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 《美好的夜》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时+二次备课.docx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 《美好的夜》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时+二次备课.docx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2-23 09: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一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美好的夜
单元内容分析 夜晚,总是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本单元以“美好的夜”为主题,通过多首轻柔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带领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小宝宝睡着了》的温馨、《摇篮曲》的轻柔、《闪烁的小星星》的梦幻以及《星光恰恰恰》的欢快,都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夜晚中。同时,通过对音高低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的变化和魅力。这一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感受与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小宝宝睡着了》、《摇篮曲》等夜晚主题音乐作品的宁静与温馨,体会音乐中的夜晚氛围。 表现:通过演唱和表演,学生能够用轻柔的嗓音和动作展现出夜晚的静谧与美好。 创造:引导学生结合夜晚的主题,创作简单的旋律或歌词,表达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 音乐与相关文化:了解夜晚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夜晚与音乐的联系感知。
单元大概念 感受夜晚音乐的宁静与温馨,用声音描绘夜晚的美丽。
学情分析 夜晚的宁静与温馨对学生来说具有吸引力,他们对夜晚主题的音乐作品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在感受与欣赏时,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的夜晚氛围,但对夜晚与音乐的联系感知还不够深入。在表现上,学生能够用轻柔的嗓音和动作展现出夜晚的静谧与美好。但在创造方面,学生需要更多引导来结合夜晚的主题进行旋律或歌词的创作。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夜晚主题音乐作品中的宁静与温馨,体会音乐中的夜晚氛围,形成对夜晚音乐的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通过演唱和表演夜晚歌曲,学生能够用轻柔的嗓音和动作展现夜晚的静谧与美好,提升艺术表现力。 创意实践:引导学生结合夜晚的主题创作简单的旋律或歌词,表达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培养创意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夜晚在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表达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增进对夜晚与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单元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受夜晚主题音乐作品的宁静与温馨,用轻柔的嗓音和动作展现夜晚的静谧与美好。 学习难点:在演唱和表演中,保持声音的轻柔与和谐,同时准确表达夜晚的情感和氛围。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单元结构梳理 (空 集体备课完成)
课题: 《摇篮曲》《小宝宝睡着了》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分辨两首曲目在旋律、节奏、音色上的不同,以及它们共同营造的睡前温馨氛围。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摇摆、轻抚等)来模拟摇篮的动作,增强音乐表现力。 创意实践: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或自制简易乐器,为两首曲目伴奏,创造出新的听觉体验。 文化理解: 学生能够探讨两首曲目在家庭和社会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传递爱与关怀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鼓励他们通过创作和表演来个性化地表达音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创作时保持音乐的和谐与美感,避免过于复杂或偏离主题的创作。
教学准备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摇篮曲》与《小宝宝睡着了》的录音。 音乐教材:包含两首曲目的乐谱和歌词。 打击乐器:如小铃铛、沙锤等,用于学生伴奏创作。 创作材料:纸张、彩笔等,供学生创作歌词或绘制与音乐相关的图画。 摇篮或模拟摇篮的道具:增强学生对摇篮曲情境的实际感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听乐曲,表达感受 (一)、聆听《摇篮曲》,感受情绪 1、小组讨论乐曲的速度与情绪是怎样的? 填写任务单。 速度( ) 情绪( ) 小组间相互交流填写情况。 (二)、小组共同商议,用怎样的动作表达《摇篮曲》的情绪和意境 1、各组选一名同学上台表演。 2、小组间相互交流表演情况。 设计说明:通过表演,更能具体体会到“妈妈的爱”是什么样子的。 