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三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牧童之歌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牧童之歌”为主题,通过描绘牧童生活和放牧场景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曲目中既有描绘小放牛场景的《小放牛》,也有表现孤独牧羊人心情的《孤独的牧羊人》,还有描绘剪羊毛劳动的《剪羊毛》。这些作品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富有画面感和情感表现力,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和牧童生活的情趣。通过学习这些曲目,学生可以培养对田园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感受与欣赏:学生能够感受田园风光和牧童生活的音乐描绘,欣赏相关音乐作品。 表现:通过学习演唱歌曲和表演乐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表现田园生活和牧童形象。 创造: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歌曲和乐曲,创作与田园生活和牧童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舞蹈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音乐与相关文化: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歌曲和乐曲,学生能够了解田园文化和牧童生活在音乐中的表现,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单元大概念 通过音乐,感受田园的宁静与牧童的勤劳善良。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田园生活和牧童形象充满好奇和向往,他们喜欢听关于田园的故事和歌曲。本单元以牧童为主题,介绍了描绘田园风光和牧童生活的音乐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田园的宁静和美好以及牧童的勤劳和善良品质。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来表现田园生活和牧童形象的美好品质。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田园风光和牧童生活音乐作品的旋律美和意境美,体会音乐中的宁静与和谐。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歌声和动作准确表现田园生活和牧童形象,展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歌曲,创作与田园生活和牧童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舞蹈表演。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田园文化和牧童生活在音乐中的表现,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单元学习重难点 单元学习重点: 感受田园风光和牧童生活音乐作品的旋律美和意境美。 准确演唱描绘田园生活和牧童形象的歌曲。 单元学习难点: 如何通过歌声和动作准确表现田园生活和牧童形象的特点和情感。
单元课时安排 2
单元结构梳理 (空 集体备课完成)
课题: 《孤独的牧羊人》《剪羊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聆听《孤独的牧羊人》与《剪羊毛》两首歌曲,感受其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孤独的牧羊人》中的孤独、悠远情感与《剪羊毛》中的活泼、欢快氛围。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两首歌曲的旋律,掌握其节奏特点和音准。 通过模仿和学习,学生能够表现出两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风格,如《孤独的牧羊人》中的抒情演唱与《剪羊毛》中的轻快跳跃感。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孤独的牧羊人》与《剪羊毛》的音乐元素,尝试创作与牧羊或羊毛相关的绘画作品、舞蹈或小型音乐剧。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与两首歌曲主题相关的表演节目。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孤独的牧羊人》与《剪羊毛》,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牧羊生活的描绘与表达。 引导学生探究两首歌曲中所蕴含的对自然与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孤独的牧羊人》与《剪羊毛》的旋律,掌握其节奏特点和音准,并表现出两首歌曲不同的情感与风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表现出《孤独的牧羊人》中的抒情演唱风格与《剪羊毛》中的轻快跳跃感,以及在创意实践中如何有效融合所学知识与技能。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2、谈话导入:(PPT课件图片:火车)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并简单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在开车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师介绍) 3、欣赏《DO RE MI》。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你能模仿其中的一两句吗? 生:略。 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好。这首歌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节奏怎样? 生:活泼、欢快。 4、欣赏《雪绒花》。 师:下面这首歌曲是军官爸爸带来的,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它的节奏怎样?(播放PPT课件) 生:安静、抒情。节奏缓慢。 师:那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雪绒花》。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两首歌曲一快一慢,但是都体现出了乡村音乐的典型特点,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从视频中截取的图片,我们来找找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手上都有一把吉他。 不同的地方有:(1)唱歌的人性别不同;(2)唱歌的场地不同。 师: 总结乡村音乐的特点有:(1)唱歌时只需要一把吉他或者口琴;(2)唱歌时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3)唱歌时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 5、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播放PPT课件) 师:他们表演的好看吗?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同学们还想看一次吗?我把录下来了,不过你们要带着问题去听,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吗? 生: “唻伊噢嘟……”。 师:这是假声和真声的交替,使歌曲诙谐幽默,这也是乡村音乐的特点。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乡村音乐的四个特点,请同学们把它们描述出来。