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二)速记知识-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二)速记知识-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1)(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21 23:38:15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二)
第三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考点 1:细胞呼吸的方式
1.细胞呼吸
(1)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
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 ATP 的过程。
(2)呼吸作用的实质: 。
2.【探究实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材料:酵母菌
①生物类型: (真核生物)
②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③呼吸类型:
(2)实验原理
检测物质 检测试剂 实验现象
CO2 变混浊(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可比较 CO2 的多少)
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时 间长短可比较 CO2 的多少)
酒精 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3)实验思路:分别给酵母菌提供有氧 和 无氧 的条件,一段时间后检测其产物是否含
或 。
(4)分析变量
①自变量: 。
②因变量: 。
③无关变量: 。
(5)实验步骤
①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②检测 CO2 产生的多少的装置如图所示。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从 A 、B 中各取 2 mL 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 1 、2 的两
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0.5 mL 溶有 0.1 g 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6)实验结果
条件 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时间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
有氧 变混浊程度高/快 不变灰绿色
无氧 变混浊程度低/慢 出现灰绿色
(7)实验结论
①酵母菌在 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
细胞呼吸产生 ,还产生少量 。
考点 2:有氧呼吸
1.概念:细胞在 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 等有机物彻底氧
化分解,产生 ,释放 ,生成大量 ATP 的过程。
2.反应的主要场所: 。
(1)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 。
(2)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 。
3.有氧呼吸过程
①第一阶段: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②第二阶段: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③第三阶段: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4.总反应:
(1)物质变化:有机物(葡萄糖) → 无机物(CO2+H2O)
(2)能量变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考点 3:无氧呼吸
1.概念
(1)定义:在没有 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
量的过程。
(2)实质:细胞内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过程
(1)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分解(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①场所:细胞质基质
②反应:
③实例:酵母菌、大多数高等植物
(2)第二阶段:丙酮酸的不完全分解
①场所:
②反应: a.
b.
③实例:人和动物细胞,乳酸菌,某些植物的特殊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

(3)总反应:
①酒精发酵:
②乳酸发酵:
3. 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所需要的能量(ATP)都是来源
于细胞呼吸。因此,细胞呼吸是 ATP 的主要来源。
(2)生物体代谢的枢纽,为生物体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细胞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可 以作为合成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的原料。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
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葡萄糖。
4.【拓展讨论】
(1)在通风条件不好的环境中储藏的苹果会有酒味散发,而马铃薯储藏久了却不会有酒味
产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2)剧烈运动后的肌肉酸疼是怎样造成的?
【答案】
(3)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答案】
(4)请据图分析:对于厌氧生物来说,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 ATP,但还要进行第二阶
段反应的原因是:对于厌氧生物来讲,只要能不断地从食物
中获得葡萄糖,细胞就能不停地通过无氧呼吸合成出用于
生命活动的 ATP。由于细胞中的 NAD+的含量不多,伴随着
NADH 的积累,NAD+逐渐会被消耗。当 NAD+ 的含量很低
的时候,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的过程就会停止, ATP 的合成
也会停止。因此为了保障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持续以
获得 ATP, NADH 就要转化成 NAD+来实现循环利用,来自
NADH 中的氢就会被乙醛或丙酮酸接收。另外,丙酮酸是不能运出细胞的,如果持续积累
,也会抑制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进行。
(5)骨骼肌中的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动物从外界获得有机物相对困难,丙酮酸转化成乳酸进入血液后运输到肝脏细胞,
在肝脏细胞中可以转化成丙酮酸、葡萄糖或糖原来利用,减少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6)请从竞争的角度思考,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排到外界环境中, 会导致环境中 pH 降低, 使得一些不耐酸的微
生物死亡,有利于乳酸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7)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为什么比有氧呼吸少?
【答案】
考点 4: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1.O2 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 O2 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 O2 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呼吸方式的判断:
①O2 浓度=0 时,只进行 。
②0<O2 浓度<10%时,同时进行 。
③O2 浓度≥10%时,只进行 。
(3)应用:
①中耕松土促进根呼吸。
②无氧发酵控制无氧环境。
③低氧储存粮食、蔬菜、水果。
2.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①解读:温度通过影响 而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细胞
呼吸的最适温度一般在 25 ℃~35 ℃之间。
②应用: a.零上低温储存食物;
b.大棚栽培在夜间和阴天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
的有机物;
c.温水和面发得快。
3.CO2 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①原理:CO2 是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积累过多会抑制细胞呼吸
的进行。
②应用:在蔬菜和水果保鲜中,增加 CO2 浓度可抑制细胞呼吸,
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4.水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①解读: 一定范围内,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 ,细
胞呼吸越强。
②应用: 粮食储存前要进行晒干处理, 目的是降低粮食中的
含量,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储存时有机物的消耗。水果、蔬
菜储存时保持一定的湿度。
5.内因
① :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
实例: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② :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呼吸速率不同。
实例:幼苗期细胞呼吸速率高,成熟期细胞呼吸速率低。
③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细胞呼吸速率不同。
实例: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6.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对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②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 防止幼根因缺氧变黑、腐烂。
③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对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②利用乳酸菌发酵可以制作泡菜、酸奶。
③破伤风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抑制破伤风杆菌的
无氧呼吸;较深的伤口需及时清理、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④在种子的储存过程中,营造低温、低氧、干燥条件,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保存新鲜
果蔬时,营造低温、低氧条件,一来抑制细胞呼吸,二来避免进行无氧呼吸产酒精。
第四节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考点 1: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实验原理
①提取色素的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 中,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
绿体中的色素。
②分离色素的原理: ,溶解度越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就 ,
反之则慢。
③分离色素的方法: 。
(2)实验试剂
①无水乙醇的作用: 。
②层析液的作用: 。
(3)实验步骤
①色素提取
称:称取 5g 绿叶;
剪:剪去主叶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加:二氧化硅- ;碳酸钙- ;无水乙醇- ;
磨:迅速、充分的进行研磨;
滤:用单层尼龙布过滤,收集滤液。
②色素的分离
制:制备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在距这一端底部 1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
线;
画: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
细线,待滤液干后,再重画一到两次;
析:纸层析色素,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轻轻插入层析液
中。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4)实验结果:滤纸条上呈现四条颜色、宽度不同的色素带。
棉塞
(
层析液
)滤液细线
【注意】(1)层析液易挥发,实验时要密封;(2)滤液细线不能插入层析液中,防止色素
被溶解。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 a
叶绿素 b
(5)结果分析
①色素带的条数与光合色素种类有关,四条色素带说明有四种光合色素;
②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有关,色素带越宽说明此种色素含量越多;
③色素带扩散速度与溶解度有关,扩散速度越快说明溶解度越高。
2.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叶绿体结构
①外膜和内膜:将叶绿体内部与外界的细胞质基质分隔开,保证内
部的光合作用集中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间不受干扰、高效有序地
进行。
②基质:呈液态,分布着大量与光合作用 有关的酶。
③类囊体:生物膜围成的囊状结构,分布着大量的 和与
光合作用 阶段有关的酶。
④基粒:扩大了膜面积,有利于 的附着。
(2)叶绿体的功能:进行 的场所。
(3)叶绿体功能的实验证明
【恩格尔曼实验 一】
①实验材料:水绵: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好氧菌: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
O2 的部位。
②自变量: ;
③因变量: ;
④结论: 。
【恩格尔曼实验二】
(
①种类
) (
叶绿素
a
(黄绿色
) (
叶绿素
b
(黄绿色
) (
胡萝卜素(橙黄色)
) (
叶黄素(黄色)
) (
叶绿素
(含量约占
3/4

