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金星中间,且连成一条直线,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示意部分天体及其运行轨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月掩金星”现象中的天体分别属于( )
A. 恒星、行星 B. 行星、行星 C. 卫星、行星 D. 恒星、卫星
2. 与“月掩金星”现象密切相关的条件是( )
A. 天体运动速度时刻变化 B.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
C. 月球的体积远小于金星 D. 金地距离远大于地月距离
3. 本次“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月球和金星可能分别位于( )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月球为地球的卫星,金星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因此上述材料中涉及的天体类型组合分别为卫星和行星。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地球、月球和金星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跟天体运动速度无关,A错误;依据图示可以看出,“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地球、月球和金星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有利于“月掩金星”现象的发生,B正确;月球的体积大小和金星体积大小与“月掩金星”的位置关联不大,C错;金地距离和地月距离与地球、月球和金星的位置大致在不在一条直线上关联度也不大。故选B。
【3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地球、月球和金星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且月球运行到地球和金星中间,且连成一条直线,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 据图例中月球、金星、地球的位置,可以断定为①③,看选项可以确定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行星、恒星、小行星、彗星、流星、星系等各种自然天体。人类发射进太空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左图为盐城市连续三天的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增强④减弱 B. ①增强③增强 C. ②增强③减弱 D. ②增强④增强
6. 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日盐城市温度还将持续降低,农民为了有效的防止冻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覆盖地膜,提高大气逆辐射 B. 建塑料大棚,加强太阳辐射
C. 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 D. 架设黑色尼龙网,增强吸热
【答案】4. C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当日为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①太阳辐射增强(②减弱),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减弱,即④大气逆辐射减少,导致夜晚气温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变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覆盖地膜能够有效减少地面辐射散失,保持地温,但不能提高大气逆辐射,A错误;建设塑料大棚,能够减少长波辐射散失,但不能加强太阳辐射,B错误;点草烟熏,增加水汽、二氧化碳含量,能够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架设黑色尼龙网,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不能起到防治冻害作用,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而产生了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下图是2022年12月7日某时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气压分布图(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低压指向高压
B.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都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
C.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 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8. 图示时刻,昆明地区的风为(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9. 该时刻重庆、武汉、广州、上海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 重庆 B. 武汉 C. 广州 D. 上海
【答案】7. C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C正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A错误;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B错误;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据图可知,昆明东部气压较高,西部气压较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自东指向西,加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30 -45 ,因此,昆明地区风向为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读图,该时刻重庆、武汉、广州、上海四地中,广州等压线最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偏转90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偏转30 -45 ,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向左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
下图中左图为某月长江及钱塘江入海口的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导致长江及钱塘江入海口表层海水盐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入海径流 B. 洋流 C. 陆地轮廓 D. 降水量
11. 右上图中能够正确表示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的大致规律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钱塘江这种巨大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 波浪 B. 洋流 C. 潮汐 D. 海啸
【答案】10. A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蒸发,降水,河川径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结合图示可知长江入海口等盐度线凸向外海,入海口处的海水盐度基本不受陆地轮廓影响,C错误;该海区的降水量不是如图示所的空间分布,D错误;该海区的洋流主要沿海岸线南北运动,与等盐度的凸向不一致,因此洋流不是影响该海域盐度的主要因素,B错误;长江入海口注入大量淡水,稀释海水,导致该海区海水盐度低,等盐度线凸向外海,A正确。故答案选A。
【11题详解】
海洋表面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并形成马鞍形曲线,赤道附近盐度较低,副热带海区的盐度最高,②为盐度曲线,B正确;①、③、④曲线不符合马鞍形曲线,ACD错误。故答案选B。
【12题详解】
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钱塘潮形成与日月引力、秋季盛行东南风、喇叭口状海岸地形有关,海水涌入喇叭状海湾,海水上涨快,潮汐壮观,C正确,AB错误。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滑坡造成的,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蒸发,降水,河川径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蒸发越旺盛,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淡水的注入越多,盐度越低;海域越封闭,盐度越有可能出现高值区或低值区。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显著,表明砂石覆盖层( )
①比热容大,升温慢,土壤水分不易汽化
②孔隙度小,抑制了土壤中水分上升
③避免了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减少表层土壤水分汽化
④延长水汽扩散路径,增加水汽运行阻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 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反映出( )
A 砂田结构疏松,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变化大
B. 高强度,长历时降水时,砂田可拦截降雨径流,增加了水分入渗率和渗透深度
C. 裸田结构紧密,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变化小
D. 低强度、短历时降雨时,裸田不产生地表径流,减少了水分入渗率和渗透深度
15. 宁夏地区利用砂田种植的西瓜,个大多汁,含糖量高。覆盖砂石可以提高西瓜品质的主要原因是( )
