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二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快乐的舞蹈
单元内容分析 《快乐的舞蹈》这一单元以欢快的舞曲为主题,通过四首充满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歌曲或舞曲,带领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和音乐的动感。从《加伏特舞曲》的轻盈旋转到《霍拉舞曲》的热情奔放,再到《金孔雀轻轻跳》和《喜鹊钻篱笆》的灵动跳跃,每一首曲目都展现了舞蹈的多样性和音乐的韵律美。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舞曲的特点和风格,掌握基本的舞蹈步伐和节奏感,并学会用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情感。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1. 感知与体验:通过《快乐的舞蹈》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感知舞曲的节奏特点和律动感,体验舞蹈带来的快乐和兴奋。 2. 表现与创造:学生能够模仿简单的舞蹈步伐和动作,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创造一段表现快乐的舞蹈。 3. 文化与理解: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舞蹈风格和音乐特点,理解舞蹈和音乐在表达快乐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大概念 跟随音乐的节奏,舞动身体,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与韵律美。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音乐与舞蹈活动。《快乐的舞蹈》单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舞蹈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音乐表现力。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舞曲的节奏美和律动感,体验舞蹈的快乐。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跟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表现舞蹈的韵律和美感。 创意实践:学生尝试编排一段简单的舞蹈,展现自己的舞蹈才华和创造力。 文化理解: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舞蹈风格和音乐特点,认识到舞蹈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单元学习重难点 单元学习重点: 1. 感受舞曲的节奏美和律动感,体验舞蹈的快乐。 2. 跟随音乐节奏舞动身体,表现舞蹈的韵律和美感。 单元学习难点: 1. 准确掌握舞曲的节奏和舞步,与音乐完美融合。 2. 尝试编排简单的舞蹈,展现舞蹈才华和创造力。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结构梳理 (空 集体备课完成)
课题: 《加伏特舞曲》《金孔雀轻轻跳》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加伏特舞曲》的优雅轻盈与《金孔雀轻轻跳》的活泼生动,体验不同舞曲风格带来的音乐美感。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恰当的速度和力度演唱两首曲目,并通过身体语言展现舞曲的节奏感和动态美。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两首曲目的特点,创作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以丰富音乐表现,培养创意表达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舞曲风格的文化背景,认识到音乐与舞蹈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并表现两首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准确掌握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曲的情感内涵,确保演唱时的表情与身体语言与音乐风格相协调。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欣赏乐曲,感受音乐 、聆听《加伏特舞曲》,感受乐曲 听大跳音组,初步感受并熟悉高低变化的旋律。 小组讨论感受音乐的情绪,当听到老师弹奏过的音乐时,用手臂动作表现出高和低,感受旋律中的大跳音程。(侧重音的高低聆听和反应) 3、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 、重点聆听作品A段,模唱大跳音组 1、聆听乐曲A段,听辨A段主题旋律,随老师的琴声,用“beng”模唱大跳的两音组。 2、讨论交流乐曲A段,认识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再次模唱。 (三)、再次聆听全曲,体验主题旋律 复听全曲,结合教科书上的图形谱,再次体验和记忆A主题中的旋律。 2、按A主题旋律的图形谱,随老师一起用手指划一划旋律的进行。 3、完整聆听,感受音乐的变化,用图形画出乐曲的结构。如: (四)、聆听作品,编创活动 活动目的:用肢体语言表现音的高低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旋律的起伏。 活动准备:音响资料,教师讲解活动要领。 活动开始: 1、聆听乐曲A和次A部分的旋律,学生做一下活动: 音乐起,按教科书中图示提示的动作,学生边听音乐边有节奏地走动,当听到乐句句尾中出现大跳音组时,随老师做蹲,起的动作;(蹲时双手手腕下压,起时双手手腕上提)听到乐句句尾旋律上行的三个音时,用“蹲、起、双手抬起”三个由低到高变化的动作来表现。 2、聆听乐曲B部分的旋律,每位同学就近找一位合作伙伴,两位同学面对面做镜面动作。(做法:甲随音乐有节奏的即兴做动作,乙模仿;乙即兴做动作,甲模仿,依此类推,反复进行。) 活动策略:在教师指导下,先让模仿学会分乐段聆听和表现的动作要领。(学生随A和次A部分行走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教室空的地方行走,做到互相不碰撞,避免出现拥堵在一起的现象。)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 、聆听歌曲,感受风格 完整聆听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初步感受歌曲旋律、速度。 2、第二遍聆听歌曲,说说歌词内容表现的是哪个民族?他们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3、聆听音乐,用“Lu”模唱歌曲的旋律。并用手势来画画旋律线,感受歌曲情绪并想象歌曲表现情景。 、听唱学唱歌曲 跟随歌曲范唱,轻声学唱。 组内讨论交流学唱过程中歌谱中的小节、小节线和终止线。 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结合教科书中的竹子和跑道来认识小节、小节线和终止线。 (2)结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数一数歌曲的小节。 3、交流并解决掉难点,全班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要对学生的咬字提出要求,要缓咬字、软起声,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优美的嗓音演唱歌曲。) 4跟琴演唱歌曲。 学习任务三:编创表演 创编表演展示 1、欣赏傣族的舞蹈,了解傣族舞蹈的特点。 2、学习孔雀舞的动作,边唱边跳 学习任务一:欣赏乐曲,感受音乐 一、聆听《加伏特舞曲》,聚焦感受乐曲的高低变化与情绪。 引导学生专注聆听大跳音组,用手臂动作直观表现旋律的高低起伏。 小组讨论深化音乐情感体验,互相交流感受与表现方式。 A段主题旋律模唱,强调大跳音组的准确性与表现力,及时纠正不足。 二、全曲复听,结合图形谱加深记忆,并用手指随旋律划动,增强音乐感受力。 三、通过编创活动,以肢体语言创意表现音乐的高低与情绪变化,引导学生在走动与动作中体验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 一、聆听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初步感受傣族音乐风格与歌曲旋律。 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内容,了解傣族文化及其喜爱的动物。 用“Lu”模唱与手势旋律线,帮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与表现情境。 二、听唱结合学唱歌曲,重点解决歌谱中的小节、小节线和终止线的理解与应用。 利用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的图示,形象化地认识音乐记号。 在歌曲学唱中实践应用,确保准确演唱。 学习任务三:编创表演 一、欣赏傣族舞蹈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其特点与风格。 二、学习简单的孔雀舞动作,鼓励学生边唱边跳,将歌曲与舞蹈融为一体,创意展现傣族文化魅力。
