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三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美妙童音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于“美妙童音”,通过一系列富有童趣的歌曲和乐曲,让学生感受儿童音乐的纯真与美妙。曲目风格多样,既有欢快的《猜调》和《摇船调》,也有深情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一只鸟仔》。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儿童音乐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孩子们的生活和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共鸣,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感受与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儿童音乐的纯真与美妙,欣赏不同风格和文化的儿童音乐作品。 表现:通过学习演唱歌曲和表演乐曲,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表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创造: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歌曲和乐曲,创作与儿童生活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舞蹈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音乐与相关文化: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歌曲和乐曲,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音乐风格,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单元大概念 探索儿童音乐的纯真与多样,用歌声展现童年的美好。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童年生活充满热爱,他们喜欢通过歌曲和舞蹈来表现自己的快乐。本单元的歌曲风格多样,既有欢快的节奏,也有抒情的旋律,非常符合学生们的审美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儿童音乐的纯真与美妙,体会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音乐特点。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表演形式,培养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音乐风格,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单元学习重难点 单元学习重点: 感受儿童歌曲的纯真与美妙,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 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 单元学习难点: 在演唱中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保持声音的自然与和谐。
单元课时安排 3
单元结构梳理 (空 集体备课完成)
课题: 《摇船调》《猜调》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摇船调》与《猜调》两首歌曲的旋律美,体会其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色彩。 引导学生分辨两首歌曲在风格上的异同,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特色。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两首歌曲的旋律,注意音准、节奏和声音的表现力。 通过模仿和学习,学生能够表现出两首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和音乐风格。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两首歌曲的音乐元素,尝试创作与民歌风格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旋律变奏、歌词创作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与两首歌曲主题相关的表演节目,展现民歌的韵味。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两首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民歌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重点 确演唱两首歌曲的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表现出两首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和音乐风格,以及在创意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作与表达。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任务一:学唱《摇船调》 一、激趣导入 1、组织教学 :课前律动:以《摇船调》的伴奏音乐为背景,让学生律动进教室。生初次体验音乐 2、(一)节奏问答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吧那老师要跟你们来玩个节奏问答的游戏,我拍你拍,跟着我的节奏。我问你答,你们可以不拍节奏,但是要跟着我的节奏回答。 师生节奏游戏 (师)看来你们节奏问答的本领可真强。你们看这几条节奏就是我问你们的节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它按节奏读一读。 (二)、节奏练习 (出示节奏 1、ⅹ ⅹ ⅹ ⅹ.︱ⅹⅹ ⅹⅹ ⅹ—‖ 什 么 圆 圆 在呀在半 天 2、ⅹ ⅹ ⅹ ⅹ.︱ⅹⅹ ⅹⅹ ⅹ ⅹ 0‖ 什 么 圆 圆 在呀在半 天 呦 3、ⅹ ⅹ ⅹ ⅹ.︱ⅹⅹ ⅹⅹ ⅹ ⅹ 0‖ 什 么 圆 圆 在呀在河 边 呦 4、ⅹ ⅹ ⅹ ⅹ.︱ⅹ.ⅹ ⅹⅹ ⅹ.0‖ 什 么 圆 圆 在 呀 在河 边 (师)你们有着一双灵敏的耳朵,节奏问答一点也不比老师逊色。同学们,平时我们交流问题都是通过说来交流,可是你们知道吗有很多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说还常用唱来交流,不信啊,你们听 二、新课教学 1、欣赏《猜调》: 师:这是云南儿童在游戏的时候唱的。 2、欣赏《摇船调》 师:请你们认真听听这两段歌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谁来说说看 生回答 师:你听的很仔细,说的也非常完整,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问有答,这种一问一答的歌曲形式就叫对歌。 (三)学唱对歌《摇船调》 1、初听歌曲《摇船调》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对歌《摇船调》,它是一首台湾民谣,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歌曲是在划船时候唱的,你们听听哪句歌词最有划船的感觉 2、复听歌曲 生:回答问题 师:是啊,海呀罗的嗨哟就好象有很多人在划船时发出的加油声。是一句衬词,没有明确的意思,但是如果少了它,歌曲就缺少了民歌应有的民族特点。 谁来做一下划船的动作 生:做划船的动作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划船的动作 师:想不想真正感受在船上边摇船边对歌的感觉 生:想 师:那好,我们赶紧先把歌曲学会吧,你们看看这首歌曲有一个(反复跳跃记号)。 3、学唱歌曲(分成两部分学唱,让学生自主学习) (1)前半段旋律教学 a.观察旋律,找规律,自主学习旋律 b.学生自己完整地演唱旋律 c、让我们一起把歌词按节奏朗读一遍,边读边根据歌词的意思,加上简单的动作。 d、带入歌词演唱 e、现在我们请男生唱问的部分,女生唱答得部分。 现在请你与你的同桌对唱交流。 f、同桌对唱交流 (2)练唱后半段旋律 师:学会演唱上半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后半段旋律。 a、看看歌谱,区别最后一句。 c、学唱歌曲后半段旋律d、边唱边加上划船的动作。 (3)完整的听一遍歌曲,听听歌曲前半段和后半段是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的。 (4)学生完整的演唱对歌 (5)分组演唱对歌。加上动作练习。可以分男女组,也可以两组对,还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同学对。 3、编创活动 任务二: 聆听《猜调 (四)初听《猜调》。 1.设问:你能否听出歌曲中问的是什么答的是什么 生回答 2. 再听《猜调》歌曲。 思考并描述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3. 复听歌曲了解歌词内容,介绍歌曲的地方色彩。 4. 跟着音乐小声地哼唱。 三、拓展延伸,表演对歌。 师:学完对歌,我们一起来看看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么对歌的,观看《刘三姐》视频。我们也来表演一下对歌 生:表演对歌 四、总结评价 总结:(师)同学们唱起对歌声情并茂非常生动,今天我们学习了对歌《摇船调》,这首歌曲出自台湾,台湾是祖国的宝岛,与福建泉州仅隔海相望,两岸人民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我们期盼着有一天也能与台湾小朋友一起对歌。 最后,让我们在一起完整的演唱一遍《摇船调》,在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任务一:学唱《摇船调》 一、激趣导入 组织教学:课前律动,以《摇船调》伴奏为背景,让学生初次体验音乐氛围。 节奏问答游戏:通过师生互动的节奏游戏,导入歌曲节奏元素。 二、新课教学 欣赏《猜调》与《摇船调》:引导学生比较两段音乐的共同点,引出对歌形式。 学唱《摇船调》:分两部分学唱,注重划船感觉的歌词和衬词的演唱。 编创活动:鼓励学生创编动作,表演对歌。 任务二:聆听《猜调》 初听歌曲,了解问答内容。 再听歌曲,关注演唱形式及速度变化。 复听歌曲,深入了解歌词内容及地方色彩。 跟着音乐哼唱,感受旋律。 三、拓展延伸 观看《刘三姐》对歌视频,激发学生表演兴趣,进行对歌表演。 四、总结评价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对歌的文化价值,期望与台湾小朋友对歌,完整演唱《摇船调》结束课程。
作业设计
背唱《摇船调》并尝试与家人或朋友进行对歌表演。 收集更多关于对歌的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对歌文化。 创编一段新的对歌歌词,并尝试为其配上简单的旋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激趣导入、新课教学、拓展延伸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成功引导学生学唱了《摇船调》并聆听了《猜调》。学生在对歌表演环节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创编活动。但在节奏问答游戏环节,部分学生节奏感受能力有待加强,今后需加强节奏训练。同时,在歌曲学唱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音准和发声方法的指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今后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题: 《一只鸟仔》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一只鸟仔》这首歌曲的旋律美,体会其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色彩。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音乐情感。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注意音准、节奏和声音的细腻度。 