(PPT课件) 生:略。 分句学习,注意唱假声时,声音不要太紧,放松。 6、欣赏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 师: 它的作者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PPT课件,介绍作者) 师:我们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剧片段,同学们在观看时请动动小脑筋,在片段中你能找出都有哪些内容吗(比如音乐、歌曲……)?(播放PPT) 生:这段音乐剧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音乐。 师总结回答的很对。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学习任务二:学唱《剪羊毛》 一、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花开的声音吗?花开的声音特别美妙,你们听(播放课件) 师:原来是迎春花开了×,瞧,梨花也露出了笑脸××,让我们听一听桃花盛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这么悦耳,你们想感受一下吗?(想) 师:迎春花开的声音是x,梨花是xx,桃花是x.x,同学们读的不错,现在老师把这些百花放在一起,会形成什么样花的世界呢 我在排列的时候,你们可以读一读(生读)谁来试一试?看来同学们对这个花的世界有点陌生,不要紧,我们一起试一试(师生一起读) 师:看到这么多的花儿争先开放,听到如此美妙的花开声,老师的心情特别高兴,想要把一首好听的歌曲送给同学们,你们想听吗? 三、新课学习: 初次聆听,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这首歌,一会告诉老师它带给你怎样的心情?(高兴快乐的) 师:这首歌曲是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那有幅员辽阔的草原,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春夏交际之时的“剪羊毛大赛”。看,这是选手正在参加比赛,这是最后完成的作品。比赛的场面是怎样的? 师: 人们为了表达这种幸福和快乐,唱出了这首《剪羊毛》,下面我们就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再来聆听一遍歌曲。 2、再次聆听 (播放《剪羊毛》) 3、出示歌谱找规律,学动作 师:刚才大家感受的很认真,那这首歌一共有几个乐句?(8)哪几个乐句是重复的 (生)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谁还想补充? 师:为了更好地感受乐句的重复与变化,我们可以加些动作,比如:第一、第三、第七乐句在第一拍时拍手,第二拍拍腿,后面几小节动作重复就可以,来我们试一试:(师生齐做) 师:同学们做的不错,第二乐句我们可以用跺脚,仔细看( 师范),来一起做: 师:同学们看,第四和第八乐句,(师唱并做下行)为什么我的手势要从高到低?(生) 师:对,旋律下行了,1.7 1可以用上前面的跺脚动作,我们把这一乐句完整试一次。 师:很好,那第5、第6乐句应该怎样表现?想一想(晃身体)我们站起来试一试 4、跟伴奏做动作感受歌曲 师:那我们跟着音乐完整地感受一遍 5、休止符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很好,你们发现歌谱中每一句的句尾都有什么共同点?(生0) 师:对,休止符,那我们怎样更好地表现它们?(生) 6、la音模唱第一段 师:我们用la音模唱歌曲的旋律,休止符的地方用上握拳动作;好,注意坐姿、表情,仔细听前奏(师弹生模唱) 7、填词演唱第一段 师:唱的还可以,那我们试着填上歌词演唱一遍 8、学唱第一部分 师:好,不错,同学们看第一部分出现了很多附点八分音符,歌曲变的怎样?(生)附点八分音符应该怎样演唱?还记得我们的花开声吗?桃花盛开的声音是?第一个音符时值长,第二个音符时值短一些,来试一试。 师:那我们把活泼、跳跃的感觉演唱出来 9、学唱第二部分 师:唱的很好,同学们通过之前的聆听和演唱,你发现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在节奏和音高上有什么不同?(生) 师:对,节奏拉宽,旋律变的更加舒展,我们演唱时要注意区分。那音高呢?第一部分旋律大多在中音区,第二部分在高音区多一些。一到高音区,我们的情绪和声音会变的怎样?(生) 师:我们演唱高音的时候嘴巴稍微张大一些,让口腔打开,咬字要注意圆润,试一试。(生唱) 师:声音变的很优美了,同学们剪羊毛是很费体力的,但人们感觉到累了吗?(生)为什么?(生) 师:因为劳动是快乐的,他们享受这份工作,那我们就带着这种高兴、快乐的情绪把第二部分演唱一遍 10、完整演唱第一段 师:同学们的歌声越来越好听了,那我们完整演唱第一段好不好?(生) 11、再次聆听歌曲 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把快乐延续下去,再来聆听一遍歌曲。 12、生自学第二段 师:刚才第一段演唱的很好了,那直接演唱第二段,有信心吗? 13、师生接龙唱全曲 师:听到如此美妙的歌声,我忍不住也想加入,你们欢迎吗?那我们一起接龙演唱 四、拓展升华: 师:除了这首歌可以表达劳动人民的快乐之外,我们以前还学过很多,你还记得吗?(生)相信这首歌曲你们也不陌生,那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吧! 师: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像歌曲唱的一样: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来劳动,幸福的生活一定来到。好,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到此结束,下课! 学习任务一: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导入部分增加互动,让学生分享对乡村音乐的了解,为进入《孤独的牧羊人》做好铺垫。 在欣赏《DO RE MI》和《雪绒花》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对比乡村音乐的特点,如乐器的使用、歌曲的情感表达等。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可让学生尝试模仿歌曲中的独特唱腔和节奏,更深入地感受乡村音乐的魅力。 学习任务二:学唱《剪羊毛》 在情景导入部分,增加对澳大利亚文化的介绍,如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由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在学唱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声方法和歌曲的情感表达,可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 在拓展升华部分,除了回顾以前学过的劳动歌曲,还可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劳动的不同表达方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作业设计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习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和《剪羊毛》,并尝试与家人一起演唱。 请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乡村音乐和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歌曲的资料,下次音乐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和学唱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感受了乡村音乐和劳动歌曲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设计了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学唱《剪羊毛》时还存在节奏和音准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同时,在介绍音乐作品时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音乐教育。