宗处斩,总算大仇得报;央视版更是让他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死去的,为招安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影。
⑩哪种结局最好呢?还是原著的结局好。林冲应该会接受招安的,他终究不是李逵、三阮那样的草莽汉子,梁山泊也终究不是他的归宿。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重回主流社会的渴望。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战友先后殒命,深深的幻灭感便重新萦绕在了心头,他明白朝廷终究不会放过梁山,高俅也不会放过自己。
林冲因风瘫选择留在杭州六合寺,身边有已经断臂的武松陪伴着,守着好友鲁智深的骨灰,望着西湖的烟波浩渺,听着钱塘江的潮起潮落,日复一日卧在病榻上,回忆着在东京与妻子一起度过的时光,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世界。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之所以一路上能够忍受奴才的虐待并安心服役,是因为他的心中还有重回主流社会并与娘子团聚的幻想。
B.经历了那个风雪交加、火光照天的夜晚后,林冲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朝廷官员变成了土匪,他被迫与主流社会对抗。
C.林冲是一个疾恶如仇之人,他杀掉王伦并非只为一己私利,而是因为看不惯王伦的心胸狭隘,这一事件也使他的性格彻底改变。
D.林冲为梁山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为他所向无敌,他领军作战几乎全胜,这与他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相称。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5.关于林冲最后的命运有三个版本,作者比较认同原著的那个版本,你认同吗 请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契诃夫是很温和的
在很多国人心中,俄国作家契诃夫以短篇小说著称《变色龙》《套中人》等充满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脍炙人口。相比其短篇小说,契诃夫的戏剧成就,相对少有人知。
2014年适逢契诃夫逝世110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推出《契诃夫戏剧全集》(总四卷),收录契诃夫一生创作的17个剧本,共53万字,这是契诃夫戏剧在国内首次以“全集”形式呈现,收录了焦菊隐、李健吾、童道明等三位名家的译本。
契诃夫戏剧为什么在今天仍值得阅读 他的戏剧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近日,记者赴北京采访了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他对记者表示,契诃夫对戏剧的贡献要大于对小说的贡献,他所传递的人文关怀穿越时空。
读+周刊:很多中国人认识契诃夫,是通过中学课本中他的小说《变色龙》,在很多人印象中,契诃夫是一位充满讽刺、批判意识的激进作家,事实是这样吗
童道明:这是一种误解。相比19世纪的其他俄国作家,契诃夫是很温和的。他并不非常激烈,他更善于挖掘人性本身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批判现实。
托尔斯泰、高尔基都非常喜欢契诃夫。高尔基曾说:“每一个来到契诃夫身边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他在回忆录中也曾说他想成为契诃夫那样自由的人。
我曾经编过一本《阅读契诃夫》,其中收录了很多以前在国内知名度不是很高的作品,其实就是想扭转人们对契诃夫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契诃夫是一个开放的作家。
读+周刊:契诃夫逝世半个世纪后,他的戏剧价值才被人承认,您认为他戏剧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童道明:20世纪50年代,西方现代派戏剧崛起。当时的戏剧研究者发现,现代派戏剧剧中人物之间没有直接冲突,也没有正面和反面角色,戏剧冲突不再是个体之间的冲突,而是一群人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反映人的生存境遇与现实环境对人性的压迫。于是,人们向上溯源,发现了契诃夫。契诃夫的戏剧人物同样没有冲突,但他们都痛苦着、渴望着。
关于契诃夫还有一个关键词——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并不新鲜,大家都在说,但它的确是契诃夫的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品质。他的人文关怀可以穿越时空。
读+周刊:我们如何形象地理解契诃夫及其戏剧在如今戏剧界的地位
童道明:在如今的戏剧界,被演出剧目最多的戏剧家,一个是莎士比亚,一个是契诃夫。著名戏剧导演、英国人彼得·布鲁克有两部经典剧目,一部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一部是契诃夫的《樱桃园》,这两部剧被国际戏剧界公认为经典戏剧的典范。
读+周刊:在契诃夫戏剧成就的发现上,中国为什么晚了西方50年
童道明:契诃夫描写的是在没有物质匮乏的时代之下,人们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关注的是人们超脱于物质追求之上的精神追求。契诃夫曾说过,多年以后,我们的物质生活会变得非常好,但依然会有人说:我们不快乐。他预见了100年以后的现代生活。
在亚洲,经济较为发达的日本先于中国理解契诃夫。当我们衣食无忧后,才发现契诃夫所倡导的精神追求是多么重要。
读+周刊:契诃夫为何能在那个年代预见未来的生活
童道明:因为契诃夫是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他没有宗教信仰,蔑视一切权威,对任何事物都不顶礼膜拜。最重要的是,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时代是前进的,人们的精神追求是永恒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俄国作家罗扎诺夫曾说:“他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过他更精致,更典雅。”
读+周刊:在您看来,契诃夫戏剧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
童道明:一个美国文学史论家曾说过——在反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剧作家能超过契诃夫。这给我们以重大启示。人与人的隔膜也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坛,最能反映“隔膜”的作家是鲁迅。我很同意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一句话:从20世纪到21世纪,说哪个中国作家比较伟大,如果真的有的话,鲁迅肯定是伟大的。
读+周刊:59岁时,您尝试写戏剧,契诃夫给了您怎样的影响
童道明:现代派戏剧所展现的,是一群人跟包围这一群人的社会环境的冲突。契诃夫的作品是如此,曹禺的作品也是如此。
那时候,我就想写一部悲剧,因为中国没有当代悲剧,戏剧缺少悲悯情怀,这是中国当代戏剧最大的缺憾。而曹禺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善良和充满悲悯的人文关怀,自他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