通过模仿和学习,学生能够表现出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和音乐风格。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歌曲的音乐元素,尝试创作与动物或自然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旋律变奏、歌词创作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与歌曲主题相关的表演节目,展现自然与音乐的和谐之美。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歌曲所反映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表现出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和音乐风格,以及在创意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作与表达。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任务三:学唱《一只鸟仔》 一、激趣导入 故事形式导入 1、节奏训练 (1) X X | X X X X | X O X X | X O O || 叽 叽│ 喳喳 喳喳 │ 叽O 叽叽 │喳O O || (小麻雀) (2) X X | X X X X | X X X | X O O || 布 谷 │ 布谷 布谷 │ 布 谷布 │ 谷O O || (布谷鸟) 通过师讲故事来使生进行节奏的训练,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题(课件《一只鸟仔》歌谱),聆听范唱。 2、师讲解歌词大意 3、模仿鸟叫声,解决歌曲生僻歌词的咬字 用之前数鸟的节奏分别模仿鸟仔和水鸡的声音(课件显示象声词和标注拼音) 我们用鸟儿的语言发一个求助信号吧! 1)课件出示歌谱,找一找每一行歌词的“( )”处有什么字 解释“伊都”是一个衬词,没有实际的意义。 2)师分句弹奏歌曲旋律,请学生弹舌模仿节奏。 用“岋”分句模唱歌曲旋律 ,按节奏念歌词(让我们把鸟仔它们的遭遇告诉森林里其它的鸟儿,让它们也一起来找一找。) 师念第一段歌词;第二段歌词接龙游戏,师念前半句,生接后半句。看看我们合作得是否有默契注意也要加上这个节奏哦。 4、复听范唱,要求学生轻声跟唱 1)师弹琴伴奏,生唱第一段(提示学生唱歌的状态:“大白鹅”的脖子,闪闪的眼睛,可爱的笑脸) 对学生的演唱及时评价,错误处予以纠正。 找一找歌谱上面有一个什么记号(课件) 2)师对比有无下滑音的乐句,如:站在水沟(伊都)岋一个岋。请学生猜一猜哪一句是加了下滑音的。再讲解下滑音,使歌曲显得生动有趣,富有动感。让学生模仿唱。你还能唱唱其他几处吗 3)生自学第二段,师钢琴伴奏 4)生完整演唱两段 5、在四分休止符“o”处用“XX”拍出(表示群鸟收到求助信号) 1)将歌曲分成四个乐句分别用“XX”拍出 (课件四种颜色表示出四个乐句)师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学生模仿鸟的翅膀上下挥动,在“o”处用“XX”拍出。 2)播放歌曲伴奏,要求学生边唱边在四分休止符“o”处用“XX”拍出。 6、歌曲情感处理 1)四个乐句分别用什么样的心情演唱比较合适分析:第一、第二乐句欢快、高兴。第三乐句焦急、担心。第四乐句难过、无奈。(课件:三种人物表情) 2)师弹琴伴奏,生唱两段 3)学生或者老师设计动作,播放歌曲伴奏师生表演唱。请表演好的学生示范 7、打击乐伴奏 1)讲解双响筒和铃鼓的节奏,重点练习双响筒的节奏(X XX︱X XX︱X XX︱XO )。让学生分别尝试,打四个小节的节奏型。(课件显示双响筒和铃鼓的节奏型) 2)分工合作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瞧群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它们找到了鸟仔的朋友水鸡。这下鸟仔可以跟朋友一起回台湾了。它非常感谢大家,临走前想送我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你们想要吗 播放课件,台湾方言唱《一只鸟仔》 四、总结评价 台湾是我们祖国妈妈的一个孩子,我们盼望它的早日回归。我们大陆与台湾同胞要相亲相爱,友好相处。也希望可爱的鸟仔下次能带着它的朋友一起归来!鸟类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欢送鸟仔回家吧! 任务三:学唱《一只鸟仔》 一、激趣导入 通过故事形式进行节奏训练,引出课题《一只鸟仔》。用鸟叫声进行节奏模仿,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出示课题,聆听范唱,让学生了解歌曲旋律和节奏。 讲解歌词大意,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 通过模仿鸟叫声,解决歌曲中生僻歌词的咬字问题。 分句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进行弹舌模仿节奏,并用“岋”模唱歌曲旋律。 按节奏念歌词,加强学生的节奏感。 复听范唱,要求学生轻声跟唱,注意唱歌的状态和表情。 讲解下滑音记号,并让学生在歌曲中找出并模仿唱出下滑音,增加歌曲的趣味性。 学生自学第二段,教师钢琴伴奏,及时纠正错误。 在四分休止符“o”处用“XX”拍出,表示群鸟收到求助信号,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感受能力。 歌曲情感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四个乐句的情感,并用合适的情绪演唱。 设计动作,进行表演唱,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打击乐伴奏,讲解双响筒和铃鼓的节奏,并进行练习,为歌曲伴奏增添色彩。 三、拓展延伸 播放台湾方言版本的《一只鸟仔》,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同时强调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盼望其早日回归。 四、总结评价 进行课堂总结,强调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们。同时希望学生在歌声中欢送鸟仔回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业设计
