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同步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同步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09: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
1.“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怎样理解这里的“交好运”?
2.下面这段景物描写是简·爱小时候遭到舅妈排斥后独自一人躲在窗帘后看书时所望见的景色。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的雾霭;附近,却是湿漉漉的草坪和风雨袭击下的灌木,连绵不断的雨让一阵经久不息的凄厉寒风驱赶着狂驰而过。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祝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
(节选自鲁迅《祝福》)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墺(ào) 草窠(kē) 呜咽(yàn)
B.敛起(liǎn) 鄙薄(báo) 渣滓(zǐ)
C.唾弃(tuò) 一瞥(piē) 再一强(qiáng)
D.炮烙(páo) 窈陷(yǎo) 胆怯(qiè)
4.关于选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祝福》出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也出自这部小说集。
B.选文中鲁镇的女人们总是“特意”寻祥林嫂听故事,祥林嫂只好被迫把自己的遭遇反复讲给她们听。
C.“满足”写出女人们听完“阿毛故事”后的心理感受,她们将祥林嫂的痛苦作为无聊生活的调剂品。
D.柳妈认为祥林嫂没能一头撞死,可以用“捐门槛”为自己赎罪,作者这样写意在体现柳妈是个善女人。
5.文中两处画线句是对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6.鲁镇人是如何对待祥林嫂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节选自鲁迅《祝福》)
文本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7.下列对两个文本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永远”一词,表现了鲁镇祝福的习俗与鲁镇的社会一样一成不变。
B.“善女人”柳妈在与祥林嫂的对话中,调侃祥林嫂的肉体及精神“伤疤”,表现了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而不自觉。
C.文本二中,先写林冲“生些焰火起来”,再写他“将火炭盖了”,这些细节表现了他猜忌多疑、尽职尽责的性格。
D.虽遭陷害,但林冲到了草料场后考虑的是如何安稳过冬,可见他内心抱有随遇而安的想法,对统治者仍抱有幻想。
8.文中画横线的三处有关“雪”的描述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处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材料二: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节选)
材料三: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9.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10.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1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B.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C.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2.根据材料一的观点,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的人称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三、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其实比严刑峻法还严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B.搞清楚工人和企业主这些微观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和匹配的行为,对于了解失业率的决定因素,解释工资的形成机制,制定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都十分重要。
C.开征房产税,提高房产持有的成本,现阶段更是可以起到打击投机、打击囤积居奇的作用,把市场上种种非真实需求的泡沫挤掉,从而对平抑房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D.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福建的闽江、九龙江,广东的珠江,海南的南渡江等,都出台了限制河砂开采的法规。
14.下面三句话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②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③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A.①夸张 ②拟人 ③引用 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引用
C.①拟人 ②拟人 ③夸张 D.①夸张 ②比喻 ③夸张
1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那些在魔兽世界游戏停服期间百无聊赖的网游玩家们而言,这一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温情的帖子,成了消解心中愁闷的一剂良药。
B.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与“四叔”的谈话不怎么投机来看,两人的关系有些非亲非故。
C.新上任的领导精明强干,雷厉风行,大家都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D.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常人无异,某些老同志还说他们“少不更事”,但一谈起缉毒来,大家对他们的专业和智慧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些年来,各种思潮云谲波诡,不时有人质疑:“我们今天的精神还会燃烧吗 我们的精神家园还安好吗 ”
②在“飞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走过的雄关漫道,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是整个国家沸反盈天的巨变和进步。
③某报报道说,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无车日活动日渐冷清,不少车主对无车日百无聊赖,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动。
④我对鲁迅笔下的美女蛇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又被神秘吸引的感觉,尤其是月亮在白云间穿梭、虫鸣不已的秋季。
⑤如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将心比心,常从对方角度想问题,少用颐指气使的语气,多用娓娓道来的口吻,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和谐。
⑥商家一旦松懈,不再保证服务质量,最终结果就是失去与消费者的联系纽带,这绝非骇人听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任何科研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天使粒子的发现,得益于先前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探索,它也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成果。
B.2017年以来,该省已推荐16家企业创建了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工程,省政府想以此为示范推进全省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C.当报刊销量下降时,经营者卖其他日用品本是一种自救,这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以超范围经营为由将这条路堵住,就是在遏制市场规律。
D.某校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孩子超过47.1%以上,阅读超过1小时的孩子仅占12.8%。
参考答案:
1.“交了好运”是指祥林嫂改嫁后,丈夫能干,儿子可爱,自己“也胖”了,生活有依靠了。旁人认为她真是“交了好运了”,这种“好运”本身就带有悲剧性,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的生活。
2.①雾靄、草坪、灌木以及凄风苦雨,既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十一月的天气,又反映出简·爱当时复杂的心情。②自然风景描写不仅用于渲染人物的悲哀伤感,也常常暗示着主人公在生活中将要经历的“狂风暴雨”。
3.D 4.C 5.答案示例一:运用了比喻手法和生动传神的词语刻画人物。“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等描写,凸显了柳妈的外貌特征。“看”和“钉”,写出柳妈的眼神犹如冰冷的刀,直逼祥林嫂,揭示了柳妈认同封建礼教、以别人的痛苦为消遣的内心状态。
答案示例二:运用了生动传神的词语刻画人物。“不到一顿饭的时候”说明时间很短她就痛快地办完捐门槛之事;接着从“神气”、“眼光”等角度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她获得解脱后内心的轻松、愉快。同时这也为后文人们依然不能接受她,导致她彻底绝望做了铺垫(或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6.第一问:①鄙薄、看不起;②“咀嚼赏鉴”祥林嫂的痛苦;③厌烦、厌恶。
第二问:①表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②写出了人们的麻木、人性的残忍;③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7.C 8.①第一处描述,以微雪点点衬托丧失“祭祀权”的祥林嫂的落寞境遇;②第二处描述,以“自去看雪花”暗示柳妈的调侃使祥林嫂陷入精神困境;③第三处描述,以林冲在风雪中行走的情景表现林冲处境的艰险。
9.C 10.D 11.A 12.同:都运用第一人称:
材料二:外部第一人称;材料三:内部第一人称。
理由:
《祝福》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大卫·科波菲尔》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当事人。
13.B
14.B
15.B
16.C
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