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加伏特舞曲》和《金孔雀轻轻跳》,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高低变化和歌曲的情绪。 鼓励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傣族文化和舞蹈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完成一首简单的创作曲,尝试在旋律中加入大跳音组,表现音乐的起伏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学唱和编创三个环节,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了音乐的魅力与傣族文化的特色。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但在模唱大跳音组和歌曲演唱的准确性上还有待加强,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针对性的练习。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音乐与文化的结合。
课题: 《霍拉舞曲》《喜鹊钻篱笆》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霍拉舞曲》的热情奔放与《喜鹊钻篱笆》的灵巧欢快,体验不同舞曲风格所传达的音乐情感。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两首曲目,并通过模仿舞曲中的节奏型增强表演效果。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两首曲目的元素,创作与舞曲主题相关的打击乐伴奏或小型舞蹈表演,以拓展音乐表现形式。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舞曲风格的文化渊源,认识到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两首曲目,并通过声音和动作表现出舞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霍拉舞曲》中的复杂节奏型和《喜鹊钻篱笆》中的灵巧跳跃感,确保演唱与表演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保持与音乐风格的协调,提升整体表现效果。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聆听乐曲《霍拉舞曲》 、初听《霍拉舞曲》,带着问题聆听。 小组讨论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小提琴) 2、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 、复听音乐。 启发想象:在音乐中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载歌载舞、欢快热闹) 2、随着音乐用手划一划旋律的走向,感受音乐的变化。 (三)、再听乐曲 师生一起做律动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喜鹊钻篱笆》 (一)、聆听歌曲 1、完整聆听歌曲《喜鹊钻篱笆》,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第二遍聆听歌曲,了解歌曲内容。 3、熟读歌词、理解歌词,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了解“阿西里西”(我们是好朋友)和“求堵啦来嗡啊”(表示欢乐的衬词)的含义。 (二)、看谱学唱歌曲 1、跟随歌曲范唱,看谱学唱。 2、接唱方式练唱歌曲。(学生先演唱,教师弹琴纠正学生的音准,然后交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唱姿势,并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 3、组内交流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记录并反馈。 4、用不同的力度唱一唱呼唤声(哦-哦),小组议一议。 5、用自然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学习任务三:表演歌曲 创编动作,表演展示 1、小组讨论,围成圈,按照歌曲的节奏自然行走,边走边唱。可以用X X X X,等节奏进行活动。 2、小组创编动作 3、各小组整合,完整演绎整首歌曲。 (评价标准:既要有表现力,还要准确演唱歌曲) 学习任务一:聆听乐曲《霍拉舞曲》 一、初听乐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演奏乐器。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二、复听音乐,启发学生想象音乐中的画面,并用手划旋律走向,亲身体验音乐的变化。 三、再听乐曲时,师生共同做律动,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喜鹊钻篱笆》 一、聆听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与内容。通过熟读歌词、理解歌词,了解彝族文化及歌曲中的特殊词汇含义。 二、看谱学唱歌曲,采用接唱方式练唱,确保音准与歌唱姿势的正确。组内交流难点,及时记录与反馈,共同提高演唱水平。 三、通过力度变化唱呼唤声,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最后,用自然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 学习任务三:表演歌曲 一、小组讨论并围成圈行走唱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与韵律。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展现歌曲的意境与情感。 二、整合各小组的表演,共同演绎整首歌曲。评价标准注重表现力与演唱准确性。
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霍拉舞曲》和《喜鹊钻篱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节奏和歌曲的情绪。 鼓励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彝族文化和音乐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完成一首简单的创作曲,尝试在旋律中加入类似《霍拉舞曲》的节奏元素,表现音乐的欢快与热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学唱和表演三个环节,让学生深入感受了音乐的魅力与彝族文化的特色。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有所提高。但在学唱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掌握还不够准确,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勇于尝试和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