) (
类胡萝卜素
(含量约占
1/4

)
①实验分析
A.在第二个实验中,大量的需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为什么?
【答案】 。
B.综合上述资料,你认为叶绿体具有什么功能?
【答案】 。
(2)捕获光能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
②捕捉光能的色素在细胞中的位置
A.而每个基粒都含有两个以上的类囊体,多者可达 100 个以上。叶绿体内
有如此多的基粒和类囊体,极大地扩大了 。
B.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
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 上。
C.基质中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少量 DNA 、RNA,核糖体。
(3)不同色素对光的吸收差异
光是一种电磁波, 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是 400-760nm。不同波长的光
,颜色不同。
①叶绿素主要吸收 和 。
②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的吸收峰值不同。
③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
(4)功能
①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
蓝紫光。绝大多数叶绿素 a 、全部叶绿素 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和传递光能。
② :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有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作用。
(5)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 :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植物在黑暗中叶呈黄色。
(2) :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破坏已有的叶绿素分子,从而使叶片变黄。
(3) 等无机盐: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叶片变黄。
考点 2: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部分实验
(1)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
①概念:指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光能,把 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
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
②反应式: CO2+H2O 光能 (叶绿体) (CH2O)+O2
③光合作用探索过程
19 世纪末 科学界普遍认为, 在光合作用中, CO2 分子的 C 和 O 被分开, 被释放 , C 与 H2O 结合成甲醛,然后甲醛分子缩合成糖
1928 年 科学家发现甲醛对植物有毒害作用,而且甲醛不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糖
1937 年希尔 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 H2O,没有 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
1941 年鲁宾、 卡门 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H18O+CO2→ 植物 → 18O2,H2O+C18O2→植物→O2 ,得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 水
1954 年阿尔农 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 ,这一过程总是与 相伴随
2. 光合作用原理的基本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 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 和 ,现在也称为碳
反应,两个阶段。
(1)光反应
①场所: ;
②条件: ;
③物质变化: :H2O→O2 +H+
: H++NADP+ +2e-→NADPH
:ADP+Pi +能量(光能→ATP
④能量变化: 。
(2)暗反应
①条件: NADPH 、ATP、酶;
②场所: ;
③物质变化: :CO2+C5→2C3;
:2C3 NA (AT)D (P)PH (CH2O)+C5
④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光反应产生的 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暗反应产生的 为光
反应形成 ATP 提供了原料。
(4)光合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转移
①O 元素的转移途径:
②C 元素的转移途径:
③H 元素的转移途径: 。
考点 3: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 实验原理:叶片中含有气体会上浮,抽气叶片下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
叶片上浮。
2. 实验装置分析
(1) 自变量的设置: 是自变量,通过调整
之间的距离来调节 的大小

(2) 因变量是 ,可通过观测
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弱。
(3)无关变量
①实验叶片:
②烧杯中清水:
NaHCO3 缓冲液的作用是:
(4)实验结果
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叶片漂起的状况(室温: 25 ℃)
台灯灯泡的功率(W) 40 40 40
台灯与烧杯的距离(cm) 10 20 30
叶片漂起的 数量 5min 0 0 0
10min 9 8 9
15min 10 9 9
20min 13 10 10
25min 13 10 11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
【注意】
(1)叶片上浮的原因:光合作用产生的 O2 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 O2 ,释放氧气,使叶肉细
胞间隙充满了气体,浮力增大,叶片上浮。
(2)打孔时要避开大的叶脉,因为其中没有叶绿体,而且会延长圆形小叶片上浮的时间,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为确保溶液中 CO2 含量充足,圆形小叶片可以放入 NaHCO3 溶液中。
考点 4: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1.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
①原理:光照强度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反应影响光合速率。 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光反 应速率 ,产生的 增多,这使得暗反应中 C3 的还原速率加快,从而使
光合作用产物含量增加。
②曲线分析:
A 点:只进行 ,CO2 释放量表明此时的 。
AB 段:
B 点:光补偿点, 。
BC 段:
C 点对应的横坐标: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 。
点 点 段 段
③总光合与净光合
A. 关系:
B.关系图
C. 表示方法
项目 表示方法
净光合速率(又称表观光合速率)
真正光合速率(又称实际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黑暗中测量)
④应用:欲使植物生长,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温室生产中,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可以提高光合速率,使作物增产。
(2)二氧化碳浓度
①图 1 和图 2 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 CO2 浓度的增加而 ,但
当 CO2 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 ;
②图 1 中 A 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的 CO2 浓度, 即 CO2 ;
图 2 中的 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 CO2 的最低浓度。图 1 和图 2 中的 B 和
B'点都表示 CO2 。
应用:施用有机肥;温室栽培植物时,可以适当提高室内 CO2 浓度。
大田生产“正其行,通其风”,即为提高 CO2 浓度,增加产量
(3)温度
①原理:温度通过影响 影响光合作用。
②曲线分析
AB 段 在 B 点之前,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大
B 点 酶的 温度,光合速率最大
BC 段 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光合速率 ,50 ℃左右光合速率几乎为零
③原理 2:影响气孔开闭
盛夏的中午,温度高, 。
(4)水分和矿质元素
①原理
a.水既是光合作用的 ,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 如
植物缺水导致萎蔫, 使光合速率 。
b.矿质元素通过影响 等相关化合物的合成,对光合作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②应用:施肥的同时,往往适当浇水, 小麦的光合速率会更大,此时浇水的原因是:

