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3:5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州三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7小题,23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惜 ③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④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 ⑤振长策而御宇内:驾驭 ⑥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
⑦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对抗 ⑧抑本其成败之迹:探究 ⑨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⑩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A.①②③ B.④⑥⑧ C.⑤⑦⑨ D.⑧⑨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怪屈原以彼其材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所谓忠者不忠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而皆背晋以归梁
D.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以下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宽厚而爱人 B.颜色憔悴
C.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及凯旋而纳之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忧劳可以兴国 ②函梁君臣之首 ③以愚黔首 ④仓皇东出 ⑤追亡逐北
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⑦天下云集响应 ⑧谗谄之蔽明也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⑩悲其志
A.①③⑩/②⑥/④⑤⑦/⑧/⑨ B.①③/②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⑩ D.①③⑨/②⑥⑧/④⑦/⑤/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③此三者,吾遗恨也
④举贤以自佐 ⑤信而见疑 ⑥铸以为金人十二
⑦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⑧秦,虎狼之国
A.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B.①②⑤/③⑧/④⑦/⑥
C.①⑤⑦/②④/③⑧/⑥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二)课内文言翻译(每题4分,共8分)
6.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9小题,每题1分,共9分)
8.(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和“______”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不公事实。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警句“______,______”,以示勤勉于治国之重要。
(4)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5)《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_____”,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______”。
(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7)李贺《李凭箜引》中正面写乐声的两句中,“______”一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______”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8)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抗金的经历,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9)贾谊在《过秦论》中,“______,______”写陈涉置身于军队中,从田野间突然兴起。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11每题3分,共9分)
风格是绝大多数小说作者梦寐以求的,尤其是对刚刚进入这一行当的小说“学徒”而言。风格的确立往往意味着“学徒期”的结束,同时宣告了一个小说家的正式诞生。对风格的向往和期待激励着许多人锲而不舍,成为推动小说创作和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
但此种驱动力一定来自小说本身的必然需要吗?有些时候,倒更像是一种外在的律令和小说作者本人对获得承认的渴望相混合的产物。那种外在的律令时刻提醒作者:你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吗?那么,请奉献出你的风格。此时,风格意味着独特性,意味着辨识度。这种独特性和辨识度貌似从小说内部涌现,实则来自他者的审视和判断。它也是一种审美要求,其正当性远远大于伦理要求或其他社会性要求。但是,若为独特而求独特,为辨识度而求辨识度,显然会对小说本身产生伤害。海明威的一些作品有时令人不快,大抵是因为刻意维持他的风格。也就是说,风格异化为程式化的表演。此时,风格已不是风格,而是套路,甚至成为艺术的牢笼。相信海明威起初只想寻找一种合乎心意的表达方式,然而在找到并大获成功之后,于有意无意间造成了风格的固化。在这方面,马尔克斯显示出了值得称道的敏感和警惕。他在风头最劲的时候也不满足于既有风格,总是能怀着谦逊的心态,倾听素材本身的需求,其风格遂能不断拓展和变化。是的,只有当作家放下执念,诚恳地面对素材,运用自身的修养、技艺与它进行或温柔或激烈的搏斗并最终驯服它,真正的风格才会适时出现。它自然散发,甚至透着某种生物性,仿佛老虎从容中自显威严的体态或狐狸狡黠又透着妩媚的眼神。它不是目的,而是作品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一种效果。马尔克斯应该也有风格意识,只是他很智慧地控制住了它。而托尔斯泰从未追求某种风格,他只是准确而自如地表达,似乎无什么风格可言,然而其作品无可替代,谁都能辨认出此乃出自托翁的大手笔。或许,这是小说家与风格最理想的关系。
许多小说作者态度诚恳,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当的技巧,但作品并未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显然,风格还跟作者的性情、气质,跟他的先天禀赋和后天成长环境有玄妙而深刻的关系。性情、气质有先天的成分,但后天的成长环境、经历和修养也能影响它们的形成。曹雪芹如果出生于寒素之家,笔底的温柔缠绵定不会有富贵雍容气象。鲁迅若没有遭逢家道中落和随之而来的窘迫,其峻刻和激烈恐怕也会减损几分。如果说成长环境难由作者掌控,经历和修养却存在自为的可能性。一个南方的小说家,长期在北方游历、生活,他作品中的气质兴许会有悄然的变化。一个野生野长、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小说家,通过长期潜心阅读,也能使风格出现阶段性变化。格非当然不是草根出身,他是典型的学院派,但他在先锋时期之后矢志向古典学习,使得他早期和近期作品呈现出的风格如此不同。而鲁迅长期抄写古碑,则获得了一种沉朴高古的金石气,有效地中和了一些峭刻的味道。这些都说明风格存在可调控的部分,并不全由先天决定,而且其显然具有生长性,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当小说家满足于现状时,风格才会成为陷阱。或许可以这样描述风格的终极形态:它只属于某一位小说家,而且只属于某一位小说家的某一部作品。
(摘编自马笑泉《小说的风格》)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风格的追求未必来自小说本身的必然需要,但激励着许多小说作者锲而不舍。
B.作者认为,作品的独特性和辨识度既来自小说内部,也来自他者的审视和判断。
C.风格与小说作者的态度、经验、技巧有关,也与作者的性情、成长环境等有关。
D.成长环境难由作者掌控,但小说作家或可通过自为使作品风格发生一定的变化。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以海明威等三位小说作家为例,意在论证作家与风格之间存在最理想的关系。
B.文章论证兼顾作者和读者,对作者创作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暗含对读者阅读的观照。
C.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用诸如“大于”“显然”“大抵”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D.本文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论证令人信服。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小说真正的风格应是自然散发而非刻意强加,作者需要放下执念,诚恳面对素材,准确而自如地表达。
B.读者对某种小说风格的评判,不仅源于作品本身呈现出的状态与效果,也与读者的审美追求有关。
C.其他文学体裁也存在同一作家的某种风格只属于其某一作品的情况,如《望岳》豪壮而《登高》沉郁。