A. 昼夜温差增大 B. 光合作用增强 C. 土壤有机质增加 D. 降水量增加
【答案】13. C 14. B 15. A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砂石覆盖层比热容小,升温快,土壤水分容易汽化,①错误,A、D错误。砂石覆盖层孔隙度较大,利于雨水和地表水的政治,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很好的保水作用,②错误,B错误。砂石覆盖层避免了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减少表层土壤水分汽化,③正确。延长水汽扩散路径,增加水汽运行阻力,减弱了水汽的蒸发的速度,④正确,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由图信息可知,砂田结构疏松,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变化小,A错误。高强度,长历时降水时,砂田可拦截降雨径流,增加了水分入渗率和渗透深度,B正确。裸田结构紧密,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变化大,C错误。低强度、短历时降雨时,裸田产生地表径流,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覆盖砂石可以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A正确。覆盖砂石不能光合作用增强、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降水量,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 要考查了砂田与裸田的功能与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陆风是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由江心吹向陆地的风为江风,由陆地吹向江心的风为陆风。 武汉是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长江从市区穿过,受长江和南北陆地热力差异的影响,常年江陆风十分显著,并 对武汉市的大气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表为武汉市江岸区汉口江滩江陆风四季持续时间。
地点 季节 江风时间 江风持续时间/h 陆风时间 陆风持续时间/h
江岸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市东北部) 春 07:00~18:00 11 18:00~07:00 13
夏 07:00~19:00 12 19:00~07:00 12
秋 07:00~17:00 10 17:00~07:00 14
冬 08:00~17:00 9 17:00~08:00 15
(1)说明武汉市日江陆风的形成原理。
(2)概括武汉市江陆风持续时间的季节变化特征。
(3)推测武汉市江陆风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答案】(1)受江面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比江面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江面形成高压,风从江面吹向陆地,形成江风;夜晚,陆地比江面降温快,陆地形成高压,江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江面,形成陆风。
(2)春、秋、冬三季江风持续时间短于陆风持续时间,夏季江风持续时间与陆风持续时间相等;春、夏两季江风持续时间长于秋、冬两季,秋、冬两季陆风持续时间长于春、夏两季。
(3)吹陆风时,有利于把城市污染物和废热带离城区,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吹江风时,可以为城市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白天的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武汉市江陆风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可知,江面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受其影响,白天,陆地比江面升温快,陆地气温高,形成热低压,江面气温低,形成冷高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即从江面吹向陆地,形成江风;夜晚,陆地比江面降温快,陆地气温低,形成冷高压,江面气温高,形成热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江面,形成陆风。
【小问2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春、秋、冬季三个季节,江风持续时间均短于陆风持续时间,而夏季江风持续时间与陆风持续时间相等,都为12小时;春、夏季江风持续时间分别为11和12小时,而秋、冬季分别为10和9小时,可知,春、夏季江风的持续时间长于秋、冬季;秋、冬季陆风持续时间分别为14、15小时,春、夏季为12、13小时,因此秋、冬季陆风持续时间长于春、夏季。
【小问3详解】
武汉市常年受江陆风影响,当夜间受吹陆风时,陆风会把城市的污染物和废热带离城区,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白天吹江风时,江风来自暖湿的长江,可以增加城市空气湿度,降低城市白天的气温,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点睛】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7月19日,据南京气象通报,当日下午,南京主城区中东部出现短时强降水,主城区大部分街道累计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双闸、新街口超过100毫米,玄武、鼓楼、雨花、建邺等地多条道路被淹。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不断聚集,造成城市气候呈现出多种“岛效应”,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等。在大气环流对区域影响较弱时,会出现一种城区降水多于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雨岛”,“城市雨岛”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当前温度下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的比值。城区的相对湿度往往小于郊区,被称为城市的“干岛效应”。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
(2)分析南京主城区出现“城市雨岛”的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出发,分析主城区多条道路被淹与图中哪些环节发生变化有关(写出序号及其变化),并提出解决措施(至少三条)。
(4)试解释城市“干岛效应”的成因。
【答案】(1)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相比郊区大面积的绿地和水面,城区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吸收多;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城市地面大部分透水性差,蒸发量小,导致热量散失少。
(2)主城区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主城区大气污染多,凝结核多。
(3)④增多,⑤增多,⑦变弱。
措施: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疏浚河道等。
(4)因城市主体多为钢筋水泥,下垫面不透水,自然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通过人工铺设的地下管道排出;且城市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城市空气水分含量较低,形成“干岛”;城市气温高,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远小于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雨岛效应成因、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热量的储存和支出来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储存:城市与郊区相比,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比热容相比郊区大面积的绿地和水面更大,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情况下,城区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吸收多;绿地少,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支出:城市地面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大部分透水性差,蒸发量小,导致热量散失少。
【小问2详解】
雨岛说明降水多,而降水天气需要满足物质基础:水汽和凝结核,还要有充分的对流运动。南京主城区人口众多产业活动密集,排放大量废热,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主城区污染源多,人类向外界大气排放的微小颗粒物多,凝结核多,所以易形成城市雨岛效应。
【小问3详解】
多条道路被淹说明地表径流⑤增多,这说明地表径流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④增多,地表径流积累过多,说明下渗⑦变弱较少。针对下渗环节应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提高地表水下渗量;针对地表径流环节应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同时应建雨水花园,在城市中预留一部分蓄水空间,如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等。
【小问4详解】
