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运动和力3.1-3.2综合练习(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宁波市机场高架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2.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
5.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2h内行驶36km;乙在5min内行驶1500m;丙行驶100m需20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6.如图是一款家用开瓶器,逆时针转动可以打开瓶盖,顺时针转动可以拧紧瓶盖。此现象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 )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受力面积
7.人用手抓住绳子将水桶提起,水桶受到绳子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A.水桶 B.绳子 C.地球 D.手
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磁铁吸铁,说明力是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
B.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说明受力物体不一定有施力物体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D.只要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9.小王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发现秤的指针在“0.1牛”处,测量某一拉力时,秤的指针指在“2.9牛”处。则被测的拉力的大小为( )
A.3.0N B.2.9N C.2.8N D.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的几种现象中,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是( )
A.手拉开弓 B.运动员罚点球
C.小明压弯跳板 D.熊猫拉弯竹子
11.如图所示,人坐在小船上,在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时,人和自己坐的小船却向后移动。由上述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C.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
12.如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重物G=5N,则弹簧秤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A.5N,0 B.0,10N C.5N,10N D.5N,5N
13.鸡蛋碰石头,结果往往是蛋碎了。关于鸡蛋与石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
B.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
C.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D.无法确定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二、填空题
14.体育课上,小强和同学进行足球比赛,一记头球攻门十分精彩,在此过程中小强用头将飞来的球顶入球门,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他觉得头疼,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
15.甲、乙两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1)在此运动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由图像可得乙车的运动速度为 米/秒。
16.流速为5km/h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小时后甲船离木桶的距离是 ,乙船离木桶的距离是 。
17.小柯和小桥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小柯运动的距离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桥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小柯和小桥在出发后第 秒时第一次相遇,在第4﹣5秒内,小柯相对于小桥向 (填“东”或“西”)运动。
18.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的4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3)在图甲与图丙的实验中,控制 不变,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上叫作 法。
19.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三位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
(1)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点火后加速升空,由发动机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喷出,从而获得上升的力,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选填“发动机”或“喷出的气体”)。
(2)与核心舱对接后,以核心舱为参照物,载人飞船是 的。
20.为研究橡皮筋是否与弹簧有类似的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是:在橡皮筋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2)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 厘米。
(3)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测力计,用橡皮筋 ,(选填“A”或“B”)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4)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橡皮筋如丙图方式连接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 (选填“1”或“1.5”)牛。
(5)如何利用B橡皮筋(根数不限)将量程提高至3牛,请写出方案。 。
三、解答题
21.国庆长假,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细心的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2.今年“五一”小长假,各地高速迎来了车流高峰。为了减少交通事故,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道路的限速监控.目前,限速监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定点测速”,即通过监控探头判断汽车经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即通过两个监测点的监控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事件,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这个平均速度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
如图所示,我省高速路上某一区间测速的区间长度为25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一辆汽车通过监测点A和监测点B的速度分别为110km/h和100km/h。
根据以上信息,如果按“定点测速”法检测车速,该汽车通过监测点A、B是否会被判超速?
(选填“超速”或“不超速”)。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法,该汽车在该路段是否会被判超速。
答案
1.解:A、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小轩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汽车与高架桥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司机由南向北行驶,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北运动,故C错误;
D、司机与桥上路灯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2.解: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倾斜向上,故A正确;
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右高,倾斜向下,故B错误;
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应该是竖直的,故C错误;
D、当战斗机竖直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应该是竖直的,故D错误;
故选:A。
3.解: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4.解:A、在相同时间下,速度越大,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越大。若时间不同,无法比较路程大小,故A错误;
B、在相同路程下,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若路程不同,无法比较时间长短,故B错误;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没有比例关系,故C错误;
D、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时间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5.解:甲的速度:v甲===5m/s;
