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 《我们的朋友》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时+二次备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 《我们的朋友》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时+二次备课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2-22 10: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三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我们的朋友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我们的朋友”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生灵,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曲目以鸟鸣和动物为元素,如《空山鸟语》、《荫中鸟》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其宁静与生机。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和乐曲,学生可以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感受与欣赏: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界中的音乐元素,欣赏以动物和自然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表现:通过学习演唱歌曲和模仿动物声音,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表现音乐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和动物形象。 创造: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歌曲和乐曲,创作与自然和动物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节奏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与相关文化: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歌曲和乐曲,学生能够了解音乐与自然文化的联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单元大概念 通过音乐,与自然和动物建立更深的联系,体验自然的和谐之美。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和向往,他们喜欢观察动物和植物,探索自然的奥秘。本单元以动物和自然为主题,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通过歌曲和乐曲的欣赏和演唱,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会用音乐来表现自然的美妙和和谐。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界中的音乐元素,体会动物和自然主题音乐作品的和谐与美妙。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模仿动物声音,用歌声和动作表现音乐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和动物形象。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歌曲,创作与自然和动物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节奏练习。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音乐与自然文化的联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单元学习重难点 单元学习重点: 感受动物和自然主题音乐作品的和谐与美妙。 学习模仿动物声音,用歌声和动作表现音乐作品中的自然元素。 单元学习难点: 如何将动物的声音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准确表现音乐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结构梳理 (空 集体备课完成)
课题: 《顽皮的杜鹃》《空山鸟语》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顽皮的杜鹃》与《空山鸟语》两首音乐作品的旋律美,体会杜鹃鸟的叫声与乐曲的巧妙结合,以及《空山鸟语》中模仿鸟鸣的演奏技巧。 引导学生感受两首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体会音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尝试模仿杜鹃鸟的叫声,并结合《顽皮的杜鹃》的旋律进行演唱。 学生能够感受《空山鸟语》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尝试通过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表现音乐中的节奏和力度变化。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两首作品的音乐元素,创作与鸟鸣相关的音乐作品或声音艺术,如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模仿鸟鸣声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与两首作品主题相关的表演节目,展现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两首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中西方音乐在描绘自然景象时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感受并表现两首音乐作品的旋律美,体会音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模仿杜鹃鸟的叫声,并结合《顽皮的杜鹃》的旋律进行演唱;同时感受《空山鸟语》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 歌曲演唱《顽皮的杜鹃》 一、情境导入 听《杜鹃圆舞曲》,律动表演。 师:愉快的音乐课就要开始了,让我们先来听段音乐,学生可以跟随音乐自由的律动。