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二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兽王
单元内容分析 《兽王》这一单元以动物为主题,通过四首充满生动形象和音乐表现力的歌曲或乐曲,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动物世界。从《狮王进行曲》的威武庄严到《老虎磨牙》的凶猛有力,再到《两只老虎》和《猫虎歌》的趣味横生,每一首曲目都展现了动物的独特形象和音乐魅力。通过学习这一单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感受音乐对动物形象的描绘能力,并学会用音乐来表现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和想象。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1. 感知与体验:通过《兽王》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感知动物的形象和音乐中表现的特点,体验音乐作品中的趣味和生动。 2. 表现与创造:学生能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用简单的乐器或身体发出与动物相关的声音,创造一段表现动物的音乐小品。 3. 文化与理解:了解不同文化中关于动物的传说和象征意义,理解音乐如何描绘和传达动物的形象和特点。
单元大概念 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与动作,感受动物王国的奇妙与音乐中的生动趣味。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动物充满好奇和喜爱,喜欢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兽王》单元以动物为主题,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动物的形象和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动物形象的美和音乐中表现的生动趣味。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用音乐表现动物的特点。 创意实践:学生结合动物的元素创作一段音乐小品或节奏练习,展现自己的创意。 文化理解: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关于动物的传说和象征意义,加深对动物文化的认识。
单元学习重难点 单元学习重点: 1. 感知动物形象的美和音乐中表现的生动趣味。 2. 用声音和动作模仿动物,表现动物的特点。 单元学习难点: 1. 创作与动物主题相关的音乐小品或节奏练习,展现创意。 2. 理解不同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结构梳理 (空 集体备课完成)
课题: 《狮王进行曲》《两只老虎》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狮王进行曲》中雄壮威严的狮子形象和《两只老虎》中诙谐幽默的老虎形象,体验不同音乐风格带来的情感变化。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准确演唱《两只老虎》的旋律,模仿《狮王进行曲》中的节奏型和音色,表现出不同动物的音乐形象。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两首乐曲的特点,创作简单的打击乐伴奏或律动,以增强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音乐作品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寓意,认识到音乐在描绘动物形象、传达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并表现两首乐曲中的动物形象,准确掌握节奏型和音色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狮王进行曲》中的音乐要素如何塑造狮子形象,并在演唱和表演中准确传达出来。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欣赏乐曲,感受音乐 、聆听《狮王进行曲》,感受乐曲 聆听乐曲,感受狮王的形象,聆听出乐曲的演奏乐器并模仿狮王的吼叫声。 再次复听,模仿狮王威武的形象,随音乐走一走,并数出狮王吼叫的次数。 学生边听音乐边尝试用线条或图形表现所听到的音乐旋律。 再次复听音乐,并用“beng”模唱旋律。 (二)、聆听作品,编创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表现音乐和相互合作得能力。 活动准备:准备狮王和石头头饰各一个,小树和狮子头饰若干 全班学生围成圈坐,请一部分学生分别扮演狮王、小狮子、小树和石头,分别戴上头饰,站在圈内各自的位置上,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如图: 注:〇是“小树”的位置,自由站在圈内得空间。 活动开始: 音乐起,在“狮王”的带领下,一群“小狮子”跟在“狮王”后面,随音乐有节奏的在“小树”之间走动,当听到音乐中模仿“狮王吼叫声”时,“小狮子”和“狮王”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小树”随着音乐中的“吼叫”声做“全身抖动”的动作。扮演石头的学生当评判员,评出表演最准确、最生动的表演者一位。然后和他的角色交换,活动继续进行。(其他角色也可更换一批没有活动过的学生) 不参加表演的其他学生,随音乐“beng”哼唱主题旋律。 活动策略: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演自己喜爱的角色。通过聆听音乐做表演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听觉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表现音乐和互相配合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 (一)聆听歌曲,感受风格 完整聆听歌曲《两只老虎》,随歌曲旋律哼唱。 复听,说说歌曲里的小老虎有什么特点。 3、再次聆听音乐,用“Lu”模唱歌曲的旋律。并用手势画旋律线,感受歌曲情绪并想象歌曲表现情景。 (二)听唱学唱歌曲 有感情、有节奏、清晰准确地用轮唱形式朗读歌词。 跟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随琴演唱歌曲 尝试视唱曲谱 小组内讨论、了解轮唱形式。 6、即兴填词,尝试轮唱形式轻声演唱。 学习任务三:编创活动 活动目的:在合作活动中,增添教学活动得趣味性。 活动准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做好编唱歌词的准备。 活动开始:做“我来唱你来做,或我来指你来唱”的游戏活动。 “我来唱你来做”:到台上的学生随音乐边唱边表演《两只老虎》,当唱到歌曲第5和第6小节处,即兴编创歌词,台下同学对应他(她)编创的新词内容作出相应动作。 “我来指你来唱”:台上的学生唱到歌曲第5和第6小节处,指出身体的某一部位,台下同学编创出相应的歌词。 活动策略: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即兴编词演唱的环节,也可每组派一名学生,按小组合作方式轮流进行。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编创歌词和动作反应最灵敏。活动中注意相互聆听,还要比一比哪一组的歌声最好听。 学习任务一:欣赏乐曲,感受音乐 一、聆听《狮王进行曲》,深化学生对狮王形象的理解。通过模仿狮王吼叫和威武步伐,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 二、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线条或图形表现旋律,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用“beng”模唱旋律,帮助学生熟悉乐曲。 三、编创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随音乐走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 一、通过多次聆听《两只老虎》,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和风格。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小老虎的特点,为后续的演唱打下基础。 二、在听唱学唱过程中,强调清晰、有节奏的歌词朗读和轻声演唱。通过随琴演唱和视唱曲谱,提高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 三、介绍轮唱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尝试轮唱。鼓励学生即兴填词,发挥创造力。 学习任务三:编创活动 一、通过“我来唱你来做”和“我来指你来唱”的游戏活动,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反应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强调活动中的相互聆听和歌声的美感。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表演,还要关注团队的整体效果。