2.内部因素
(1)叶面指数
①一定范围内随叶面积指数增大,总光合量不断 ,干物质积累量不断 ,呼吸
量不断 。
②当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总光合量不再增加, 原因是许多叶片被遮挡, 但呼吸量随叶面积指
数增大仍不断增加,故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
③生产应用: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枝叶徒长;合理密植。
(2)叶龄
OA:一定范围内随着幼叶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不断增多,光合速率不
断增加。
AB:壮叶时,叶面积、叶绿体基本稳定,光合速率基本稳定。
BC:老叶时,随叶龄增加,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下降。
生产应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应适当摘除老叶、残叶。
3.外部因素(多因子影响)
(1)光照强度、 CO2 浓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综合作用
P 点: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 所表示的因子,随着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
断增大。
Q 点: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影响因素主要为各曲线所表示的因
子。
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
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增加 CO2 浓度,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
和 以提高光合速率。
4.右图是在夏季晴朗的白天, 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并回答
问题:
①7~10 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②10~12 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 。
③14~17 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是 。
④依据本题提供的信息,提出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一些措施: 。
考点 5: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某些细菌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
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属于自养生物。
2.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
(1)相同点:本质相同,都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不同点:利用的能源不同,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
疑难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根据液滴移动方向探究细胞的呼吸方式
1 .实验设计: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
实验现象 结论
装置一液滴 装置二液滴
不动 不动 只进行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种子已死亡
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二)种子萌发时呼吸速率的测定
1 .实验装置
2 .指标及原理
指标 细胞呼吸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 CO2 释放量或 O2 吸收量来表示
原理 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 O2 ,释放 CO2 ,CO2 被 NaOH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 强减小,刻度管内的着色液左移。单位时间内着色液左移的距离即表示呼吸速率
3 .物理误差的校正
(1)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
的测定。
(2)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
子进行消毒处理。
(3)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引起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
发芽的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4 .实验拓展:呼吸底物与着色液移动的关系
脂肪含氢量高, 含氧量低, 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 脂肪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 产生 CO2
量少。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的 CO2 量小于消耗的 O2 量,着色液移动更明显。
疑难 2: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及各元素的来源和去路
(1)CO2 在第二阶段产生,是由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2)O2 参与了第三阶段,[H]和 O2 结合生成水,所以细胞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全部来自 O2,场
所是线粒体内膜。
(3)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水,反应物中的水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而生成
物中的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由[H]和 O2 结合生成的。
2.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
释放的,一部分能量储存在 ATP 中,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疑难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反应条件 需要 O2 、酶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 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 (第二、三阶段) 细胞质基质
分解产物 CO2 和 H2O 乳酸或 CO2 和酒精
能量转化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 ATP 中 的化学能、热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氧 化产物中的化学能、ATP 中的化学 能、热能
特点 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能量完全释 放 有机物没有彻底氧化分解,能量没 有完全释放
相同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 ATP
点 意义 ①为生物体提供能量;②生物体代谢的枢纽
联系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 场所和不同酶的作用下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疑难 4:解读呼吸作用曲线
疑难 5:呼吸作用易错点
(1)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参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是控制酶合成的基
因不同。
(2)无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 ATP,第二阶段不产生 ATP。
(3)呼吸作用中有 H2O 生成一定存在有氧呼吸,有 CO2 生成不一定是有氧呼吸,但对动物和人
体而言,有 CO2 生成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因为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
(4)葡萄糖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被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
线粒体被分解。
(5)进行有氧呼吸不一定需要线粒体,如某些原核生物;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则需要线粒体,
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蛔虫等。
(6)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有毒害作用。 玉米种
子烂胚的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胚有毒害作用。
(7)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和细胞膜,真核生
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疑难 6: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异常原因分析
1. 收集到的滤液中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1)未加二氧化硅(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2)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
(3)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
(4)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
(1)滤液细线不直;
(2)滤液细线过粗
3.滤纸条无色素带
(1)忘记画滤液细线;
(2)滤液细线接触到 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疑难 7: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条件 光、色素、酶 不需光、酶、 NADPH 、ATP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中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 ATP 、NADPH 的生成 CO2 的固定; C3 的还原
能量变化 光能→ATP 、NADPH 中活跃化学能 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为暗反应提供 NADPH 和 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ADP 和 Pi 、NADP+ 。
疑难 8:环境改变时光合作用各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
1.“来源—去路”法分析各物质变化
下图中Ⅰ表示光反应, Ⅱ表示 CO2 的固定, Ⅲ表示 C3 的还原, 当外界条件(如光照、CO2)
突然发生变化时,分析相关物质含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
2.“模型法”表示 C3 、C5 等物质的含量变化
(1)图 1 中曲线甲表示 C3 ,曲线乙表示 C5 、NADPH 、ATP。
(2)图 2 中曲线甲表示 C5 、NADPH 、ATP,曲线乙表示 C3。
(3)图 3 中曲线甲表示 C5 、NADPH 、ATP,曲线乙表示 C3。
(4)图 4 中曲线甲表示 C3 ,曲线乙表示 C5 、NADPH 、ATP。
3.连续光照和间隔光照下的有机物合成量分析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 NADPH 和 ATP 在叶绿体基质中有少量的积累, 在光反应停止
时,暗反应仍可持续进行一段时间,有机物还能继续合成。
(2)在总光照时间、总黑暗时间均相同的条件下,光照和黑暗间隔处理比一直连续光照处
理有机物的积累量要多。
疑难 9:植物光合作用
1.植物“三率”
(1)植物“三率” 间的内在关系
a.呼吸速率:植物非绿色组织(如苹果果肉细胞)或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
间内一定量组织的 CO2 释放量或 O2 吸收量。
b.净光合速率:植物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间内一定量叶面积所吸收的
CO2 量或释放的 O2 量。
c.总(真正)光合速率=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植物“三率” 的判定
a.根据坐标曲线判定: 当光照强度为 0 时,若 CO2 吸收值为负值,该数值的绝对值代表呼吸速率
,该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 0 时,若 CO2 吸收值为 0,该曲线代表真正光合速率。
b.根据关键词判定:
检测指标 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 总光合速率
二氧化碳 释放量(黑暗) 吸收量 利用量、固定量、消耗量
氧气 吸收量(黑暗) 释放量 产生量
有机物 消耗量(黑暗) 积累量 制造量、产生量
2.自然环境及密闭容器中植物光合作用曲线的分析
(1)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光合作用曲线:
A.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点:b。
B.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点:c 、e。