乙的速度:v乙===5m/s;
丙的速度:v丙===5m/s;
综合上述计算可知:甲、乙、丙三人一样快。
故选:D。
6.解:由题意知,逆时针转动可以打开瓶盖,顺时针转动可以拧紧瓶盖,这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力的方向。
故选:B。
7.解:水桶与绳子相连,水桶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绳子是施力物体。
故选:B。
8.解:A、磁铁吸铁,同时铁吸引磁铁;磁力是在磁铁和铁之间产生的,只有磁铁或铁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即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故A错误;
B、指南针能够指示方向,说明指南针受力的作用,一定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是地球,故B错误;
C、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故C正确;
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如靠墙自然站立的同学,如果对墙壁没有挤压作用,则两者之间就没有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9.解: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测力计的指针指在0.1N处,没有调零就去测力,即从0.1N处开始测起,弹簧测力计最后的示数为2.9N,则被测的拉力的大小为2.9N﹣0.1N=2.8N。
故选:C。
10.解:A、运动员对弓弦的拉力,使弓发生了形变;
B、运动员罚点球时,把足球踢出,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
C、小明对跳板的压力,使跳板发生了形变;
D、熊猫拉弯竹子,是力改变了竹子的形状;
由此可知,B中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故选:B。
11.解:A、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时,人和自己坐的小船却向后移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A正确;
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故B正确;
C、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时,小船向前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人坐在小船上,在用力向前推另一艘小船时,人和自己坐的小船却向后移动,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故D错误。
故选:D。
12.解:(1)左图中弹簧测力计右端由于物体的重力,受到了一个水平向右的5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的左端也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因为重力通过绳子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5N的向右的拉力,由于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受力平衡,所以固定点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5N的向左的拉力。A的示数为5N;
(2)右图中物体由于重力的作用会对弹簧测力计分别施加一个向左和一个向右的5N的拉力,弹簧测力计受到的力和左图是一样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就是相等的。即B的示数为5N。
故选:D。
13.解:鸡蛋和石头受到的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4.解:(1)小强用头将飞来的球顶入球门,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同时他觉得头疼,是因为球也给头一个作用力,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答案为:运动状态;相互。
15.解:(1)根据图片可知,甲车到起点的距离始终保持10m不变,则甲是静止的,在此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相对乙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则甲车是运动的。
(2)乙车的速度为:v===2m/s。
故答案为:(1)运动;(2)2。
16.解:由图可知,v甲船=v乙船=30km/h,
甲船逆流而行,乙船顺流而行,木桶自由漂浮,
则甲船的实际速度v甲实=v甲船﹣v水=30km/h﹣5km/h=25km/h,
乙船的实际速度v乙实=v乙船+v水=30km/h+5km/h=35km/h,
木桶的速度v木桶=v水=5km/h,
根据v=可得,甲船、乙船和木桶1h通过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v甲实t=25km/h×1h=25km,s乙船=v乙实t=35km/h×1h=35km,s木桶=v木桶t=5km/h×1h=5km,
所以,1小时后甲、乙船离木桶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s甲船+s木桶=25km+5km=30km,
s乙船′=s乙船﹣s木桶=35km﹣5km=30km。
故答案为:30km;30km。
17.解:由图可知,小柯和小桥在出发后第一次相遇在BC段,相遇时间在第4秒;
在4~5s内,小柯静止,小桥超过小柯继续向东运动,以小桥为参照物,则小柯向西运动。
故答案为:4;西。
18.解:(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甲中一个砝码弯曲程度比乙中两个砝码弯曲程度小,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通过比较甲和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知,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和向下拉效果不同,故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甲和丙力的作用点不同,在同样力的作用下效果不同,所以研究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之间的关系,此种方法物理学上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大小;(2)方向;(3)力的大小和方向;作用点;控制变量。
19.解:(1)发动机向后喷射气体,即对气体施加向后的推力,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知,气体会对火箭产生向上的推力,即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为喷出的气体。
(2)与核心舱对接后,以核心舱为参照物,载人飞船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它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1)喷出的气体;(2)静止。
20.解:(1)由图乙可知,A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N的情况下,B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5N的情况下,橡皮筋伸长量Δx与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变化关系为一直线,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是:在橡皮筋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
(2)由图乙可知,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5cm;
(3)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在弹性限度内,每增加0.5N,A橡皮筋的伸长量都大于B橡皮筋的伸长量,故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4)将与本实验中两根相同的橡皮筋串联起来代替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两根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相等,由图可知,在弹性限度内,A橡皮筋所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N,B橡皮筋所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N,根据力作用的相互性,两根相同的橡皮筋串联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受到的最大拉力为1N;
(5)将量程提高至3N,可将两根B橡皮筋并在一起。
故答案为:(1)越大;(2)5;(3)A;(4)1;(5)将两根B橡皮筋并在一起。
21.解:(1)由图可知,速度计的分度值是5km/h,由速度计可读出汽车的速度V=90km/h。
V=90km/h==25m/s。
(2)汽车的行驶时间t=30min=0.5h,则它的路程s=Vt=90km/h×0.5h=45km。
答:(1)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合25m/s。
(2)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45km。
22.解:(1)汽车通过监测点A和监测点B的速度分别为110km/h和100km/h,均小于该区间最高限速120km/h,所以汽车不超速;
(2)汽车在该区间行驶的时间 t=10:41﹣10:31=10min=h,
该路段的平均车速 v===150km/h。
150km/h>120km/h,所以采用“区间测速”法,该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答:(1)不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法,该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