D.一名小说创作者如果努力去丰富自己的经历,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固化风格,便能成为优秀的小说家。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14每题3分,16题每小题4分,共17分)
材料一: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②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果罔③,捆蒲苇,织葩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⑤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筍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简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自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sy(cān)”。②投(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屡(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间A晏子B见疑C于齐D君E出F奔G过北H郭骚之门而辞。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德爱人”的“爱”与《过秦论》中的“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不相同。
B.“见疑将出奔”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不相同。
C.“尝乞所以养母焉”的“所以”与《伶官传序》中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D.“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屈原列传》中的“人穷则反本”的“反”用法不相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穆公的马被山野农夫吃掉,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了他们酒喝,显示出秦穆公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后来在秦穆公遭受危难之际正是这一群山野农夫救了他。
B.北郭骚生活贫困,不足以奉养母亲,他上门求助晏子。晏子听从了仆人的建议,赠与北郭骚粮食与金钱,但北郭骚只取了粮食,谢绝了金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的美德。
C.当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国外时,北郭骚跟晏子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决心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
D.这两则材料都有受恩、报恩之意,前者是山野农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骚受晏子之恩。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在讲施恩者,后者重在讲报恩者。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
(2)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6题3分,17题6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①词牌名,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筮。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
D.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17.请简要分析下阕是如何描写笙声之妙的。(6分)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8题3分,19题6分,20题4分,共13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刮了一场12级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到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着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子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人不知在什么地儿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为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
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欢笑。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是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一份大胆与执着。
B.妹妹机灵聪明,憨直率真,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特点恰恰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C.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美红打圆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D.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19.小说的第一段文字对整篇作品有什么作用?(6分)
20.徐美红的离开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4分)
七、语言运用(本题共3小题,21题3分,22题3分,24题4分,共10分)
“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聂赫留朵夫沿着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复想着。刚才他同米西①谈话时的沉重心情到现在始终没有消除。他觉得,他对她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从没有对她说过任何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话,也没有向她求过婚。但他觉得实际上他已经同她联系在一起,已经答应过她了。然而今天他从心里感觉到,他无法同她结婚。“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反复对自己说,不仅指他同米西的关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耻。”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又暗自说了一遍。
“晚饭我不吃了,”他对跟着他走进餐厅的侍仆柯尔尼说,“你去吧。”“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聂赫留朵夫瞧着柯尔尼,觉得他很讨厌。他希望谁也别来打扰他,让他安静一下。他走到客厅——三个月前他母亲去世的地方。这会儿,他走进这个灯光明亮的房间,不禁想起了他同母亲最后一段时间的关系。他觉得这关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恶的。这也是又可耻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简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对自己说,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其实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她,免得看见她那副痛苦的模样。
“不行,不行,必须摆脱,摆脱这些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十八章,有删改)
[注]①米西:公爵小姐,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恋人。
21.“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和“可憎!可耻!”相比,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请简要分析。(3分)
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3.分析下面评价文中人物的句子,指出其中事理逻辑上的错误并说明原因。(4分)
聂赫留朵夫没有对米西有过任何承诺,也没有向她求过婚,因而他不同她结婚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可耻可憎的人。
八、写作(60分,其中作文50分,卷面1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姐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为《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先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州三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1.D(②吝惜④嫉妒⑦匹敌,相当)