一起跳个舞 师:在刚才的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段乐曲在二年级的时候曾经介绍过给同学们,它的名字叫《杜鹃圆舞曲》,今天,这只可爱的小杜鹃又飞到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还给我们带来动听的歌曲呢!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并且学生从音乐中感受杜鹃叫声。) 二、寓教于乐 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十页,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认识这只小杜鹃。这次他是从那个国家飞来的!奥地利飞来的:板书:顽皮的杜鹃。(设计意图:学生了解音乐的特点。) 为什么说他顽皮呢 学生听音乐仔细感受,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播放视频)(她先不理我,后来又主动的接近我) (设计意图:学生仔细关注歌词。为后面的演唱打好基础。) 2、师:除了这些,我们还了解到杜鹃喜欢栖居在开阔的林地,特别是近水的地方,它的叫声是,(咕咕)常在清晨不停地鸣叫,鸣声好似“咕咕-咕咕”,“古咕咕”,所以也叫做布谷鸟,声音响亮,可传到数里之外。特别的动听。 3、师:听一听,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动你的身体,听到杜鹃鸟的歌唱声就来拍手伴奏,好不好 (师范唱) 学生听到杜鹃鸟叫的歌唱声处拍手。 4、师:现在让我们也变成一只只可爱的杜鹃鸟,飞到美丽的大森林,躲在树丛的后面,听到歌唱声,就把我们的小脑袋探出来演唱,好吗 我们可以把双手当作树丛。(师范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顽皮的感觉做出来,并且创设快乐的氛围。) 师:杜鹃鸟在每个乐句的最后叫了几声 两声。它的歌唱声有高低变化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音的高低。) 你能用动作表示这种高低变化吗 (学生边唱边表现)(播放范唱) 7、师:小杜鹃的叫声是由哪两个高低不同的音组成的呢 小杜鹃给我们刁来了,(课件)老师出示手号,sol、mi。来,跟着老师来唱一遍。(弹琴)一组一遍。可变化,solmi,,,misol.这两个音符存到你的小音库里了吗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新音符,小组进行演唱,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8、小杜鹃的歌唱声加了什么符号 黑三角。老师的小音库里已经存符号,这个符号就叫跳音记号!你猜想,应该怎么表现他呢 谁来试试。那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做到轻巧,跳跃的。就象一个轻巧小乒乓球,落到地上很快弹跳起来。在唱跳音的时候咱们腰部要需要弹跳,有点力量,大家一起试一试。(跟琴)提示学生声音轻巧,短促。一组一遍。 9、师:现在就让我们走在草地上,去寻找这只可爱的杜鹃鸟吧,一起把歌曲试着来唱一唱。 学生齐唱,男女生唱。 10、师:这只调皮的们干什么 他在用歌唱声和我们捉迷藏呢!所以我们来想想看,他的歌唱声会有什么变化吗 老师这有3种力度记号。pmff根据各区的意境,给小杜鹃的歌声交上不小杜鹃一会在树丛,一会飞到小河边,他在和我同的力度记号!怎么样 小组讨论一下 11、根据力度变化来演唱。 (学生跟着伴奏音乐演唱) 三、创造表现 1、师:听了你们动听的歌声,老师又一个很好的创意。我们能不能把杜鹃的叫声变得更丰富一些呢 2、我来确定一个节奏型,(xxxxx)你们就把小音库的两个音拿出来添进去,组成新的杜鹃鸟叫声,怎么样 开始创作吧! 学习任务二: 乐曲聆听 二胡独奏《空山鸟语》 (一)聆听“空山”音乐主题 1.教师: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注意这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学生:这段音乐是由二胡演奏的,速度比较慢。 (初听音乐,学生聆听乐曲中表现“空山”的乐段,感受速度及情绪,并展开想象。) 2.教师:同学们的耳朵真灵敏,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段音乐使你想到什么? (再次聆听“空山”音乐主题) 学生1:我仿佛来到一条幽静的小路。 学生2:使我想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条小船在小河里荡漾。 学生3:音乐使我仿佛置身于夜深人静的夜晚。 3.教师:同学们真会听音乐,同样的音乐会让每个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与联想,这里有四幅图片,如果请你为刚才这段音乐配上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一幅?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飞流真下的瀑布”、“万马奔腾的草原”还是“寂静茂密的树林”?先别急,再来听一扣,请你从音乐中找到最适合的图片。(课件出示四幅图片) 学生1:我认为是“寂静茂密的树林”,因为音乐很静,像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树林里。 学生2:我认为是表现“飞流真下的瀑布”。 学生3:我反对,因为“飞流真下的瀑布”很壮观,但是这段音乐中没有这样的气势。 学生4:我也认为是“寂静茂密的树林”,这幅图很符合音乐的情绪。 4.老师:同学们的感受与作曲家不谋而合,这段音乐的确在表现寂静的树林,在这样空旷的树林里,轻轻地喊一声,都会听到回声呢!其实,作曲家已经用不同的高低、强弱地声音在表现“回声”了。让我们再听一听,当你听到回声的时候,请用动作表示。 (再次聆听“空山”主题,请学生感受音乐中对“山谷回声”的表现手法并用动作表示。) (二)聆听“鸟语”音乐主题 1.教师:同学们,二胡可是一件很神奇的乐器,它不仅可以表现“寂静的山林”,还可以模仿许多有趣的声音。今天,老师用二胡给大家演奏一段,你们听,这段音乐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范奏“鸟语”主题,学生发挥想象,谈谈对这一音乐片段的初步感受。) 学生1:我听出了有二只小鸟在叫。 学生2:我听出了有很多小鸟在欢快嬉戏、玩耍。 2.教师:同学们都感受到音乐在表现“小鸟”,鸟儿们到底在干什么呢? (老师再次范奏,请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学生1:音乐有高有低,我感到音乐中有两只小鸟在对话。 学生2:我猜是两只鸟在相亲……(学生哄堂大笑) 活宝 3:我觉得是两只鸟在比美,它们都认为自己最美,结果就吵想来了。 3.