背唱《一只鸟仔》歌曲,注意节奏和音准。 尝试用其他乐器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例如沙锤、三角铁等。 创编一段关于爱护鸟类的宣传语或小故事,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激趣导入、新课教学、拓展延伸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完成了学唱《一只鸟仔》的任务。学生在节奏训练和模仿鸟叫声的环节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歌曲演唱时,部分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掌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此外,打击乐伴奏环节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今后应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今后将继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课题:《木偶的步态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洪亮的心》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三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木偶的步态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洪亮的心》的旋律美,体会其中的节奏、音色和情绪变化。 引导学生分辨三首作品在风格、情绪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尝试模仿和表现三首作品中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特点。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提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三首作品的音乐元素,尝试创作与各自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表演节目,展现不同音乐风格的魅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与三首作品主题相关的串烧表演或音乐小品。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三首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音乐风格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表现意义。
教学重点 感受并表现三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旋律美和情绪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三首作品在风格、情绪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以及在创意实践中如何有效融合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作与表达。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任务四:聆听管弦乐《木偶的步态舞》 一、激趣导入 一、动作猜迷、激发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表演几个动作,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木偶,你从哪里看出老师表演的是小木偶动作很机械很可笑等,师小结:从小朋友的语言中周老师好象已经看到了小木偶那硬绑绑的身体和同手同脚不和谐的滑稽样儿。) 2、师:我再来做几个小木偶动作,请仔细观察,老师的木偶手势你们熟悉吗(1、3、5等柯达伊手势) 3、师:火眼金晴,一下就看出来了,老师是用柯达伊的手势在模仿小木偶滑稽可笑的姿态,出示四张卡片: 5 5 5 6 3 6 7 5 5 5 2 7 5 (A段主题乐中四个小乐句的最后几个音) 师先做手势,学生猜。(分四小组做)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 边哼唱边做动作。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主题、揭题介绍 1、播放A主题第一遍 师:老师补上前面的走步的图形谱,让我们合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来吧。并试想为这部分音乐取名。 (图形谱:) 2、揭题,介绍作品背景 。 (二)、聆听全曲 1、师:接下来,让我们安静、完事地聆听这首管弦乐《木偶的步态舞》 生边听边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师: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去郊游、在玩耍等。回答中引出为什么,通过音乐速度的快慢,节奏的舒展紧凑,力度的强弱变化来让学生感受木偶滑稽可爱的步态、开心愉悦的尽情等) 2、聆听表现A段(A第一遍)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从音乐速度的快慢,节奏的舒展紧凑,情绪的变化和力度的强弱对比想象到了木偶们在舞蹈、聚会时滑稽可笑的形象,那就让我们也带上快乐的情绪、滑稽可笑的动作,加入小木偶的队伍一起来感受一下黑人小木偶那别具特色的舞蹈吧!让我来做木偶队的队长好吗来听听队长的音乐是怎样的(生:很重,很有气势) 师:是的,用音乐的语言来说是力度很强,情绪很热烈,非常具有号召感。 师:短小的过渡后,你们听,小木偶们的舞步像刚才那样整齐划一吗接下来的音乐在情绪和力度上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里的音乐很弱。) 师:这里引子主题再次出现,就是我这个队长的音乐,队长眼看着小木偶的舞步不够整齐,很是心急,所以要提醒大家了。 完整表现A段音乐(播放A段第二遍) 师:大家的耳朵可真灵,现在让我们上木偶的舞步来完整地表现A段音乐,听到音乐的力度情绪有变化的时候,你可以做各种符合音乐情景的动作,当听到队长音乐的时候就要集中精神,调整步伐了! 