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上期期末七年级阶段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物学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题号
1
2
3
4
56
7
8
910
答案
C
A
B
CA
D
D
A
题号
11
12
1314151617
1819
20
答案
D
B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5分)
(1)细胞膜
细胞壁
(2)没有
(3)器官
(4)E
22.(7分)
(1)种皮
②③④⑤
(2)⑤
胚根
③
胚芽
(3)胚乳
23.(6分)
(1)芽轴
(2)分生
形成层
(3)筛管
导管
木质部
24.(6分)
(1)b
光照
二氧化碳
(2)大于
18
(3)降低大棚内的温度
25.(6分)
(1)无机盐
蒸腾
(2)二氧化碳
(3)光/光照
(4)光照强度
二氧化碳浓度2023—2024学年上期期末七年级阶段练习题
生 物 学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 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 (共20小题, 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猎豹发现羚羊后迅速追击,而羚羊发现猎豹后迅速奔逃。此现象能说明
A. 生物能进行呼吸 B.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 显微镜是常用的研究工具,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观察临时装片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该污点有可能存在于物镜上
B. 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长度越短
C. 在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为了看到更清晰的物像,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D. 要把视野中位于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的中央,需要把玻片朝左上方移动
3. 一枚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这都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是分不开的。如图是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乙图表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B. 两种细胞的分裂都是细胞质先分裂,细胞核后分裂
C. 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都要复制
D. 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
4. 草履虫、变形虫、衣藻都是仅有一个细胞的“袖珍”生物,也能进行独立的生活,这体现了
A. 它们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B.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C. 三者在分类上亲缘关系最近 D. 它们都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5. 为探究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的变化,某同学将萌发种子置于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每隔24 小时取相同数量萌发种子检测干重,计算每粒萌发种子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萌发种子在72~96 小时之间呼吸速率最大
B. 图中萌发种子干重下降的原因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C. 若实验条件不变,120 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有可能上升
D. 图中萌发种子干重下降快慢与萌发种子的生命活动强弱有关
6. 根在土壤里生长,根冠的外层细胞非常容易磨损、脱落,但根冠始终保持原来的形状,是因为
A. 分生区细胞的分裂不断补充新细胞 B. 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补充了根冠的损失
C. 根冠细胞能不断的分裂 D. 成熟区根毛起到了保护作用
7. 青蒿素(可从黄花蒿中提取)作为抗疟药品推广后,黄花蒿种植发展迅速。某研究小组探究“氮肥浓度对青蒿素产量的影响”,得到如图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土壤中不施加氮肥,青蒿素的产量为零
B. 施加氮肥不能够促进获得更多的青蒿素
C. 氮肥浓度越高,青蒿素的产量越高
D. 本实验中 300kg/公顷的氮肥浓度条件下青蒿素的产量最高
8. 下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示意图,若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B. 有机物是通过木质部运输的
C. 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D. 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9. 下图为一个豌豆荚的示意图,其内含有6粒豌豆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是果皮
B. b由胚珠发育而成
C. c 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D. 发育成该豌豆荚的豌豆花子房中有6个胚珠
10. 下列关于菠菜叶片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片上的气孔只分布在下表皮 B. 叶肉是叶片的主要部分
C. 叶片中的叶脉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D. 绿色的叶肉细胞含有很多叶绿体
1. 控制植物气孔开和闭的结构是
A. 表皮细胞 B,叶肉细胞 C. 叶脉细胞 D. 保卫细胞
2. 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前应将两只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 甲、乙两装置中加入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 光照几小时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至黄白色
D. 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13.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下列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B. 光合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C. 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 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14. 把手插进潮湿的小麦种子堆里,会感觉里面发烫,这是因为种子进行了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吸收作用
15. 加快粮食烘干设施的建设有利于粮食的储存。原理是种子烘干后能
①抑制呼吸作用②防止种子萌发③防止种子霉变④促进光合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6. 为提高玉米产量,科研人员对其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要想使玉米中的有机物积累最大化,你认为种植密度应为
A. a B. b C. c D. d
17.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农田中增施有机肥可增强光合作用
B. 北方昼夜温差大,不利于积累有机物
C. 中耕松土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有机物
D. 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夜晚应在卧室内多放置盆栽
18. 有人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是‘攀附’着植物的茎蔓才站在这个星球上的。”这句话道出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 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 B. 拉动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 为自身生活提供有机物 D. 为动物和人类提供能量
19. 如图是绿色开花植物的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作用能促进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B. b作用受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速度等要素影响
C. a过程的通道是筛管,b作用的“门户”是气孔
D. 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不能进行
20. 每年的3月 12日是植树节, 旨在动员人们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①减弱温室效应②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③降低大气湿度④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七年级生物 第 3 页 共 6 页
非选择题 (共5小题, 3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除注明外,每空1分。
21. (5分) 下图甲为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是受精卵发育为家兔的结构层次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图甲中结构[①] 能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除具有图甲所示结构外,最外层还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 。
(2) 经过b过程,C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性变化,遗传物质 (填“有”或“没有’) 发生改变。
(3) [D]胃所处的结构层次是 ,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
(4) 与植物体相比,动物体特有的结构层次是图乙中的 (填字母)。
22. (7分) 如图是大豆种子结构示意图,请据题回答问题:
(1) 大豆种子由胚和 组成,其中的胚由图中的 (填序号) 组成。
(2) 种子萌发时,图中最先发育并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种子萌发后,发育成茎和叶的结构是[ ] 。
(3) 和大豆种子相比,小麦和玉米的种子多了 这一结构。
七年级生物 第 4 页 共 6 页
23. (6分) 下图是枝芽的结构示意图和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春天到来树木发芽,枝芽(图一) 中的[c] 将发育成新的茎。
(2) 图一中的a是 组织,通过分裂活动决定着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枝芽能由小长大与该结构有密切关系; 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与图二中的[③] 有密切关系。
(3)绿色植物的茎连接着根和叶,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图三中的输导组织[B] 向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植物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图三中的输导组织[A] 向上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这个结构分布在图二的[④] 中。
24. (6分) 草莓营养价值高,具有喜光、省肥、 易管理等优势成为采摘园大棚种植的热门经济作物。某兴趣小组对密闭大棚中的草莓种植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如下结果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种植密度与单株草莓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据图分析,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 (填字母)。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叶片互相遮挡,导致 不足,另一方面,空气不流通还会导致 这一原料减少,从而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降低。
(2) 图乙为密闭大棚一昼夜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分析可知,6时至 18时,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下降,此阶段草莓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七年级生物 第 5 页 共 6 页
呼吸作用速率。一昼夜间,草莓植株在图中 时左右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3)图丙为密闭大棚在夜间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强度变化曲线。据图分析,若要进一步促进草莓生长,可以在夜间采取 的措施。
25.(6 分) 阅读下面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重温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资料一: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棵2. 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土壤的桶里,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长到85 千克而土壤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
资料二: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将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没有熄灭;将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小白鼠能正常生活。1779 年, 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
资料三: 1864年,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先放在暗处几小时。 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 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
资料四:为了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实验,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如图所示曲线。
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资料一中土壤质量只减少了不到100克,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 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缘故。浇灌的雨水被柳树吸收后,主要通过植物的 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资料二中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是由于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吸收由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排出的 。
(3)资料三中萨克斯中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实验结果显示叶片见光部分呈蓝色,遮光部分叶片不变色,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4) 资料四中 a或b曲线都可以说明 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A 点和B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 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七年级生物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