教师:你们能用动作跟着音乐表演吗? (学生随着音乐即兴创编到任,分组展示表演,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演奏二胡为学生表演配乐。) (三)、演一演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都来自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是我国民歌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先生创作的。下面,老师邀请大粗一起演奏这首美妙的乐曲。 (教师范奏全曲,学生徒手模仿演奏。) (四)、 辨一辨 教师:在我们的民族乐器中,除了二胡,还有很多乐器可以模仿小鸟的歌声。请你们听听,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他分别播放由唢呐演奏的《百鸟胡凤》、笛子演奏的《荫中鸟》,让学生进行对比感受。) 学生:我觉得应该是唢呐演奏的(教师出示唢呐演奏图片) 教师:那让我们再来听听这段音乐又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如果你听出来了,可以用动作表示。 学生:是由笛子演奏的。(教师出示笛子演奏的图片。) 四、 课堂小结 教师:在今天的音乐课中,我们认识并了解了二胡,知道二胡是一件了不起的民族乐器,同学们可以利用电视、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二胡和其他民族乐器的相关知识,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会爱上璀璨的民族音乐的! 学习任务一:歌曲演唱《顽皮的杜鹃》 一、情境再设 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熟悉《杜鹃圆舞曲》,今天将深入体验由奥地利飞来的《顽皮的杜鹃》。教师将用更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想象一下,在春天的奥地利森林中,一只小杜鹃正与我们捉迷藏,它的歌声时而近,时而远,真是顽皮极了!” 二、教学重难点 强调杜鹃的“顽皮”特点,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来感受其顽皮性格。 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并表现跳音记号,确保声音轻巧、短促。 学习任务二:乐曲聆听 二胡独奏《空山鸟语》 一、深入聆听 在初次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中的“空山”与“鸟语”。例如:“当你闭上眼睛,这首乐曲带你走进了怎样的一个世界?是寂静的山谷,还是热闹的市集?” 二、对比体验 在聆听不同乐器模仿的鸟鸣声后,让学生进行对比,感受各种乐器音色的特点和差异。
作业设计
对于《顽皮的杜鹃》: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歌曲,并尝试用家中的物品(如杯子、碗筷等)模仿杜鹃的叫声,创作属于自己的杜鹃音乐。 对于《空山鸟语》:鼓励学生回家后再次聆听乐曲,尝试用画笔描绘出音乐带给他们的画面。
教学反思
学生们对《顽皮的杜鹃》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模仿杜鹃叫声和表现其顽皮性格时,大家都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教授跳音记号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在聆听《空山鸟语》时,学生们对二胡的音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对于音乐中的深层意境和情感表达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通过对比不同乐器的鸟鸣声,学生们对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课题: 《柳树姑娘》《荫中鸟》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柳树姑娘》与《荫中鸟》两首音乐作品的旋律美,体会其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音乐情感。 引导学生分辨两首作品在风格上的异同,感受不同地域和文化的音乐特色。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柳树姑娘》的旋律,注意音准、节奏和声音的柔和度,表现出柳树姑娘的柔美形象。 学生能够感受《荫中鸟》中乐器的音色特点,尝试通过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表现音乐中的节奏和力度变化,模仿鸟儿的飞翔和鸣叫。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两首作品的音乐元素,创作与柳树、鸟儿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表演节目,如舞蹈、朗诵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与两首作品主题相关的串烧表演或音乐小品,展现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两首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及其表现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音乐艺术多元性的理解与尊重。
教学重点 感受并表现两首音乐作品的旋律美,体会其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音乐情感。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演唱《柳树姑娘》的旋律并表现出柳树姑娘的柔美形象;同时感受《荫中鸟》中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任务一:演唱歌曲《柳树姑娘》 一.导入 1、节奏练习(通过火车行驶的声音来引入对渐强减弱记号的认识:〈渐强记号:火车由远及近,>减弱记号(头车逐渐开远) a.在黑板上画棵只有枝干没有叶子的的柳树 同学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小树就会长出叶子,一起来场帮忙之旅。 b.教师出示本课的主人公柳树小姑娘本事大,江南塞北都安家 湖水替他照镜子,春风帮他梳头发。(柳树) 2、感受歌曲,聆听歌曲:柳树的枝条像什么 完整地聆听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学生自由回答(加叶子)柳树姑娘静静的坐在河边,她那长长的辫子随风飘动,一阵微风吹过,他的头发就被甩进池塘里,不停的摇摆着,好像是将要自已的秀发清洗下干的似的。 3、再次聆听感受歌曲的拍子情绪和速度(三拍子,情绪优美、抒情) 二.学唱歌曲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2.学生跟唱曲谱。 3.