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2 11:01:33

文档简介

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某城市实施了以使用大容量低排放公交车辆为主导的交通布局和城市布局,形成了多条由市中心向外辐射的基于快速车道的发展轴,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各发展轴之间由环状交通线联系。下图示意市中心发展轴两侧城市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市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 )
A. 甲是商业区 B. 乙是工业区 C. 丙是居住区 D. 甲是居住区
2. 该交通布局模式使( )
A. 城市居民通勤成本升高 B. 城市交通污染加重
C. 汽车出行的灵活性变差 D. 逆城镇化发展加速
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岩层出露地表后,受风化作用、定向风侵蚀或间歇性流水差异侵蚀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组合的地貌类型。柴达木盆地的台吉乃尔湖区分布有多个湖泊,湖区分布有多处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2010年以来,当地为开发盐矿资源在湖区筑起水坝,切断了部分湖泊的联系,并大量抽取地下卤水资源。下图中左侧示意台吉乃尔湖区,右侧示意湖区水上雅丹地锐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地( )
A. 盛行西北风 B. 属于外流区域
C. 年降水量大 D. 湖水水位稳定
4. 该地水上雅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差异侵蚀—积水浸泡
B. 流水沉积—水平挤压—背斜风蚀成谷—积水浸泡
C. 流水沉积—冻融风化—地表冻胀隆起—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间歇下切—风力侵蚀
5 盐矿资源开发导致( )
A. 鸭湖雅丹地貌坍塌 B. 东台吉乃尔湖水位升高
C. 鸭湖湖水盐度升高 D. 西台吉乃尔湖面积增大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流动进入大规模、高强度的活跃时代。下图示意我国近年省内、省际人口流动比例与规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表示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2015年后,省际与省内人口流动规模差额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乡村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各省间经济差异增大
C. 我国进入逆城镇化阶段 D. 省内就地城镇化加快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上午9时50分从上海起航,此次考察主要任务之一是在罗斯海沿岸的恩克斯堡岛建设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新站主体建筑位于完整基岩之上,长轴与主导风向保持一致。图1示意南极洲等高线地形及中国南极科考站位置,图2示意罗斯海新站附近风速、风向变化(风向用方位角表示,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时,恩克斯堡岛( )
A. 太阳当空 B. 夜空繁星 C. 晨曦微光 D. 夕阳西下
9. 罗斯海新站主体建筑长轴方向最合适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影响该地主导风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洋流 B. 太阳辐射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我国工业产业转移利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下图示意近年我国部分地区间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曲线反映了( )
A. 东北地区2013~2015年期间工业产业明显加速转出
B 受工资上涨影响,东部沿海地区2015年后工业产业持续回流
C. 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产业相对转移变化幅度最大
D. 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西南地区2005年后工业产业转出逐渐减少
12. 2004~2014年,工业产业转移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
①腾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②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
③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总量④减小能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受气温、积雪、地形、太阳辐射、地表覆盖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伊犁地区冬春固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某研究所对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冻土层的研究发现,土壤冻结日数和土壤最大冻结深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下图示意新疆伊犁地区五个观测点位置及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和平均土壤冻结日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地区( )
A.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海拔高度负相关 B. 平均土壤冻结日数与积雪覆盖时间正相关
C.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积雪最大深度正相关 D. 平均土壤冻结日数与土壤冻结期日均温正相关
14. 特克斯和昭苏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温度 C. 地形地势 D. 积雪厚度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 )
A. 低海拔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增大 B. 高海拔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增大
C. 低海拔地区平均土壤冻结日数增加 D. 高海拔地区平均土壤冻结日数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9日夜间至2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位于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图1)遭遇冷流降雪(图2)威海市文登气象站积雪深度达74厘米。冷流降雪又被称作“大湖效应”,是强冷空气通过暖性水面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降水的现象。
(1)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制大湖效应示意图,并标注环节名称。
(2)运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冷空气强度越大,该地区降雪强度越大的原因。
(3)列举冷流降雪对该地区有利影响。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启动。山西中部城市群范围包括太原、晋中、忻州、吕梁、阳泉五市,面积7.4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47.3%。“中心龙头、南北引擎、东西两翼”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图1)使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也更加紧密。阳泉作为山西省东部中心城市,西连太原、东接石家庄,又临近京津,是三晋之门户,京都之咽喉。图2示意山西省城市及交通情况。