C.开始积累有机物的点:c。
D.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点:e。
a.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D 、H。
b.该植物一昼夜表现为生长,其原因是Ⅰ点 CO2 浓度低于 A 点 CO2 浓度,说明一昼夜密闭容器
中 CO2 浓度减小, 即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生长。
疑难 10:光合速率的测定方法
1.“液滴移动法”
(1)测定呼吸速率
①装置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的 NaOH 溶液用于吸收 CO2。
②玻璃钟罩遮光处理,以排除光合作用干扰。
③置于适宜温度环境中。
④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单位时间内左移距离代表呼吸速率)。
(2)测定净光合速率
①装置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的 CO2 缓冲液,用于保证容器内 CO2 浓度恒定,满足光合作用
需求。
②必须给予足够光照处理,且温度适宜。
③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单位时间内右移距离代表净光合速率)。
(3)物理误差的校正: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即用
死亡的绿色植物分别进行上述实验,根据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对原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2.“黑白瓶法” :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生物只进行细胞呼吸,而白瓶中的生物既能 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细胞呼吸, 所以黑瓶(无光照的一组)测得的为细胞呼吸强度值, 白瓶 (有光照的一组)测得的为表观(净)光合作用强度值, 综合两者即可得到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值。 3.“称重法”:将叶片一半遮光, 一半曝光,遮光的一半测得的数据变化值代表细胞呼吸强度 值, 曝光的一半测得的数据变化值代表表观(净)光合作用强度值, 综合两者可计算出真正光 合作用强度值。需要注意的是该种方法在实验之前需对叶片进行特殊处理, 以防止有机物的
运输。
1. 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该考点基础层级训练内容为细胞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实质等内容,重难、综合
层级考查两种呼吸方式的区分判断。
(2)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该考点基础层级训练内容为细胞呼吸原理的实际应用的判定,重难层级考查影响细胞呼
吸的因素的分析,往往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 光合作用
(1)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本考点基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光合色素的种类、作用、分布及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结 构等内容,重难及综合部分主要考查光合色素与无机盐的关系、光合色素的区分、在光合作
用中的相关作用等内容。
(2)光合作用
本考点重点考查光合作用过程, 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总光合和净光合
的关系及表示方法;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真题再现】
1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运动强度越低,骨骼肌的耗氧量越少。如图显示在不同强
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对这一结果正确的理解是( )
A .低强度运动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
B .中等强度运动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血糖
C .高强度运动时,糖类中的能量全部转变为 ATP
D .肌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2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 不足, 使液泡膜上的 H+转运减缓, 引起细胞质基质内 H+积累, 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 胞质基质 pH 降低。 pH 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
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 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 pH 高于细胞质基质
B .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 CO2 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
C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 ATP 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
D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
3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为探究环境污染物 A 对斑马鱼生理的影响,研究者用不同
浓度的污染物 A 溶液处理斑马鱼, 实验结果如下表。据结果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浓度(μg·L-1) 0 10 50 100
指标
① 肝脏糖原含量(mg·g-1) 25 .0±0 .6 12 .1±0 .7 12 .0±0 .7 11 .1±0 .2
② 肝脏丙酮酸含量(nmol·g-1) 23 .6±0 .7 17 .5±0 .2 15 .7±0 .2 8 .8±0 .4
③ 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 (mIU·mg·prot-1) 43 .6±1 .7 87 .2±1 .8 109 .1±3 .0 120 .0±2 .1
A .由②可知机体无氧呼吸减慢,有氧呼吸加快
B .由①可知机体内葡萄糖转化为糖原的速率加快
C . ①②表明肝脏没有足够的丙酮酸来转化成葡萄糖
D . ③表明机体生成的葡萄糖增多,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4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对某植物 CO2 吸收速率的影
响如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 .在低光强下, CO2 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
B .在高光强下, M 点左侧 CO2 吸收速率升高与光合酶活性增强相关
C .在图中两个 CP 点处,植物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图中 M 点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
5 .(2023·江苏 · 统考高考真题) 下列关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叙述合理的是( )
A .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类胡萝卜素被破坏
B .若连续多次重复画滤液细线可累积更多的色素,但易出现色素带重叠
C .该实验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绿叶中各种色素含量
D .用红色苋菜叶进行实验可得到 5 条色素带,花青素位于叶绿素 a 、b 之间
6 .(2023·天津 · 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是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部分过程的图,关于
此图说法错误的是( )
A .HCO3-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质基质
B .HCO3-通过通道蛋白进入叶绿体基质
C .光反应生成的 H+促进了 HCO3-进入类囊体
D .光反应生成的物质 X 保障了暗反应的 CO2 供应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二)
第三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考点 1:细胞呼吸的方式
1.细胞呼吸
(1)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
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 ATP 的过程。
(2)呼吸作用的实质: 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2.【探究实践】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材料:酵母菌
①生物类型: 真菌 (真核生物)
②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③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实验原理
检测物质 检测试剂 实验现象
CO2 澄清石灰水 变混浊(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可比较 CO2 的多少)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时 间长短可比较 CO2 的多少)
酒精 重铬酸钾溶液(酸性) 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3)实验思路:分别给酵母菌提供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一段时间后检测其产物是否含酒精
或二氧化碳。
(4)分析变量
①自变量:细胞呼吸的条件-有氧和无氧。
②因变量:细胞呼吸的产物,酒精和 CO2。
③无关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可变因素如温度、酵母菌活性。
(5)实验步骤
①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②检测 CO2 产生的多少的装置如图所示。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从 A 、B 中各取 2 mL 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 1 、2 的两
支试管中→分别滴加 0.5 mL 溶有 0.1 g 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6)实验结果
条件 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时间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
有氧 变混浊程度高/快 不变灰绿色
无氧 变混浊程度低/慢 出现灰绿色
(7)实验结论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 CO2 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
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 CO2。
考点 2:有氧呼吸
1.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
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 能量,生成大量 ATP 的过程。
2.反应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
(1)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2)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有氧呼吸过程
①第一阶段:场所: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葡萄糖→2 丙酮酸+4[H]
产能情况: 少量能量
②第二阶段:场所: 线粒体基质
物质变化: 2 丙酮酸+6H2O→6CO2+20[H]
产能情况: 少量能量
③第三阶段:场所: 线粒体内膜
物质变化: 24[H]+6O2→ 12H2O
产能情况: 大量能量
4.总反应: C6H12O6+6O2→6CO2+12H2O+能量
(1)物质变化:有机物(葡萄糖) → 无机物(CO2+H2O)
(2)能量变化: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热能散失+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考点 3:无氧呼吸
1.概念
(1)定义: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
过程。
(2)实质:细胞内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过程
(1)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分解(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①场所:细胞质基质
②反应: 葡萄糖→2 丙酮酸+4[H]+少量能量
③实例:酵母菌、大多数高等植物
(2)第二阶段:丙酮酸的不完全分解
①场所: 细胞质基质
②反应: a.丙酮酸→2C2H5OH(酒精) +2CO2
b.丙酮酸→2C3H6O3 (乳酸)
③实例:人和动物细胞,乳酸菌,某些植物的特殊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