2.C(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副词,表推测,大概;C连词,表转折,却;D动词,去,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A爱人,古:爱护百姓/今: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B颜色:古:脸色/今: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从容,古:委婉得体/今: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4.B(①③使动,使…兴盛;使……愚昧/②⑥名作动,用匣子装;用破瓮作/④⑦名作状,向东;像回声一样/⑤⑧动作名,败逃的军队;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⑨形作动,变小,变弱⑩为动用法,为……感到悲哀)
5.A(①⑤被动句;②⑦状语后置句;③⑧判断句;④宾语前置句;⑥定语后置句)
6.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得分点:如;补出主语;因;厚币;用事者;设诡辩;状语后置句式)
7.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得分点:忽微;状语后置句式;智勇;所字结构;状语后置句式+被动句式;岂;独)
8.(1)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盖自怨生也
(2)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3)满招损 谦得益
(4)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5)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7)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8)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9)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9.B
B.“既来自小说内部,也来自他者的审视和判断”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独特性和辨识度貌似从小说内部涌现,实则来自他者的审视和判断”。故选B。
10.B
A.“意在论证作家与风格之间存在最理想关系”有误,由原文“但是,若为独特而求独特,为辨识度而求辨识度,显然会对小说本身产生伤害”可知,论证的是不可过于追求独特性和辨识度,否则会对小说本身造成伤害;
C.“大于”只是比较的结果,不能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D.“并列式”有误,文章先强调风格对于小说家来说很重要,是推动小说创作和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接着论述不可刻意追求风格,否则对小说有伤害;最后论述风格与什么有关。可见应是“递进式”。
11.D
D.“如果……便能……”错误,“丰富自己的经历,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固化风格”只是成为优秀的小说家的必要条件,“便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
第1页共3页
12.AEG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13.B.“见”均表被动
14.C“养及亲者,身伉其难”是北郭骚跟友人说的,而不是对晏子说的。
15.(1)穆公叹息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马上喝酒,我恐怕马肉会伤了你们的身体。”于是穆公给他们一一喝了酒,才离开。【评分参考】(1)“还”:通“旋”,迅速,立刻:“女”:通“汝”,你们:“饮”:赐饮,使……饮:“而”:才,表承接。每点1分。
(2)他讲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不苟且求免。【评分参考】(2)“臣”:名作动,称臣:“友”:名作动,交友;“荀”:苟且,姑且,暂且;“乎”相当于介词“于”,状语后置。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有一次秦穆公乘马车出行,车坏了,右侧驾辕的马脱缰跑了,一群农夫抓住了它。穆公亲
自去寻找那匹马,在岐山的南面看到农夫正要分食马肉。穆公叹息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马上喝酒,我恐怕马肉会伤了你们的身体。”于是穆公给他们一一喝了酒,才离开。过了一年,秦、晋进行韩原之战。晋国士兵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兵车,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穆公车上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右路石举起长父击中了穆公的铠甲,穆公的铠甲已被击穿了六层。在这危急时刻,曾在岐山之南分食马肉的农夫三百多人,在车下竭尽全力为穆公拼死搏斗。于是秦军大胜晋军,反而停获了晋惠公带回秦国。这就是《诗》中所说的“统治君子就要公正无私,以使他们施行仁德;统治平民就要宽容仁厚,以使他们竭尽全力”啊!君主怎么能不务求施行仁德、爱抚人民呢?君主施行仁德,爱抚人民,人民就爱戴他们;人民如果爱戴他们的君主,那就都乐意为他们去死了。
材料二: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
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奉养母亲的东西。”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人。他讲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候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不苟且了免。现在他到您这儿来寻求奉养母亲的东西,这是悦服您的道义,您一定要给他。”晏子派人扌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浴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子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子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寻求奉养母亲的东西。我听说:
‘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将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将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然后他的朋友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真是不了解士啊。”
16.C“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是正面的肖像描写,侧面写出的是音乐。
17.(6分)(1)以声写声/比喻,写笙声如夏夜凉风吹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给人带来轻灵的美感,表达了词人归隐后内心的清静适意,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
(2)通感/以形写声,将视觉与听觉相通,以雪的洁白、竹的高洁来表现音色纯净、意韵清冷,表现出作者归隐后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
(3)侧面描写,“鬓丝撩乱纶巾折”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
18.D本文的语言质朴平淡,不是诗化的语言。
19.(6分)(1)写厅长千金美红来到“我”家乡受到家人甚至全村空前的欢迎和关注,侧面写出山村闭塞落后的社会环境(2分)为一家人找猪以及美红出走的情节作铺垫,使情节合理可信(1分)
表现了乡人的淳朴和美红的善良,与下文美红被冷落以及出走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反差(1分),强调出文章的主题,也就是爱情的失败往往不在于情感人格,而在于不同文化环境所形成的思想差异(2分)
20.(4分)(1)从作品的情节看,徐的离开是偶然的:年三十偶然上的那趟厕所,猪跑出来,全家出动找猪冷落了美红……这些都是偶发事件,否则“我”和她的爱情故事就会继续发展。
(2分)(2)但是,她的离开从深层次思考:实际是她无法接受“突发事件”出现后发觉的生活情境,思想意识观念和“我”的差异巨大,必然存在冲突。因此她的离开是必然的。(2分)(言之成理即可)
21(1)“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用了回环、反复、顶针的手法。(1分)
(2)更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情感回旋,体现出他强烈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污秽和虚伪。(1分)
(3)相比“可憎!可耻!”更具有表现力,能让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1分)
22.①逗号让划线句成为几个独立的短句。(1分)②增强了动作性。(1分)③强化了主人公渴望摆脱现状,渴望走上精神复活之路的迫切心理。(1分)
23.①隐含前提错误,隐含的前提是“有过承诺,求过婚要结婚”。即如果他“有过承诺”“求过婚”,就必须“同她结婚”,前提条件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不合事理。②以偏概全,由对婚姻的态度得出对人品的判定是不全面的。(错误1分,原因1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