(1)说明山西中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优势。
(2)与吕梁市相比,分析阳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平均海拔4000多米,面积39.5万平方千米。该地区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不同。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农牧民生活的改善。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可吸纳就业的旅游、有机农牧等绿色产业。让群众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1)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中华水塔”的主要原因。
(2)说明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意义。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每年棉花产量约600万吨,新疆棉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0%,用新疆棉制作的织物在保暖性、柔软性等多个方面表现更佳。我国每年棉花需求量约800万吨,2022~2023年度累计进口棉花143万吨,巴西棉约占三成。图1示意我国新疆棉田分布,图2示意巴西棉田分布,图3示意巴西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1)从气候条件上分析,我国新疆棉比巴西棉品质更高的原因。
(2)说明巴西棉产区棉花生产活动的优点。
(3)说明近年来中国从巴西大量进口棉花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某城市实施了以使用大容量低排放公交车辆为主导的交通布局和城市布局,形成了多条由市中心向外辐射的基于快速车道的发展轴,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各发展轴之间由环状交通线联系。下图示意市中心发展轴两侧城市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市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 )
A. 甲是商业区 B. 乙是工业区 C. 丙是居住区 D. 甲是居住区
2. 该交通布局模式使( )
A. 城市居民通勤成本升高 B. 城市交通污染加重
C. 汽车出行的灵活性变差 D. 逆城镇化发展加速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根据图文材料中甲乙丙的位置可以判定,丙位于市中心,是商业区,A、C两项错;乙是低级居住区,B错;甲是居住区,D对。故选D。
【2题详解】
该交通布局模式以使用大容量低排放交通车辆为主导,形成了多条由市中心向外辐射的基于快速车道发展轴,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各发展轴之间由环状交通线联系。这种布局模式导致出行更快,可以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居民通勤成本,A错;公交车辆更加快捷,私家车数量会减少,会降低城市交通污染,B错;由于大部分道路都是单行道,所以汽车出行的灵活性会变差,C对;城市交通再次变的便利,会再次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逆城镇化现象减弱,D错。故选C。
【点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布局和相互关系,一个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可以提高城市功能效率,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岩层出露地表后,受风化作用、定向风侵蚀或间歇性流水差异侵蚀形成的土墩和沟槽组合的地貌类型。柴达木盆地的台吉乃尔湖区分布有多个湖泊,湖区分布有多处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2010年以来,当地为开发盐矿资源在湖区筑起水坝,切断了部分湖泊的联系,并大量抽取地下卤水资源。下图中左侧示意台吉乃尔湖区,右侧示意湖区水上雅丹地锐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地( )
A. 盛行西北风 B. 属于外流区域
C. 年降水量大 D. 湖水水位稳定
4. 该地水上雅丹地貌形成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差异侵蚀—积水浸泡
B. 流水沉积—水平挤压—背斜风蚀成谷—积水浸泡
C. 流水沉积—冻融风化—地表冻胀隆起—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间歇下切—风力侵蚀
5. 盐矿资源开发导致( )
A. 鸭湖雅丹地貌坍塌 B. 东台吉乃尔湖水位升高
C. 鸭湖湖水盐度升高 D. 西台吉乃尔湖面积增大
【答案】3. A 4. B 5. 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为柴达木盆地的台吉乃尔湖区,深居内陆,北部紧靠蒙古-西伯利亚地区高压区,受冬季风影响大,盛行西北风,A对;柴达木盆地的台吉乃尔湖区分布有多个湖泊,深居内陆,为内流区,B错;柴达木盆地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少,C错;柴达木盆地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补给来源于高山冰川融水,季节变化大,湖水水位不稳定,D错。故选A。
【4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推断,水上雅丹形成的过程应该为:地质时期台吉乃尔湖区曾为湖泊环境,大量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流水沉积);随着地壳水平运动,导致湖盆挤压上升形成背斜,湖水趋于干涸,导致古湖中沉积地层暴露于地表(水平挤压-背斜成山);在风力和流水侵蚀下,古湖沉积地层不断被剥蚀,形成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背斜风蚀成谷);近代以来,湖区气候转向暖湿,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增加且水位上涨,周围部分雅丹浸泡于水中(积水浸泡),形成水上雅丹。综上所述,排除ACD三项,B项符合条件。故选B。
【5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推断,盐矿资源开发导致筑起水坝,会切断了与部分湖泊的联系,河流大部分注入鸭湖,使得鸭湖面积扩大,水量增多,湖水侵蚀增强,该地雅丹地貌被水侵蚀坍塌,A对;东台吉乃尔湖被水坝阻挡了来源于台吉乃尔河河水的补给,水位降低,B错;鸭湖面积扩大,水量增多,盐度降低,C错;西台吉乃尔湖同样被水坝阻挡了来源于台吉乃尔河河水的补给,面积减小,D错;故选A。
【点睛】台吉乃尔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个重要湖泊。湖水清澈,湖畔有草原、沙丘、雅丹地貌等自然景观,是旅游胜地。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流动进入大规模、高强度的活跃时代。下图示意我国近年省内、省际人口流动比例与规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表示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2015年后,省际与省内人口流动规模差额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乡村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各省间经济差异增大