(3)总反应:
①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 2CO2+ 能量(少量)
②乳酸发酵: C6H12O6→2C3H6O3 (乳酸) + 能量(少量)
3. 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所需要的能量(ATP)都是来源
于细胞呼吸。因此,细胞呼吸是 ATP 的主要来源。
(2)生物体代谢的枢纽,为生物体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细胞呼吸产生的丙酮酸可 以作为合成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的原料。非糖物质代谢形成的某些产物与细胞呼吸中间产物
相同,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形成葡萄糖。
4.【拓展讨论】
(1)在通风条件不好的环境中储藏的苹果会有酒味散发,而马铃薯储藏久了却不会有酒味
产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苹果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 CO2,马铃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为不同生物
细胞所具有的酶不同,导致反应途径不同,产物也不同。
(2)剧烈运动后的肌肉酸疼是怎样造成的?
【答案】剧烈运动,氧气供应不足,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造成肌肉酸疼,
但还是以有氧呼吸为主。
(3)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答案】病毒不能进行细胞呼吸。它是特殊的生物体,其所需要的 ATP 等全部从宿主细胞
中获得。
(4)请据图分析:对于厌氧生物来说,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 ATP,但还要进行第二阶
段反应的原因是:对于厌氧生物来讲,只要能不断地从食物
中获得葡萄糖,细胞就能不停地通过无氧呼吸合成出用于
生命活动的 ATP。由于细胞中的 NAD+的含量不多,伴随着
NADH 的积累,NAD+逐渐会被消耗。当 NAD+ 的含量很低
的时候,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的过程就会停止, ATP 的合成
也会停止。因此为了保障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持续以
获得 ATP, NADH 就要转化成 NAD+来实现循环利用,来自
NADH 中的氢就会被乙醛或丙酮酸接收。另外,丙酮酸是不能运出细胞的,如果持续积累
,也会抑制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进行。
(5)骨骼肌中的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动物从外界获得有机物相对困难,丙酮酸转化成乳酸进入血液后运输到肝脏细胞,
在肝脏细胞中可以转化成丙酮酸、葡萄糖或糖原来利用,减少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6)请从竞争的角度思考,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排到外界环境中, 会导致环境中 pH 降低, 使得一些不耐酸的微
生物死亡,有利于乳酸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7)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为什么比有氧呼吸少?
【答案】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 ATP。有机物分解不彻底,还有
大部分能量储存于乳酸和酒精中。
考点 4: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1.O2 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 O2 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 O2 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呼吸方式的判断:
①O2 浓度=0 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O2 浓度<10%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O2 浓度≥10%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3)应用:
①中耕松土促进根呼吸。
②无氧发酵控制无氧环境。
③低氧储存粮食、蔬菜、水果。
2.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①解读: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细胞呼
吸的最适温度一般在 25 ℃~35 ℃之间。
②应用: a.零上低温储存食物;
b.大棚栽培在夜间和阴天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
的有机物;
c.温水和面发得快。
3.CO2 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①原理:CO2 是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积累过多会抑制细胞呼吸
的进行。
②应用:在蔬菜和水果保鲜中,增加 CO2 浓度可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4.水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①解读:一定范围内,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旺盛,细
胞呼吸越强。
②应用:粮食储存前要进行晒干处理,目的是降低粮食中的自由水
含量,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储存时有机物的消耗。水果、蔬
菜储存时保持一定的湿度。
5.内因
①遗传特性:不同种类的植物细胞呼吸速率不同。
实例: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②生长发育时期: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细胞呼吸速率不同。
实例:幼苗期细胞呼吸速率高,成熟期细胞呼吸速率低。
③器官类型: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细胞呼吸速率不同。
实例: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6.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对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②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 防止幼根因缺氧变黑、腐烂。
③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对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①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②利用乳酸菌发酵可以制作泡菜、酸奶。
③破伤风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抑制破伤风杆菌的
无氧呼吸;较深的伤口需及时清理、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④在种子的储存过程中,营造低温、低氧、干燥条件,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保存新鲜
果蔬时,营造低温、低氧条件,一来抑制细胞呼吸,二来避免进行无氧呼吸产酒精。
第四节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考点 1: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实验原理
①提取色素的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
体中的色素。
②分离色素的原理: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
纸上的扩散速度就越快,反之则慢。
③分离色素的方法: 纸层析法。
(2)实验试剂
①无水乙醇的作用: 溶解色素、提取色素。
②层析液的作用: 分离色素。
(3)实验步骤
①色素提取
称:称取 5g 绿叶;
剪:剪去主叶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加: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无水乙醇-溶解色素;
磨:迅速、充分的进行研磨;
滤:用单层尼龙布过滤,收集滤液。
②色素的分离
制:制备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在距这一端底部 1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
线;
画:画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
细线,待滤液干后,再重画一到两次;
析:纸层析色素,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轻轻插入层析液
中。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4)实验结果:滤纸条上呈现四条颜色、宽度不同的色素带。
棉塞
(
层析液
)滤液细线
【注意】(1)层析液易挥发,实验时要密封;(2)滤液细线不能插入层析液中,防止色素
被溶解。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 a
叶绿素 b
(5)结果分析
①色素带的条数与光合色素种类有关,四条色素带说明有四种光合色素;
②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有关,色素带越宽说明此种色素含量越多;
③色素带扩散速度与溶解度有关,扩散速度越快说明溶解度越高。
2.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1)叶绿体结构
①外膜和内膜:将叶绿体内部与外界的细胞质基质分隔开,保证内
部的光合作用集中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间不受干扰、高效有序地
进行。
②基质:呈液态,分布着大量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
③类囊体:生物膜围成的囊状结构,分布着大量的光合色素和与光
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有关的酶。
④基粒:扩大了膜面积,有利于光合色素和与光反应相关的酶的附着。
(2)叶绿体的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叶绿体功能的实验证明
【恩格尔曼实验 一】
①实验材料:水绵: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好氧菌: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
O2 的部位。
②自变量: 光照、黑暗;
③因变量: 需氧菌聚集部位;
④结论: 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恩格尔曼实验二】
(
①种类
) (
叶绿素
a
(黄绿色
) (
叶绿素
b
(黄绿色
) (
胡萝卜素(橙黄色)
) (
叶黄素(黄色)
) (
类胡萝卜素
(含量约占
1/4