读+周刊:近年来,您对契诃夫的研究有没有新的发现
童道明:要深入了解契诃夫,读他的书信是一个好渠道。契诃夫的书信有4000余封,占他文学遗产的1/3,与列夫·托尔斯泰的日记并称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两大奇观。从他的书信中,你可以读出他的人格:怀有善良之心、悲悯情怀。而这正是他能写出伟大戏剧的原因。
(节选自《读+周刊》2014年8月19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访谈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契诃夫是有一定误解的,其实他不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是一位温和的善于挖掘人性本身的问题的作家。
B.童道明在传播契诃夫作品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曾经编过《阅读契诃夫》,收录了以前在国内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契诃夫的作品,目的在于扭转人们对契诃夫的认识。
C.契诃夫作品在戏剧界的影响可以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因为他与莎翁都是被演出剧目最多的戏剧家。
D.童道明认为要想对契诃夫有深入的理解,只能从阅读他的书信开始,他的书信展现了他的悲悯情怀。
7.童道明认为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上有什么特点 根据访谈内容进行概括。
8.在现代社会,你认为还有传播契诃夫戏剧的现实意义吗 请结合访谈内容及个人理解进行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沓沓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着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了吗?”我问妻子,“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了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也只是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罢了。”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一根根直竖起来,不住地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抓住我的妻子,把她从祖宗的住所搬出去。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最后医生宣布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才勉强克制住恐惧,又跑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了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面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动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人物少,故事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后文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对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等,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是因为她们看到的是虚假的容貌,镜子的不平整,凑巧把她们难看的脸变得漂亮,给予了原本丑陋的她们以自信。
10.“我”的妻子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11.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材料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材料三
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材料四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①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注】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12.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鲁四的书房案头上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和封建礼教意识的人物。
B.材料二中林冲面对风雪中摇撼的草屋,心里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体现了他还未彻底醒悟、安于现状的心理。
C.材料三描写别里科夫的卧室,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并且他还妄图用这种性格辖制周围的人和事。
D.材料四对“荣禧堂”的布局陈设做了详细介绍,目的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13.下列是对材料一中脱落的对联补充和材料四对联落款的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C.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D.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14.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几种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情节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不能分为四个等份,发展是重场戏,高潮是次重场戏,开端和结局又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节奏,才能有美的价值,这是作家们所共同遵守的创作原则。正如福斯特所说:“美感是小说家无心以求却必须臻及的东西。”结构是大于情节的,叙述性文学的结构包括情节与非情节两个因素,它们一道构成了叙述性文学的节奏,决定着故事的向前发展和发展的速度。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分为对话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动)、行动型、抒情型、叙述型,非情节分为静态型(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评论型(有诗为证,有诗赞曰)等。
对话型,即依靠人物间的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依据人物言语节奏的快慢来区分的。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有弓张弩发之势。旁白与心理描写,则可说是对话的补充形式。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受戏曲的旁白影响较深。蒋干盗书,周瑜故作不知,故意旁白数语,用笔简练,既强调了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而行动型的情节因素往往是把动作行为和言语的描写掺杂在一起。