C. 我国进入逆城镇化阶段 D. 省内就地城镇化加快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图中四条曲线表示省内流动规模和比例,以及省际流动规模和比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整体上表现为向东部地区和资本集中的城市迁移,本图中甲乙曲线为人口流动比例,而人口流动规模体现为数量,故AB错误;根据丙和丁曲线来看,两者都呈增加趋势,但是丁曲线一直高于丙曲线,说明丁曲线人口流动规模更大;而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来看,更多的人希望在距离其家庭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发展,且省内相对发达的城市的生活习惯与其家庭所在城市差异较小,故省内人口迁移一般表现为省内相对落后的农村或是地级市人口向省会城市或是省内其他资本集中的城市迁移;而省际间人口迁移会使省外迁入人口付出更多的迁移成本,故省内人口流动规模应大于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综上所述,丙对应省际人口流动规模,丁对应省内人口流动规模,C正确,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丙为省际人口流动,丁为省内人口流动。2015年后,省内人口流动规模明显与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拉开差距,这主要是由于省内经济的不断发展,省内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发展加快,使省内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生活服务,省内城市与省外经济发达城市间的发展水平缩小,从而更多的人在省内流动和迁移,D正确;乡村经济水平较低,一般不会占主导地位,A错误;各省间经济差异增大,会使省际间人口流动规模增加,不符合题意,B错误;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进入逆城市化阶段,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有地形、气候、水源、资源、土壤、灾害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政策、战争、婚姻家庭、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上午9时50分从上海起航,此次考察主要任务之一是在罗斯海沿岸的恩克斯堡岛建设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新站主体建筑位于完整基岩之上,长轴与主导风向保持一致。图1示意南极洲等高线地形及中国南极科考站位置,图2示意罗斯海新站附近风速、风向变化(风向用方位角表示,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时,恩克斯堡岛( )
A. 太阳当空 B. 夜空繁星 C. 晨曦微光 D. 夕阳西下
9. 罗斯海新站主体建筑长轴方向最合适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影响该地主导风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洋流 B. 太阳辐射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答案】8. A 9. C 10. C
【解析】
【8题详解】
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是2023年11月1日9点50分,恩克斯堡岛位于163°E,70°S附近,163°-120°=43°,根据1°=4分钟,可计算得知两地相差2小时52分钟,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此时的恩克斯堡岛的地方时为9点50分+2小时52分=12点42分,所以此时可能为太阳当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根据材料新站主体建筑位于完整基岩之上,长轴与主导风向保持一致。图2示意罗斯海新站附近风速、风向变化(风向用方位角表示,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在图2中风向主要集中在280度附近,是西北风,而且是更偏西的西北风,又根据题目中方位角是指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280度在丙线附近,建筑物长轴与主导风向保持一致。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本地洋流主要是西风漂流,而且风向是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而不是洋流影响风向,A错误;受太阳辐射影响,南极大陆纬度高,温度低,气压高,风由高压流向低压,偏南风,但是根据图二本地盛行西北风,与太阳辐射无关,B错误;根据等高线,该站西部是高原,有利于冷空气聚集,高原与新站地势落差大,大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向东部海湾下滑,盛行西风,C正确;大气环流位于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与题目中盛行西北风相反,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风向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知道一个地方的地方时求另一个地方的地方时要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
我国工业产业转移利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下图示意近年我国部分地区间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正值为转入,负值为转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曲线反映了( )
A. 东北地区2013~2015年期间工业产业明显加速转出
B. 受工资上涨影响,东部沿海地区2015年后工业产业持续回流
C. 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产业相对转移变化幅度最大
D. 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西南地区2005年后工业产业转出逐渐减少
12. 2004~2014年,工业产业转移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
①腾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②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
③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总量④减小能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1. A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东北地区2013~2015年期间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负值,且绝对值不断变大,说明工业产业明显加速转出,A正确;东部沿海地区2015年后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有正值变为负值,工业产业并没有持续回流,B错误;长江中游地区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曲线波动较小,工业产业相对转移变化幅度较小,C错误;西南地区2005年后工业产业相对转移程度为正值,为产业转入,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2004~2014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出趋势明显,可以腾出发展空间,将生产要素集中于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减少能源消耗,环节环境压力,①④正确;产业转出会减少就业机会,不会增加经济总量,②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产业转移对移入区的影响:促进移入区的经济发展。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结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受气温、积雪、地形、太阳辐射、地表覆盖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伊犁地区冬春固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某研究所对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冻土层的研究发现,土壤冻结日数和土壤最大冻结深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下图示意新疆伊犁地区五个观测点位置及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和平均土壤冻结日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地区( )
A.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海拔高度负相关 B. 平均土壤冻结日数与积雪覆盖时间正相关