) (
叶绿素
(含量约占
3/4

)
①实验分析
A.在第二个实验中,大量的需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为什么?
【答案】这是因为水绵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波长光的照射下,
叶绿体会释放氧气,适于好氧细菌在此区域分布。
B.综合上述资料,你认为叶绿体具有什么功能?
【答案】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且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2)捕获光能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
②捕捉光能的色素在细胞中的位置
A.而每个基粒都含有两个以上的类囊体,多者可达 100 个以上。叶绿体内
有如此多的基粒和类囊体,极大地扩大了受光面积。
B.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这些囊状结构称为类
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C.基质中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少量 DNA 、RNA,核糖体。
(3)不同色素对光的吸收差异
光是一种电磁波, 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是 400-760nm。不同波长的光
,颜色不同。
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②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的吸收峰值不同。
③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4)功能
①吸收、传递光能: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
收蓝紫光。绝大多数叶绿素 a 、全部叶绿素 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和传递光能。
②转换光能: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有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作用。
(5)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1)光照: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植物在黑暗中叶呈黄色。
(2)温度: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破坏已有的叶绿素分子,从而使叶片变黄。
(3)镁等无机盐: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叶片变黄。
考点 2: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部分实验
(1)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
①概念: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 CO2 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
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暗反应
②反应式: CO2+H2O
③光合作用探索过程
光能 (叶绿体) (CH2O)+O2
19 世纪末 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光合作用中, CO2 分子的 C 和 O 被分开, O2 被释放, C 与 H2O 结合成甲醛,然后甲醛分子缩合成糖
1928 年 科学家发现甲醛对植物有毒害作用,而且甲醛不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糖
1937 年希尔 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 H2O,没有 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
1941 年鲁宾、 卡门 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H18O+CO2→ 植物 → 18O2,H2O+C18O2→植物→O2 ,得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 水
1954 年阿尔农 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 ATP ,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2. 光合作用原理的基本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 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现在也称为碳反应
,两个阶段。
(1)光反应
①场所: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
②条件:光、色素、酶;
③物质变化:水的光解: H2O→O2 +H+
NADPH 的合成: H++NADP+ +2e-→NADPH
ATP 的合成: ADP+Pi +能量(光能→ATP
④能量变化:光能→ATP 、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
①条件: NADPH 、ATP、酶;
②场所:叶绿体基质;
③物质变化: CO2 的固定: CO2+C5→2C3;
ATP
(
NADPH
)C3 的还原: 2C3 (CH2O)+C5
④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光反应产生的 NADPH 、ATP 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暗反应产生的 ADP 、Pi 为
光反应形成 ATP 提供了原料。
(4)光合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转移
①O 元素的转移途径: H18O→ 18O2 C18O2→C3→(C18O)
②C 元素的转移途径: 14CO2→ 14C3→(14CH2O)+14C5
③H 元素的转移途径:H2O→NADPH→(CH2O)。
考点 3: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 实验原理:叶片中含有气体会上浮,抽气叶片下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
叶片上浮。
2. 实验装置分析
(1)自变量的设置:光照强度是自变量,通过调整台灯和烧
杯之间的距离来调节光照强度的大小。
(2)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可通过观测 单位时间内被抽去
空气的圆形小叶片上浮的数量或者是浮起相同数量的叶片所用的时间长短来衡量光合作用
的强弱。
(3)无关变量
①实验叶片: 同种、生长状况相同、小圆形叶片大小相同、等量 …
②烧杯中清水: 等量,有足够的 CO2
NaHCO3 缓冲液的作用是: 维持装置中 CO2 浓度的稳定,为光合作用提供 CO2
(4)实验结果
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叶片漂起的状况(室温: 25 ℃)
台灯灯泡的功率(W) 40 40 40
台灯与烧杯的距离(cm) 10 20 30
叶片漂起的 数量 5min 0 0 0
10min 9 8 9
15min 10 9 9
20min 13 10 10
25min 13 10 11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不
断增强。
【注意】
(1)叶片上浮的原因:光合作用产生的 O2 大于有氧呼吸消耗的 O2 ,释放氧气,使叶肉细
胞间隙充满了气体,浮力增大,叶片上浮。
(2)打孔时要避开大的叶脉,因为其中没有叶绿体,而且会延长圆形小叶片上浮的时间,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为确保溶液中 CO2 含量充足,圆形小叶片可以放入 NaHCO3 溶液中。
考点 4: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1.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
①原理:光照强度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反应影响光合速率。 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光反 应速率加快,产生的 NADPH 和 ATP增多, 这使得暗反应中 C3 的还原速率加快, 从而使光
合作用产物含量增加。
②曲线分析:
A 点:只进行细胞呼吸,CO2 释放量表明此时的呼吸强度。
AB 段: 光合<呼吸
B 点: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强度 =细胞呼吸强度。
BC 段: 光合>呼吸
C 点对应的横坐标: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A 点
B 点
BC 段
AB 段
③总光合与净光合
A.关系: 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B.关系图
C. 表示方法
项目 表示方法
净光合速率(又称表观光合速率) O2 的释放量、 CO2 的吸收量、有机物的积累量
真正光合速率(又称实际光合速率) O2 的产生量、 CO2 的固定量、有机物的制造量
呼吸速率(黑暗中测量) CO2 的释放量、 O2 的吸收量、有机物的消耗量
④应用:欲使植物生长,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温室生产中,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可以提高光合速率,使作物增产。
(2)二氧化碳浓度
①图 1 和图 2 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 CO2 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
CO2 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②图 1 中 A 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的 CO2 浓度, 即 CO2 补偿点
;图2 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 CO2 的最低浓度。图 1 和图2 中的B 和
B'点都表示 CO2 饱和点。
应用:施用有机肥;温室栽培植物时,可以适当提高室内 CO2 浓度。
大田生产“正其行,通其风”,即为提高 CO2 浓度,增加产量
(3)温度
①原理: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
②曲线分析
AB 段 在 B 点之前,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增大
B 点 酶的最适温度,光合速率最大
BC 段 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光合速率减少,50 ℃左右光合速率几乎为零
③原理 2:影响气孔开闭
盛夏的中午,温度高, 气孔大多关闭,植物因为缺少 CO2 而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4)水分和矿质元素
①原理
a.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 如植物缺水导
致萎蔫, 使光合速率下降。
b.矿质元素通过影响叶绿素等相关化合物的合成,对光合作用产生直接
或间接的影响。
②应用:施肥的同时,往往适当浇水,小麦的光合速率会更大,此时浇水的原因是:肥料中 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 以离子形式存在, 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同时可以保证小麦吸
收充足的水分,保证叶肉细胞中 CO2 的供应。
2.内部因素
(1)叶面指数
①一定范围内随叶面积指数增大, 总光合量不断增大,干物质积累量不断增加,呼吸量不断
增加。
②当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总光合量不再增加, 原因是许多叶片被遮挡, 但呼吸量随叶面积指
数增大仍不断增加,故干物质积累量逐渐降低。
③生产应用: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枝叶徒长;合理密植。
(2)叶龄
OA:一定范围内随着幼叶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不断增多,光合速率不
断增加。
AB:壮叶时,叶面积、叶绿体基本稳定,光合速率基本稳定。
BC:老叶时,随叶龄增加,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下降。
生产应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应适当摘除老叶、残叶。
3.外部因素(多因子影响)
(1)光照强度、 CO2 浓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综合作用
P 点: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着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
增大。
Q 点: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影响因素主要为各曲线所表示的因
子。
应用: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酶的活性,提高光合 速率,也可同时适当增加 CO2 浓度,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
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
4.右图是在夏季晴朗的白天, 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并回答
问题:
①7~10 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逐渐增大。
②10~12 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此时温度很高, 导致气孔开度减小, CO2
无法进入叶片组织,致使光合作用暗反应受到限制。
③14~17 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不断减弱。
④依据本题提供的信息,提出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一些措施:可以利用温室大棚控 制光照强度、温度的方式, 如补光、遮阴、生炉子、喷淋降温等, 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
度。
考点 5: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某些细菌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
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属于自养生物。
2.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
(1)相同点:本质相同,都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不同点:利用的能源不同,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
疑难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根据液滴移动方向探究细胞的呼吸方式