学习任务二:唱歌曲,体会“妈妈的爱” (一)、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体会妈妈深深的爱 聆听乐曲,同伴间交流画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睡觉前听妈妈唱过歌吗? (二)、看谱聆听歌曲,设计肢体动作 聆听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同伴间互相交流歌曲的情绪。 第二遍聆听歌曲,设计舞蹈动作,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三)、看谱学唱歌曲 1、跟随歌曲范唱,看谱轻声学唱。 2、组内交流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组长记录并反馈。 3、交流并解决掉难点,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同伴间用设计的舞蹈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 学习任务三: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选择乐器,表演展示 1、小组合作, 为加入打击乐器歌曲伴奏 2、各小组整合,完整演绎整首歌曲
作业设计
请学生在家中聆听《摇篮曲》和《小宝宝睡着了》,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 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并尝试为歌曲设计不同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器伴奏方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表演和演唱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意境,体会“妈妈的爱”的深刻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然而,在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的深度上可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课题: 《闪烁的小星》《星光恰恰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闪烁的小星》与《星光恰恰恰》两首曲目所展现的夜空星辰的美丽与梦幻,以及音乐中传达的宁静与欢快的情绪对比。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表现出星空的静谧之美;同时,能够用活泼、跳跃的节奏感演唱《星光恰恰恰》,展现星光的灵动与舞蹈的欢乐。 创意实践:结合两首曲目,学生能够创作一段描绘星空的舞蹈或律动,将音乐与动作相融合,表达个人对星辰之美的独特理解。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闪烁的小星》与《星光恰恰恰》,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星辰的赞美与描绘,认识到星星在各国文化中的共同象征意义,以及音乐在传递跨文化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两首曲目中不同的音乐情绪,并通过演唱准确传达这些情绪。
教学难点 理解并表现出《闪烁的小星》中静谧与梦幻的氛围,以及《星光恰恰恰》中欢快与灵动的节奏。
教学准备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闪烁的小星》与《星光恰恰恰》的录音。 音乐教材:包含两首曲目的乐谱和歌词。 星空图片或视频:展示美丽的夜空星辰,增强学生对音乐情境的感知。 舞蹈道具(可选):如小星星贴纸、荧光棒等,用于学生创作舞蹈时的装饰与辅助。 教室空间布置:营造宁静与梦幻的氛围,如使用蓝色灯光、悬挂星星装饰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听鼓声,辨强弱 、聆听“强、弱、快、慢”四种变化的击鼓声 小组讨论鼓声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组间相互交流,做出精准答案。 小组总结得出结论——声音是有强弱的。 、创编节奏——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各组成员利用大星星(代表强)、小星星(代表弱)表现不同的强弱组合,创编节奏。(小组长及时记录创编的节奏型) 小组间交流、展示。 (三)、唱歌曲,编动作 1、小组听《闪烁的小星》音乐,创编动作。 2、小组上台展示。 设计说明:通过创编节奏,同学们能很好的体会到音的强弱也是有规律的,只有恰当的组合才能成为美妙的音乐。 学习任务二:唱歌曲,体验音乐形象 、看谱聆听歌曲 完整聆听歌曲《星光恰恰恰》 看图谱听音乐,初步感知 2、第二遍聆听歌曲,用“LA”哼唱旋律。 (二)、看谱学唱歌曲 1、跟随歌曲范唱,看谱学唱歌曲。 2、组内交流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组长记录并反馈。 3、解决学唱中的难点,完整演唱歌曲。 (注意:音准、强弱。) 学习任务三:编动作 创编动作,表演展示 小组创编,设计出歌曲的舞蹈动作,边唱边跳 各小组整合,完整演绎整首歌曲 (评价标准:既要有表现力,还要准确演唱歌曲) 学习任务四:奏乐器,增强表现力 唱奏结合,表现歌曲 自由选择二拍节奏为歌曲伴奏。 跟随范唱,各组节奏加入,为歌曲伴奏。 (评价标准:打击的各音色有所不同;节拍稳定、节奏准确。)
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可用的物品(如碗筷、盒子等)模仿击鼓声,录制一段强弱变化的节奏,并尝试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学唱《星光恰恰恰》,并尝试为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增强家庭音乐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听鼓声、辨强弱、创编节奏和舞蹈动作,以及唱歌曲和奏乐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乐的强弱变化和形象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然而,在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的深度上可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