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狮王进行曲》和《两只老虎》。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两首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为《两只老虎》编创新的歌词和动作。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完成一首简单的旋律创作,尝试模仿《狮王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学唱和编创三个环节,让学生深入感受了音乐的魅力和趣味性。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但在学唱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还有待加强。未来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基础训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演唱歌曲。同时,也要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课题: 《老虎磨牙》《猫虎歌》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老虎磨牙》中老虎的凶猛形象和《猫虎歌》中猫与虎的对比形象,体验音乐作品中的紧张与幽默氛围。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演唱《猫虎歌》,表现出猫和虎的不同特点,同时模仿《老虎磨牙》中的节奏和音色。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两首乐曲的元素,创作与动物形象相关的舞蹈动作或故事表演,以丰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达。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音乐作品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认识到音乐在描绘动物世界、传达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感受并表现两首乐曲中的动物形象,准确掌握演唱技巧和表演要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老虎磨牙》中的音乐要素如何营造紧张氛围,并在演唱和表演中准确传达出来。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聆听乐曲《老虎磨牙》 、初听《老虎磨牙》,感受音乐旋律 1、聆听乐曲,感受民间打击乐器带来的独特魅力。 2、多次复听音乐,学生用合适的打击乐器在乐曲表现老虎“磨牙”的地方敲击。 (二)、编创与活动 用打击乐器做“猫虎对话”的编创练习,先复习打击乐器演奏的姿势,再做表现“对话”的乐器、音色、节奏、力度如何吸烟则的探讨。如:鼓、锣表现虎的音色,钹、碰铃表现猫的音色,在猫和虎对话时,做出力度和节奏上得对比敲击。学生小组内讨论、探索,用打击乐编创一段猫和老虎的“对话”。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猫虎歌》 (一)、聆听歌曲 1、完整聆听歌曲《猫虎歌》,感受节拍、旋律特点。 2、复听音乐,并用手划一划旋律线。 3、再次复听,找出歌曲里诙谐的衬词出现了几次 4、听歌曲,了解歌曲中“猫”和“虎”之间的故事。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2、用“说唱风格”(衬词处唱,其他歌词有节奏地读),有节奏地读念歌词 3、跟范唱小声哼唱歌曲旋律,熟悉歌曲内容,体验歌曲风趣得情趣。 4、小声随琴填唱歌词,并分组讨论如何表现歌曲诙谐得特点。 5、用模唱法学会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倚音,并有表情地边唱边演,表现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 6、组内交流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记录并反馈。 7、用自然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学习任务三:表演歌曲 创编动作,表演展示 1、模仿老虎和猫的动作。 2、创编舞蹈动作。 3、分角色完整演绎整首歌曲。 (评价标准:既要有表现力,还要准确演唱歌曲) 学习任务一:聆听乐曲《老虎磨牙》 一、再次聆听《老虎磨牙》,深化学生对民间打击乐器独特魅力的感受。引导学生更细致地捕捉乐曲中表现老虎“磨牙”的段落,并用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模拟敲击。 二、在编创与活动中,重点复习打击乐器的演奏姿势和音色选择。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出猫和虎对话时力度和节奏上的对比敲击方式。教师提供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编创活动中。 学习任务二:学唱歌曲《猫虎歌》 一、再次聆听歌曲《猫虎歌》,强调学生对节拍和旋律特点的把握。通过手划旋律线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 二、在学唱过程中,注重发声练习和“说唱风格”的运用。引导学生用有节奏的方式读念歌词,感受歌曲的诙谐情趣。通过小声哼唱、随琴填唱等步骤,逐步熟悉并掌握歌曲内容。 三、针对歌曲中的难点部分,如附点音符和倚音,采用模唱法进行重点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演唱这些部分,并表现出歌曲诙谐幽默的情绪。 学习任务三:表演歌曲 一、在表演歌曲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模仿老虎和猫的动作,为后续的舞蹈创编打下基础。 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创编舞蹈动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的舞蹈动作都能与歌曲内容相契合。 三、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完整演绎整首歌曲。评价标准既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力,也要关注其演唱的准确性。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现歌曲。
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老虎磨牙》和《猫虎歌》。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两首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如用打击乐器模拟《老虎磨牙》中的磨牙声音,或演唱《猫虎歌》并表演自编的舞蹈动作。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为《猫虎歌》编创新的歌词和舞蹈动作。下节课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相互评价和改进。 完成一首简单的旋律创作或节奏练习,尝试模仿《老虎磨牙》或《猫虎歌》的风格特点。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音乐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学唱和表演三个环节,让学生深入感受了民间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以及歌曲的诙谐情趣。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但在学唱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还有待加强,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在音乐学习中勇于尝试和表现自己。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