抒情型的情节因素既不是指景物的描写,也不是指借助万物抒发壮志,而是指作品中抒情气息浓厚的场面穿插。它们是情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调节情节、加强人物间的联系、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赤壁之战中的抒情场面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独到之处,群英会周瑜醉里舞剑,高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孔明草船借箭,性命系于一旦,却拉着鲁肃谈笑,只顾饮酒取乐。凡此种种,它们把情节拉长了,同时又把情节丰富了;既使情节舒缓了,同时又使情节更有韵味了。
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战发展的最基本模式。
再来看非情节因素。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肖像的描写一般是漫画性勾勒,通常是用画脸谱的方法以突出人物性格;环境的描写没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却长于抒情,对环境作简洁的交代。评论型是用前人的诗词,或作者假托一人,大都用韵文的形式。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描写的成功,就在于情节内部的节奏严谨和非情节因素对内部节奏的补充,所有这些造就了赤壁之战独特的节奏。
(摘编自张强《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
材料二:
如果叙事人在叙述历史人事时有意变换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之间的比例尺度,那么叙述就会出现疏密张弛,呈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叙事节奏。明清时的演义评点家们则常爱用急与缓、浓与淡等方面的对比效应来形容演义小说的叙事节奏。如毛宗岗即借用绘画色彩的浓淡来作譬喻:“《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读三国志法》)可以说,绝大多数演义小说的叙事节奏基本上都是由轻描淡写的概述和浓墨重彩的场景反复交替构成的。
与概述相对,场景在演义中一般多用于一些能见出作者叙事旨趣的戏剧性情节关目,但是就现存演义对“热闹处”敷演的效果来看,却多半令人生厌。其所以如此,盖因叙事者为了突出其心目中的英雄,或为了以戏剧性取悦读者,过于频繁地描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场面,诸如攻城劫寨、出奇设伏、争锋厮杀、布阵斗法等,但都大同小异。所以毛宗岗说:“每见他书所记劫寨之事,不过‘杀入寨中,并无一人,情知中计,望后便走’等语耳。层层叠叠,数见不鲜。”(《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总评)
因此,高明一点的作家就比较注意省俭笔墨,将之留供一些重要场合使用。如《三国演义》所写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场,但真正浓墨重彩、肆笔渲染的却只有官渡、赤壁、彝陵等几个大战役和一些相对次要的战役,于是全书便显得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当然,如果叙事人仅将浓墨重彩涂染在一些重要的战争场面之上,而不追求内容、节奏的变换,那么这样的节奏有时也仍然会让人觉得单调和腻烦。所以,精明的叙事人在龙争虎斗、雷轰电激的战争场景之间又别出心裁地穿插了一些花明草媚、温柔旖旎的场景,以“舒其气而杀其势”。毛宗岗说:“《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如正叙黄巾扰乱,忽有何后、董后两宫争论一段文字……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读三国志法》)
不过,从根本上讲,叙述事件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制于叙事人的主观因素。以《三国》中的“当阳之战”为例:历史记载,这场战斗的胜利者是曹操。作为演义小说的叙事人,是不能随意变更或掩盖其真相的,但是又不愿正视、实叙之。于是,叙事人便在叙事的时间节奏上巧做文章:一方面只是匆匆勾勒刘备败走新野等大败,另一方面则描绘了“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等大败中的“小胜”;他以高度同情的笔调虚写了大败,同时又以热烈兴奋的心情实写了“小胜”。
(摘编自纪德君、洪哲雄《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时间处理艺术》)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情节中发展是重场戏、高潮是次重场戏,而开端和结局在小说节奏方面的作用比发展和高潮小,小说家往往通过把握节奏来表现小说美的价值。
B.毛宗岗评论《三国》“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是通过绘画艺术中近处景色浓、远处景色淡产生的对比效应来论述小说《三国》的叙事特点。
C.如果场面描写只为了突出叙事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或使情节具有戏剧性等,就会出现概述的特征,描写出诸如攻城劫寨、出奇设伏等大同小异的战争场面。
D.材料列举《三国》“当阳之战”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叙事者叙述的事件隐藏有叙事者的主观因素,即演义小说的叙事者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改写史实。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结构大于情节,小说叙述情节能够完善小说结构。高尔基认为情节是文学的第三要素,体现的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
B.中国古典小说中,对话型和行动型情节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有差异,前者除了人物对话,还包括人物的旁白和心理活动,而后者会把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C.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情节就是叙述型情节,具体特点是景物描写具有抒情性、情节概述和丰富场景反复交替。
D.小说在描写战争场景时为了避免让人觉得单调、腻烦,有时会注重内容、节奏的变化,如《三国演义》在叙述赤壁鏖战时,加入了曹操欲取二乔的内容。
17.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诸葛亮舌战东吴主降派,一口气驳倒七名文士,为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奠定了基础。
B.孙刘和曹操双方积极准备战事,战争即将爆发,但庞统挑灯夜读、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