城市降水虽较多,但因城市主体多为钢筋水泥,下垫面不透水,自然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通过人工铺设的地下管道排出,涵养水源能力强弱;且城市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城市空气水分含量较低,形成“干岛”;空气容纳水汽的限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城市气温高,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远小于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18.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甲、图乙的地貌名称。
(2)若图甲、乙两种地貌在图丙中都有分布,则其对应点分别是什么。
(3)河流流出山口,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判断图甲中A至B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大小差异,并说明理由。
【答案】(1)甲——洪(冲)积扇;乙——三角洲
(2)甲——B;乙——A
(3)差异:A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大于B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理由: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势变得平缓,流速减慢,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貌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流水沉积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地貌上看,图甲位于河流出山口是洪(冲)积扇,图乙位于河流入海口是三角洲,二者都是河流堆积地貌。
【小问2详解】
甲地貌是冲积扇,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对应丙图中的B处,乙地貌是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对应丙图中的A处。
【小问3详解】
河流流出山口,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图甲中A区域位于B区域随着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的携带能力会下降,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故A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大于B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金星中间,且连成一条直线,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下图示意部分天体及其运行轨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月掩金星”现象中的天体分别属于( )
A. 恒星、行星 B. 行星、行星 C. 卫星、行星 D. 恒星、卫星
2. 与“月掩金星”现象密切相关的条件是( )
A. 天体运动速度时刻变化 B. 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
C. 月球的体积远小于金星 D. 金地距离远大于地月距离
3. 本次“月掩金星”现象发生时,月球和金星可能分别位于( )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左图为盐城市连续三天的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增强④减弱 B. ①增强③增强 C. ②增强③减弱 D. ②增强④增强
6. 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日盐城市温度还将持续降低,农民为了有效的防止冻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覆盖地膜,提高大气逆辐射 B. 建塑料大棚,加强太阳辐射
C. 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 D. 架设黑色尼龙网,增强吸热
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而产生了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下图是2022年12月7日某时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气压分布图(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低压指向高压
B.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都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
C.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 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8. 图示时刻,昆明地区的风为(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9. 该时刻重庆、武汉、广州、上海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 重庆 B. 武汉 C. 广州 D. 上海
下图中左图为某月长江及钱塘江入海口的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导致长江及钱塘江入海口表层海水盐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入海径流 B. 洋流 C. 陆地轮廓 D. 降水量
11. 右上图中能够正确表示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的大致规律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钱塘江这种巨大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 波浪 B. 洋流 C. 潮汐 D. 海啸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显著,表明砂石覆盖层( )
①比热容大,升温慢,土壤水分不易汽化
②孔隙度小,抑制了土壤中水分上升
③避免了太阳直接照射地表,减少表层土壤水分汽化
④延长水汽扩散路径,增加水汽运行阻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 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反映出( )
A 砂田结构疏松,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变化大
B 高强度,长历时降水时,砂田可拦截降雨径流,增加了水分入渗率和渗透深度
C. 裸田结构紧密,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变化小
D. 低强度、短历时降雨时,裸田不产生地表径流,减少了水分入渗率和渗透深度
15. 宁夏地区利用砂田种植的西瓜,个大多汁,含糖量高。覆盖砂石可以提高西瓜品质的主要原因是( )
A. 昼夜温差增大 B. 光合作用增强 C. 土壤有机质增加 D. 降水量增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陆风是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由江心吹向陆地的风为江风,由陆地吹向江心的风为陆风。 武汉是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长江从市区穿过,受长江和南北陆地热力差异的影响,常年江陆风十分显著,并 对武汉市的大气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表为武汉市江岸区汉口江滩江陆风四季持续时间。
地点 季节 江风时间 江风持续时间/h 陆风时间 陆风持续时间/h
江岸区(位于长江北岸,武汉市东北部) 春 07:00~18:00 11 18:00~07:00 13
夏 07:00~19:00 12 19:00~07:00 12
秋 07:00~17:00 10 17:00~07:00 14
冬 08:00~17:00 9 17:00~08:00 15
(1)说明武汉市日江陆风的形成原理。
(2)概括武汉市江陆风持续时间的季节变化特征。
(3)推测武汉市江陆风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7月19日,据南京气象通报,当日下午,南京主城区中东部出现短时强降水,主城区大部分街道累计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双闸、新街口超过100毫米,玄武、鼓楼、雨花、建邺等地多条道路被淹。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不断聚集,造成城市气候呈现出多种“岛效应”,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等。在大气环流对区域影响较弱时,会出现一种城区降水多于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雨岛”,“城市雨岛”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当前温度下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的比值。城区的相对湿度往往小于郊区,被称为城市的“干岛效应”。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
(2)分析南京主城区出现“城市雨岛”的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出发,分析主城区多条道路被淹与图中哪些环节发生变化有关(写出序号及其变化),并提出解决措施(至少三条)。
(4)试解释城市“干岛效应”的成因。
18.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甲、图乙地貌名称。
(2)若图甲、乙两种地貌在图丙中都有分布,则其对应点分别是什么。
(3)河流流出山口,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判断图甲中A至B区域沉积物颗粒直径大小差异,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