3、聆听表现B段(B段第一遍)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听听B段音乐有什么特点,仿佛小木偶在做什么 师小结:是的,B段音乐的情绪显然不像A段音乐那么活泼、热烈,隐约听到的脚步声也变弱了,好象小木偶们跳累了,拖着有些沉重的脚步想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休息,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吧(师弹奏,学生用手套木偶随音乐感受) 师:接下来的音乐你认为小木偶的步态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好象在做什么请大家带上手指随着音乐一起来画画旋律线。(1=bG 0 # 2 7 #6 6 ) 师小结:音乐速度放慢了,节奏也拉宽了,还带有几分乞求和可怜的情绪,似乎小木偶们在做游戏,显得有些紧张,又像是他们小主人回来,心里很担心害怕。 师:好,让我们随B段音乐将小木偶游戏时的惊慌和怕小主人回来的担心害怕来表现一下吧!(播放B段第二遍) 4、聆听表现A1段(一听) 师:音乐到这里结束了吗我们来听听,哦,还在继续,你觉得这段音乐和哪段音乐很相似(生:和A段很相似) 师:最后你听到了什么,好象怎么了 5、聆听与表现全曲 师:刚才我们对A段和B段的音乐分别进行了欣赏和表现,现在让我们全班一起来完事连贯地表现一下木偶郊游的生动景象,怎么样有信心从头到尾表演一次吗 任务五:聆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聆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初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唱段,感受京剧生行唱腔 设问:这是什么戏曲 2、观看视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整体感知京剧生行的表演。 3、学唱京剧片段 (1)朗读歌词,了解内容 (2)感知京剧板式(西皮原板2/4拍) (3)学唱京剧旋律 4、介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及京剧《红灯记》 小结:通过我们的学习可以看出生行的表演功夫中注重的是唱功,不同行当所掌握的功夫也有所侧重 5、介绍京剧四大行当及京剧表演的基本手段(课件出示图片) 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表演手段:唱念做打 三、拓展延伸 1、欣赏《都有一颗洪亮的心》 师:A、《穷人的孩子早当》是谁在唱给谁听 B、在京剧中李玉和的行当是 C、那女儿的行当是 D、接下去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女儿在剧中的演唱《都有一颗洪亮的心》 四、总结评价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艺术魅力是无穷的,连很多外国人都争相模仿。因为京剧发展的历史悠长,在课后我们可以去询问下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他们了解的京剧又是怎样的,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 任务四:聆听管弦乐《木偶的步态舞》 一、激趣导入 通过动作猜谜游戏,引出木偶主题,并用柯达伊手势模仿木偶的滑稽姿态,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新课教学 聆听A段主题,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速度,想象木偶的步态,并尝试为这部分音乐取名。 揭示曲名,介绍作品背景。 完整聆听全曲,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木偶的步态和情绪。 分段聆听并表现A段和B段音乐,引导学生用动作和旋律线感受音乐的变化。 完整表现全曲,让学生完整连贯地表现木偶郊游的生动景象。 任务五:聆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新课教学 初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唱段,感受京剧生行唱腔,并设问引导学生辨别戏曲种类。 观看视频,整体感知京剧生行的表演。 学唱京剧片段,包括朗读歌词、感知京剧板式、学唱京剧旋律。 介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及京剧《红灯记》,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和京剧艺术特色。 介绍京剧四大行当及京剧表演的基本手段,加深学生对京剧的了解。 四、拓展延伸 欣赏《都有一颗洪亮的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行当的唱腔特点,并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 五、总结评价 强调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欣赏《木偶的步态舞》,并尝试用家庭物品模仿出音乐中的节奏和声音。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关于京剧的资料,了解更多的京剧剧目和名角,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动作猜谜、音乐聆听、分段表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了《木偶的步态舞》的音乐形象和情绪变化。同时,通过欣赏和学唱京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京剧的艺术魅力和基本表演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然而,在时间安排上还需更加紧凑合理,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此外,对于京剧部分的介绍和学唱,由于时间限制,可能还不够深入和细致,今后可以考虑专门安排一节课来深入探讨京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