C.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积雪最大深度正相关 D. 平均土壤冻结日数与土壤冻结期日均温正相关
14. 特克斯和昭苏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温度 C. 地形地势 D. 积雪厚度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 )
A. 低海拔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增大 B. 高海拔地区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增大
C. 低海拔地区平均土壤冻结日数增加 D. 高海拔地区平均土壤冻结日数增加
【答案】13. B 14. D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伊宁、巩留、尼勒克三个城市海拔逐渐升高,但是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也在增加,选项A错误;伊犁地区冬春固态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地表积雪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降低,土壤冻结时间也就是平均土壤冻结日数增加,选项B正确;地表积雪增多,减少了地表热量的散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得土壤冻结深度变浅,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与积雪最大深度成负相关,选项C错误;土壤冻结期日均温越高,平均土壤冻结日数越短,两者成负相关,选项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昭苏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小于特克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昭苏和特克斯纬度差异不大,太阳辐射强度差异不大,A错误;由图可知,与特克斯相比,昭苏海拔更高,温度更低,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应更大,与题意不符,BC错误;由图可知,与特克斯相比,昭苏海拔更高,温度更低,积雪不易融化,积雪比特克斯厚度大,积雪起到保温作用,导致昭苏冻土深度较小,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低海拔处降雪较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海拔温度升高,冻结最大深度受气温影响而变浅,A错误;全球变暖,高、低海拔地区气温上升,平均冻结日期减少,选项CD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高海拔处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的主要因素是积雪,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积雪厚度减小,保温作用减弱,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增大,B正确。故选B。
【点睛】纬度越高,冻土层越随着纬度越高,气温越来越低,永久冻土分布范围也更广。上层的活动层也逐渐变成永冻层,所以永冻层的厚度越来越大,深度逐渐变浅,向地表不断“生长"。海拔越高,冻土层越厚,高山、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厚度主要受海拔控制。一般来说,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冻土层愈厚,永冻层顶面埋藏深度也较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9日夜间至22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位于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图1)遭遇冷流降雪(图2),威海市文登气象站积雪深度达74厘米。冷流降雪又被称作“大湖效应”,是强冷空气通过暖性水面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降水的现象。
(1)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制大湖效应示意图,并标注环节名称。
(2)运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冷空气强度越大,该地区降雪强度越大的原因。
(3)列举冷流降雪对该地区有利影响。
【答案】(1) (2)海洋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对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冬季海洋表面温度高于大气,冷空气经渤海海面接受热量与水分,大气对流明显;冷空气越强,海气温差越大,海气水热交换越剧烈,降雪强度越大。
(3)降雪能够保温、增墒,减少病虫害,有利于农业生产;能够形成冰雪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的强冷空气”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大湖效应、海—气相互作用、天气系统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冷空气经过渤海时,通过水汽输送与渤海进行水热交换形成降水。依据下图画出即可。
【小问2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中,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水热交换,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冬季时,海洋表面温度高于大气,冷空气经过渤海海面时,会接受到海洋释放的热量和水分,导致大气对流明显增强;当冷空气强度越大,海气温差也会越大,从而导致海气水热交换更加剧烈。在这种情况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增加,有利于降雪的形成,进而导致降雪强度加大。
【小问3详解】
依据材料“冷流降雪又被称作“大湖效应”,是强冷空气通过暖性水面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可知,冷流降雪对该地区有以下有利影响:①保温增墒:降雪覆盖在农田上,可以为土壤提供保温效果,减少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降雪融化后可以为土壤补充水分,增加土壤湿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②减少病虫害:降雪可以冻死部分病虫害,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有利于农业生产;③发展旅游业:冷流降雪会形成美丽的冰雪景观,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④水源补给:降雪融化后可以为河流、湖泊等提供水源补给,有利于维持水环境的稳定。
【点睛】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相互影响的过程。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山西中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启动。山西中部城市群范围包括太原、晋中、忻州、吕梁、阳泉五市,面积7.4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47.3%。“中心龙头、南北引擎、东西两翼”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图1)使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也更加紧密。阳泉作为山西省东部中心城市,西连太原、东接石家庄,又临近京津,是三晋之门户,京都之咽喉。图2示意山西省城市及交通情况。
(1)说明山西中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优势。
(2)与吕梁市相比,分析阳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答案】(1)位于山西省中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明显;城市间呈组团与带状发展,交通便利,联系密切;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好;拥有大学城,文化底蕴深厚,景区较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省会太原,辐射带动作用强。