1 .实验设计: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
实验现象 结论
装置一液滴 装置二液滴
不动 不动 只进行乳酸的无氧呼吸或种子已死亡
不动 右移 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左移 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
(二)种子萌发时呼吸速率的测定
1 .实验装置
2 .指标及原理
指标 细胞呼吸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 CO2 释放量或 O2 吸收量来表示
原理 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 O2 ,释放 CO2 ,CO2 被 NaOH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 强减小,刻度管内的着色液左移。单位时间内着色液左移的距离即表示呼吸速率
3 .物理误差的校正
(1)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
的测定。
(2)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
子进行消毒处理。
(3)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引起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
发芽的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4 .实验拓展:呼吸底物与着色液移动的关系
脂肪含氢量高, 含氧量低, 等质量的脂肪与葡萄糖相比, 脂肪氧化分解时耗氧量高, 产生 CO2
量少。因此脂肪有氧呼吸时,产生的 CO2 量小于消耗的 O2 量,着色液移动更明显。
疑难 2: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及各元素的来源和去路
(1)CO2 在第二阶段产生,是由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2)O2 参与了第三阶段,[H]和 O2 结合生成水,所以细胞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全部来自 O2,场
所是线粒体内膜。
(3)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水,反应物中的水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而生成
物中的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由[H]和 O2 结合生成的。
2.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燃烧相比,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逐步
释放的,一部分能量储存在 ATP 中,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疑难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反应条件 需要 O2 、酶和适宜的温度 不需要 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 (第二、三阶段) 细胞质基质
不 同 点 分解产物 CO2 和 H2O 乳酸或 CO2 和酒精
能量转化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 ATP 中 的化学能、热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不彻底氧 化产物中的化学能、ATP 中的化学 能、热能
特点 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能量完全释 放 有机物没有彻底氧化分解,能量没 有完全释放
相同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 ATP
点 意义 ①为生物体提供能量;②生物体代谢的枢纽
联系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 场所和不同酶的作用下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疑难 4:解读呼吸作用曲线
疑难 5:呼吸作用易错点
(1)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参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是控制酶合成的基
因不同。
(2)无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 ATP,第二阶段不产生 ATP。
(3)呼吸作用中有 H2O 生成一定存在有氧呼吸,有 CO2 生成不一定是有氧呼吸,但对动物和人
体而言,有 CO2 生成一定存在有氧呼吸, 因为动物和人体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
(4)葡萄糖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被分解,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
线粒体被分解。
(5)进行有氧呼吸不一定需要线粒体,如某些原核生物;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则需要线粒体,
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蛔虫等。
(6)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有毒害作用。 玉米种
子烂胚的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胚有毒害作用。
(7)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和细胞膜,真核生
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疑难 6: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异常原因分析
1. 收集到的滤液中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1)未加二氧化硅(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2)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
(3)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
(4)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
(1)滤液细线不直;
(2)滤液细线过粗
3.滤纸条无色素带
(1)忘记画滤液细线;
(2)滤液细线接触到 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疑难 7: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条件 光、色素、酶 不需光、酶、 NADPH 、ATP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中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 ATP 、NADPH 的生成 CO2 的固定; C3 的还原
能量变化 光能→ATP 、NADPH 中活跃化学能 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为暗反应提供 NADPH 和 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 ADP 和 Pi 、NADP+ 。
疑难 8:环境改变时光合作用各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
1.“来源—去路”法分析各物质变化
下图中Ⅰ表示光反应, Ⅱ表示 CO2 的固定, Ⅲ表示 C3 的还原, 当外界条件(如光照、CO2)
突然发生变化时,分析相关物质含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
2.“模型法”表示 C3 、C5 等物质的含量变化
(1)图 1 中曲线甲表示 C3 ,曲线乙表示 C5 、NADPH 、ATP。
(2)图 2 中曲线甲表示 C5 、NADPH 、ATP,曲线乙表示 C3。
(3)图 3 中曲线甲表示 C5 、NADPH 、ATP,曲线乙表示 C3。
(4)图 4 中曲线甲表示 C3 ,曲线乙表示 C5 、NADPH 、ATP。
3.连续光照和间隔光照下的有机物合成量分析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 NADPH 和 ATP 在叶绿体基质中有少量的积累, 在光反应停止
时,暗反应仍可持续进行一段时间,有机物还能继续合成。
(2)在总光照时间、总黑暗时间均相同的条件下,光照和黑暗间隔处理比一直连续光照处
理有机物的积累量要多。
疑难 9:植物光合作用
1.植物“三率”
(1)植物“三率” 间的内在关系
a.呼吸速率:植物非绿色组织(如苹果果肉细胞)或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
间内一定量组织的 CO2 释放量或 O2 吸收量。
b.净光合速率:植物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间内一定量叶面积所吸收的
CO2 量或释放的 O2 量。
c.总(真正)光合速率=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植物“三率” 的判定
a.根据坐标曲线判定: 当光照强度为 0 时,若 CO2 吸收值为负值,该数值的绝对值代表呼吸速率
,该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 0 时,若 CO2 吸收值为 0,该曲线代表真正光合速率。
b.根据关键词判定:
检测指标 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 总光合速率
二氧化碳 释放量(黑暗) 吸收量 利用量、固定量、消耗量
氧气 吸收量(黑暗) 释放量 产生量
有机物 消耗量(黑暗) 积累量 制造量、产生量
2.自然环境及密闭容器中植物光合作用曲线的分析
(1)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光合作用曲线:
A.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点:b。
B.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点:c 、e。
C.开始积累有机物的点:c。
D.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点:e。
a.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D 、H。
b.该植物一昼夜表现为生长,其原因是Ⅰ点 CO2 浓度低于 A 点 CO2 浓度,说明一昼夜密闭容器
中 CO2 浓度减小, 即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表现为生长。
疑难 10:光合速率的测定方法
1.“液滴移动法”
(1)测定呼吸速率
①装置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的 NaOH 溶液用于吸收 CO2。
②玻璃钟罩遮光处理,以排除光合作用干扰。
③置于适宜温度环境中。
④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单位时间内左移距离代表呼吸速率)。
(2)测定净光合速率
①装置烧杯中放入适宜浓度的 CO2 缓冲液,用于保证容器内 CO2 浓度恒定,满足光合作用
需求。
②必须给予足够光照处理,且温度适宜。
③红色液滴向右移动(单位时间内右移距离代表净光合速率)。
(3)物理误差的校正: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即用
死亡的绿色植物分别进行上述实验,根据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对原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2.“黑白瓶法” :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生物只进行细胞呼吸,而白瓶中的生物既能 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细胞呼吸, 所以黑瓶(无光照的一组)测得的为细胞呼吸强度值, 白瓶 (有光照的一组)测得的为表观(净)光合作用强度值, 综合两者即可得到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值。 3.“称重法”:将叶片一半遮光, 一半曝光,遮光的一半测得的数据变化值代表细胞呼吸强度 值, 曝光的一半测得的数据变化值代表表观(净)光合作用强度值, 综合两者可计算出真正光 合作用强度值。需要注意的是该种方法在实验之前需对叶片进行特殊处理, 以防止有机物的
运输。
1. 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该考点基础层级训练内容为细胞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实质等内容,重难、综合
层级考查两种呼吸方式的区分判断。
(2)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该考点基础层级训练内容为细胞呼吸原理的实际应用的判定,重难层级考查影响细胞呼
吸的因素的分析,往往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 光合作用
(1)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本考点基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光合色素的种类、作用、分布及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结 构等内容,重难及综合部分主要考查光合色素与无机盐的关系、光合色素的区分、在光合作
用中的相关作用等内容。
(2)光合作用
本考点重点考查光合作用过程, 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总光合和净光合
的关系及表示方法;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真题再现】
1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运动强度越低,骨骼肌的耗氧量越少。如图显示在不同强
度体育运动时,骨骼肌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对这一结果正确的理解是( )
A .低强度运动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
B .中等强度运动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血糖
C .高强度运动时,糖类中的能量全部转变为 ATP
D .肌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
【答案】
A
【分析】如图显示在不同强度体育运动时,
骨骼肌消耗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对量,
当运动强度
较低时, 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当中等强度运动时,
主要供能物质
是肌糖原,
其次是脂肪酸;
当高强度运动时,主要利用肌糖原供能。
【详解】
A
、由图可知,当运动强度较低时,主要利用脂肪酸供能,
A
正确;
B
、由图可知,中等强度运动时,主要供能物质是肌糖原,其次是脂肪酸,
B
错误;
C
、高强度运动时,糖类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变为
ATP