C.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进攻江东,把战船连锁,以求渡过长江天险与孙刘联军决一死战。
D.周瑜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引发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交战。
18.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三国演义》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控制小说的叙事节奏。
19.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来推动情节发展。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怯(qiè) 憎恶(zènɡ) 辖制(xiá) 怔住(zhēnɡ)
B.撮合(cuō) 祈祷(qí) 矩尺(jǔ) 瘦削(xiāo)
C.降服(xiánɡ) 陶冶(yě) 讥诮(qiào) 游说(shuì)
D.谗言(chán) 怂恿(sǒnɡ) 禁止(jìn) 周济(jǐ)
21.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玷辱 尴尬 髭须 小剜刀
B.迤逦 酒撰 彤云 掇凳子
C.赍发 溯倒 央浼 恁有劲
D.仓廒 肐察 差拔 盘缠钱
2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闲遐 交头接耳 素不相识 鬼鬼祟祟
B.妨碍 不尴不尬 解剜尖刀 贪赃枉法
C.沽酒 朔风彤云 吃饭防咽 人才会聚
D.勤谨 方得脱免 碎琼乱玉 通宵达旦
23.选择读音正确的一组( )
A.赍(jī)发 不省(shěng)得 搠(shuò)倒
B.彤(tóng)云 玷(zhān)辱 仓廒(áo)
C.央浼(miǎn) 馔(zhuàn) 恶(wù)了高太尉
D.剜(wān)出 迤逦(yǐ lǐ) 髭(zī)须
24.选出有错别字的一句
A.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
B.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了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
C.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D.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意的!
参考答案:
1.林冲对看管草料场的差使,虽心存疑惑,但还是领命前往,体现了他认为无事便好的侥幸心理。可见其安分、顺从的性格。
2.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3.C 4.(1)特点:这段内容是作者在原著结局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场景,向我们交代了林冲生命的最后情形是凄凉而令人稍感欣慰的。
(2)作用:突出作者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5.认同。因为从林冲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来讲,这样的结局更适合他。当初,他受那么多的迫害,但仍能够忍受,仍对朝廷抱有幻想,仍对未来怀有希望,希望能够过上以往的那种生活。所以,他会接受朝廷招安。
6.B 7.①善于挖掘人性本身的问题;②具有很强的悲天悯人(人文主义)情怀;③对未来有高度的预见性;④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⑤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 8.有。在契诃夫的戏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伟大作家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比如他的善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未来的高度预见性、对精神的追求等,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对未来的预见性,更能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未来,反观自身。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多读一些契诃夫的作品,让我们感受精神的追求和自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9.A 10.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迷惑。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11.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所迷惑的人性弱点;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时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不要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
12.D 13.A 14.参考示例: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祝福”场景,展现了鲁镇社会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②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如对“荣禧堂”的描写突出贾府的富丽华贵及显赫的社会地位。③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性格特点。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对“风雪”的描写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气氛,也烘托了林冲孤独沉郁的心情。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风大雪紧推动一系列故事发生。⑥深化主题思想。如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场景反衬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了主题。
15.B 16.C 17.B 18.①采用情节和非情节两个因素的巧妙结合来控制叙事节奏。②采用变换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的比例尺度控制叙事节奏。(如果回答“由轻描淡写的概述和浓墨重彩的场景反复交替来控制叙事节奏”亦可) 19.①人物对话。店小二和林冲的对话,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的对话等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行动。如林冲怒杀陆虞候等人推动了情节发展。③情节本身的叙述。如林冲遇到李小二时的相关内容是情节发展的基本模式。④环境描写。描写风雪和草料场、古庙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0.C
21.A
22.D
23.D
2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