学生学习附点四分音符。 柳树姑娘的美引来了“知了”,它飞到树上唱起了歌。它是怎样叫的 这种叫声用“哒”出来试试? 学生用笔找出曲谱中出现的附点四分音符。 4.完整的演唱歌曲,把歌词代进去。 5.聆听乐曲,辨别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合唱:很多人演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的一种演唱形式。 两声部的演唱,老师辅助低声部唱。 学生演唱啦啦啦,衬词表现的活泼有弹性。 三.歌曲处理及表现 这首歌曲表现了柳树姑娘的柔美,我们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跟伴奏,低声部应有弹跳性. 四.课堂小结 课后请同学们找找,除了歌声古诗词还有哪些表现方式可以表现也有柳树姑娘的美。当然,还要好好爱护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保护我们的花草树木。 任务二:聆听笛子独奏《荫中鸟》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笛子 会吹笛子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各种笛子,并让学生触摸试吹。 2、教师出示各种鸟的图片 教师依次出示翠鸟、鹧鸪、麻雀、画眉、知了、琢木鸟、鹦鹉、布谷鸟、杜鹃、极乐鸟。 指名说一说:你认识这只鸟吗 你能模仿它的鸣叫声吗 3、那么你们听过由我们中国的笛子演奏模拟的各种鸟叫声吗 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欣赏一首笛子名曲一《荫中鸟》 二、展开教学 1、认识中国竹笛 刚才我们看了许多笛子,下面老师将向大家详细介召我们中国的竹笛。 竹笛:古时候称作横吹,它是由竹制的吹管乐器,笛上开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 竹笛又分为梆笛、曲笛两种。那么这两种笛子的区别在哪儿呢 a.首先它们在外形上是梆笛略短。曲笛稍长。 b.其次它们流行的区域不同。梆笛流行于北方,常作为梆子戏的伴奏而得名。曲笛流行于南方,因常作为昆曲的伴奏而得名。 c.再有它们的音色也有所不同。梆笛音色高亢明亮。 2.介绍笛子的演奏技巧:教师边介绍边播放常见技巧如:花舌音、滑音和颤音,以激发兴趣。 3、师:说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现在我们就开始欣赏这首动听的乐曲吧。 a.初听乐曲一遍 学生讨论:全曲总体印象欢快、活泼、高兴地、形象地、有变化地、热烈地……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b.下面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并请在你认为能分段的地方举手示意。提示介绍引子:单独欣赏引子部分,学生试着听辩引子运用了笛子怎样的演奏技巧 肯定同学们的分段。 4、分段欣赏 a.听赏第一段 师提出要求:第一段主要表现了什么 节奏如何 使你联想到什么 b.听赏第二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从这段音乐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鸟叫 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了什么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逼真的鸟鸣都得益于什么? 生:因为笛子的丰富演奏技巧,所以把鸟鸣声表现的惟妙惟肖 c.听赏第三段 师:你听出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吗?还记得我们把这种乐段通常叫做什么吗? 这一段又有什么寓意呢? 5、完整再听赏全曲一遍 同学们可以随音乐自由地表现鸟飞、鸟叫。进一步感受乐曲带给你的美。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音乐课,同学们又有哪些收获?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的不错,老师希望同学们能通 过更多的途径接触我们民族的音乐,学习演奏我们民族的乐器,繁荣我们民族的文化。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的朋友鸟。让我们在这动听的笛束这节课吧! 任务一:演唱歌曲《柳树姑娘》 一、情境导入优化 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部分可以加入一个简短的互动环节,如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柳树姑娘形象,再引出歌曲。 二、学唱歌曲重点 在学唱过程中,特别强调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准确性,可以通过拍手或打击乐器辅助练习。 三、合唱部分处理 合唱部分是歌曲的难点,需要分声部进行练习,确保每个声部都能清晰准确地演唱,再进行合练。 任务二:聆听笛子独奏《荫中鸟》 一、导入部分调整 可以先播放一段鸟鸣声,让学生猜测是哪种鸟的叫声,再引出用笛子模拟鸟鸣的主题。 二、分段欣赏深化 在每一段的欣赏后,加入更具体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音乐。 三、总结部分拓展 在总结时,可以加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
作业设计
对于《柳树姑娘》: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歌曲,并尝试用家中的物品(如杯子、碗筷等)为歌曲伴奏,感受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特点。 对于《荫中鸟》:鼓励学生回家后再次聆听乐曲,尝试用画笔描绘出音乐带给他们的画面,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
学生们对《柳树姑娘》和《荫中鸟》两首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学唱《柳树姑娘》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合唱部分的演唱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在聆听《荫中鸟》时,学生们对笛子的演奏技巧和模拟鸟鸣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和赞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还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同时加强对学生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