C
错误;
D
、高强度运动时,
机体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肌糖原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均能
氧化分解提供能量,
D
错误。
故选
A

)
2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 不足, 使液泡膜上的 H+转运减缓, 引起细胞质基质内 H+积累, 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 胞质基质 pH 降低。 pH 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
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 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 pH 高于细胞质基质
B .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 CO2 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
C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 ATP 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
D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
(
【答案】
B
【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
:(
1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一分子葡萄糖
形成两分子丙
酮酸、少量的
[H]
和少量能量,
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
参与。(
2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详解】
A
、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
H
+
转运减缓,
引起细胞质基质内
H
+
积累, 说明细胞
质基质内
H
+
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
液泡中
H
+
浓度高, 正常玉米根细
胞液泡内
pH
低于细胞质基质,
A
错误;
B
、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O
2
,检
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
CO
2
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
B
正确;
C
、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
ATP
的产生,
C
错误;
D
、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
[H]
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
[H]
含量相同

D
错误。
)
(
故选
B

)
3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为探究环境污染物 A 对斑马鱼生理的影响,研究者用不同
浓度的污染物 A 溶液处理斑马鱼, 实验结果如下表。据结果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浓度(μg·L-1) 指标 0 10 50 100
① 肝脏糖原含量(mg·g-1) 25 .0±0 .6 12 .1±0 .7 12 .0±0 .7 11 .1±0 .2
② 肝脏丙酮酸含量(nmol·g-1) 23 .6±0 .7 17 .5±0 .2 15 .7±0 .2 8 .8±0 .4
③ 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 (mIU·mg·prot-1) 43 .6±1 .7 87 .2±1 .8 109 .1±3 .0 120 .0±2 .1
A .由②可知机体无氧呼吸减慢,有氧呼吸加快
B .由①可知机体内葡萄糖转化为糖原的速率加快
C . ①②表明肝脏没有足够的丙酮酸来转化成葡萄糖
D . ③表明机体生成的葡萄糖增多,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
【答案】
D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环境污染物
A
对斑马鱼生理的影响
,自变量是
A
物质浓度大
小,因变量是肝脏糖原含量、肝脏丙酮酸含量和血液中胰
高血糖素含量的多少。
【详解】
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产生丙酮酸,
故无法判断有氧呼吸
和无氧呼吸快慢,
A
错误;
B
、由①可知,
随着
A
物质浓度增大,
肝脏糖原含量逐渐减小,
葡萄糖转化为糖原的速率减
慢,
B
错误;
C
、①中肝糖原含量减小,
②中丙酮酸减少,
细胞呼吸减弱,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减
少,
C
错误;
D
、③中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多, 通过增加肝糖原分解等使血糖浓度持续
升高,
D
正确。
故选
D

)
4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对某植物 CO2 吸收速率的影
响如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 .在低光强下, CO2 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
B .在高光强下, M 点左侧 CO2 吸收速率升高与光合酶活性增强相关
C .在图中两个 CP 点处,植物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图中 M 点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
(
【答案】
C
【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变量为
CO
2
吸收速率。
【详解】
A

CO
2
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低光强下,
CO
2
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
而下降的
原因是呼吸速率上升,需要从外界吸收的
CO
2
减少,
A
正确;
B
、在高光强下,
M
点左侧
CO
2
吸收速率升高主要原因是光合酶
的活性增强,
B
正确;
C

CP
点代表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

误;
D
、图中
M
点处
CO
2
吸收速率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也就是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
值最大,
D
正确。
故选
C

)
5 .(2023·江苏 · 统考高考真题) 下列关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叙述合理的是( )
A .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类胡萝卜素被破坏
B .若连续多次重复画滤液细线可累积更多的色素,但易出现色素带重叠
C .该实验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绿叶中各种色素含量
D .用红色苋菜叶进行实验可得到 5 条色素带,花青素位于叶绿素 a 、b 之间
(
【答案】
B
【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提取色素
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
、石英
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


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
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
条色素带,
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叶绿素
a
(蓝绿色)、叶绿素
b
(黄
绿色)。
)
(
【详解】
A
、用有机溶剂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A
错误;
B
、画滤液细线时要间断画
2

3
次,即等上一次干了以后再画下一次,若连续多次重复画
滤液细线虽可累积更多的色素,但会造成滤液
细线过宽,易出现色素带重叠,
B
正确;
C
、该实验中分离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可根据各种色素在滤纸条上呈现的色素带的宽窄
来比较判断各色素的含量,但该实验不能具体测定
绿叶中各种色素含量,
C
错误;
D
、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
溶于水不易溶于有
机溶剂,
故若得到
5
条色素带, 距离滤液细线
最近的色素带为花青素,应在叶绿素
b
的下方,
D
错误。
故选
C

)
6 .(2023·天津 · 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是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部分过程的图,关于
此图说法错误的是( )
A .HCO3-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质基质
B .HCO3-通过通道蛋白进入叶绿体基质
C .光反应生成的 H+促进了 HCO3-进入类囊体
D .光反应生成的物质 X 保障了暗反应的 CO2 供应
(
【答案】
B
【分析】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
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光合作用的
酶.具体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②
ATP
生成,
ADP

Pi
接受光能变成
ATP
,此过程将光能变为
ATP
活跃的化学能。
【详解】
A
、据图可知,
HCO
3
-
进入细胞质基质需要线粒体产生的
ATP
供能,
属于主动运输,
A
正确;
B

HCO
3
-
进入叶绿体基质也需要线粒体产生的
ATP
供能, 属于主动运输,
通道蛋白只
能参
与协助扩散,
B
错误;
)
(
C
、据图可知,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
H
+
促进
HCO
3
-
进入类囊体,
C
正确;
D
、据图可知,
光反应生成的物质
X

O
2
)促进线粒体的有氧呼吸,
产生更多的
ATP
,有利

HCO
3
-
进入叶绿体基质,产生
CO
2
,保证了暗反应的
CO
2
供应,
D
正确。
故选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