(2)地理位置优越,受京津冀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强;有重要铁路线穿过,对外联系更便利;煤炭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原有产业基础更好,城镇化水平更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山西中部城市群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城市群的发展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山西中部城市群范围包括太原、晋中、忻州、吕梁、阳泉五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明显;读左图可知,城市群城市间呈组团与带状发展,交通便利,联系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好;读右图可知,该城市群拥有大学城,文化底蕴深厚,景区较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省会太原位于该城市群中部,对城市群涵盖范围的辐射带动作用强。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阳泉作为山西省东部中心城市,西连太原、东接石家庄,又临近京津,地理位置优越,受京津冀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强;阳泉有东西向的石太铁路线穿过,对外联系更便利;阳泉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原有产业基础更好,城镇化水平更高。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平均海拔4000多米,面积39.5万平方千米。该地区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不同。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农牧民生活的改善。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可吸纳就业的旅游、有机农牧等绿色产业。让群众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1)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中华水塔”主要原因。
(2)说明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意义。
【答案】(1)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气温低,雪山冰川广布,固体水源丰富;海拔高,众多河流发源于此。
(2)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增加草地覆盖度,减轻土壤侵蚀,遏制生态恶化;有利于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而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可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地区”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水塔即各类水体水资源数量丰富。依据图文材料可知,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该地区气温低,雪山冰川广布,固体水源丰富,冰雪融化后,为河流提供持续稳定的水源,使得该地区成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海拔高,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输送,为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小问2详解】
可从社会、经济、生态角度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服务功能等角度展开分析。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意义在于:①建立国家公园后,可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②通过恢复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可以增加草地覆盖度,减轻土壤侵蚀,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③国家公园的建立有利于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而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④通过发展旅游、有机农牧等绿色产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⑤国家公园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每年棉花产量约600万吨,新疆棉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0%,用新疆棉制作的织物在保暖性、柔软性等多个方面表现更佳。我国每年棉花需求量约800万吨,2022~2023年度累计进口棉花143万吨,巴西棉约占三成。图1示意我国新疆棉田分布,图2示意巴西棉田分布,图3示意巴西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1)从气候条件上分析,我国新疆棉比巴西棉品质更高的原因。
(2)说明巴西棉产区棉花生产活动的优点。
(3)说明近年来中国从巴西大量进口棉花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答案】(1)纬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积累多;降水少,湿度低,病虫害少。
(2)雨季播种,生长期高温多雨,无需灌溉;干季降水少,利于棉花成熟、采摘。
(3)保障了棉纺工业的原料供应;控制国内棉田数量,确保粮食安全所必须得耕地资源;增加了棉花对外依赖程度,可导致棉花供应不稳。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和巴西的棉花”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农业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活动、粮食与国家安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光照、降水、年温差、昼夜温差等。依据所学知识,新疆地区纬度较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这使得棉花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使得棉花的有机物积累更多,纤维更长、更柔软;新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这有利于棉花纤维的积累和成熟,使得新疆棉的品质更佳;新疆地区降水少,湿度低,病虫害较少,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品质保证。
【小问2详解】
依据图示中的信息可知,巴西棉花主要是分布在巴西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季之分。因此,巴西棉产区雨季播种,生长期高温多雨,这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生产无需灌溉,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棉花的产量;巴西棉产区干季降水少,利于棉花成熟和采摘,这使得棉花生产活动更加便利。
【小问3详解】
棉花是经济作物,需要占用耕地,可用于服装和其他工业。图文材料中可知,近年来中国从巴西大量进口棉花,大量进口巴西棉花可以保障我国棉纺工业的原料供应,有利于棉纺工业的发展;控制国内棉田数量,可以确保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资源,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量进口棉花也会增加我国棉花对外依赖程度,这可能导致棉花供应不稳定,从而影响国家农产品的安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