此外,我还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表达,鼓励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共鸣,让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课题: 《小放牛》《小小羊儿要回家》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聆听《小放牛》与《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感受其朴实、自然的音乐美。 引导学生体会两首歌曲中对放牧生活与归家情感的描绘。 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两首歌曲的旋律,掌握其节奏特点和音准。 通过模仿和学习,学生能够表现出两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如《小放牛》中的轻快活泼与《小小羊儿要回家》中的温馨柔情。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小放牛》与《小小羊儿要回家》的音乐元素,尝试创作与放牧生活或归家情感相关的绘画作品、舞蹈或诗歌。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与两首歌曲主题相关的表演节目。 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小放牛》与《小小羊儿要回家》,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对放牧生活的描绘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引导学生探究两首歌曲中所蕴含的对劳动与家庭的赞美,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理解。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小放牛》与《小小羊儿要回家》的旋律,掌握其节奏特点和音准,并表现出两首歌曲的情感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表现出《小放牛》中的轻快活泼风格与《小小羊儿要回家》中的温馨柔情氛围,以及在创意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作与表达。
教学准备 钢琴、PPT、多媒体、板书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三:聆听乐曲《小放牛》 一:导入小放牛故事 1、播放音乐:师:这首歌曲的演唱方式是什么? 2、故事讲解: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刚才我们听到的《小放牛》这首歌曲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 新课教学 1)、聆听乐曲第一段。 1、认识乐器:唢呐(出示图片)以及演奏方法。 2、你觉得这种乐器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你听到音乐里面有重复的地方吗?那重复了几次?我们再来听一听。 音色有变化吗?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唢呐表现的不同音色。(时而高亢明亮,时而低沉沙哑)你觉得这样变化的音乐表现了谁呀?(牧童和村姑)你觉得高亢明亮的声音代表了谁?低沉沙哑的声音又代表了谁? 2)、聆听乐曲第二段,感受一问一答的情景。1、播放音乐,教师画出图形谱。 2、说说,你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表现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一问一答的情景。 3、你觉得和我们刚才听到的那段音乐有没有关系? 4、第二次聆听第二段。师:我们来现场模仿一下村姑和牧童。当听到明亮的声音是村姑,请女同学做吹唢呐的演奏姿势。当听到沙哑低沉的声音是牧童,请男生做演奏姿势。 3)、聆听第三段 1、播放音乐:师:请大家注意聆听这段音乐和刚才听到的前两段音乐是否相同?你听到了几种音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教师画出第三段的图形谱。 2、通过图形谱,让学生清楚地认识音色的变化。 3、随音乐,教师引导学生画一画图形谱。 四、全曲完整聆听: 师:整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幽默、风趣),你听出乐曲中出现的主旋律吗?当你听到主旋律出现时请举手表示。 请你哼哼主题旋律。 1、 教师引导学生随琴一起唱用“啦”进行模唱。 2、 唱一唱曲谱。 学习任务四: 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 一、情景导入 1复习《剪羊毛》引导孩子说出歌曲的情绪 师:孩子们,老师从你们精彩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澳大利亚的《剪羊毛》,这首歌的情绪怎么样? 生: 欢快 活泼 2 听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对两首歌的情绪速度作对比。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聆听吧!听完后告诉老师这首歌曲和《剪羊毛》比较,它的速度,情绪怎么样? 生:稍慢 抒情 师:同学们听的可真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小小羊儿要回家》。 板书《小小羊儿要回家》 二 新授 (一) 认识全音符 、休止符。 师:在学习歌曲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音乐知识。 1、×--- 全 音 符,唱 四 拍 2 四分休止符 “ 0 ” 休止一拍 (二)复听歌曲谈感受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划着拍子再次来聆听,听完后告诉老师歌里都唱了些什么? 生:黄昏牧童赶羊群回家。 (三)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全音符。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拍手听,一边听一边找出歌里面的全音符。 (四)学生齐读歌词 师:同学们!请齐读歌词! 师范唱歌曲 师:同学们!这么好听的歌曲,老师情不自禁的也想表演了,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生跟老师用La哼唱 师:让我们赶快学会歌曲送小羊回家吧!请跟老师用La哼唱歌曲的旋律。 (七)生跟琴轻唱歌曲 师:让我们跟着琴声轻唱歌曲。 (八)生跟琴有感情的唱歌曲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情完整的唱完歌曲! (九)认识“延长记号”,延长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 :表示适当延长。在这里表现“羊儿”已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了,夜已深了,四周静下来了。 (十)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师:同学们,小羊在我们的帮助下,已经找到了家,让我们拿起手中的乐器一边唱一边为歌曲伴奏。 四 小结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小羊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回到自己温馨家了,草原也恢复了平静。下课! 学习任务三:聆听乐曲《小放牛》 一、导入 简短介绍《小放牛》背景,播放乐曲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乐曲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关注演奏方式。 二、新课教学 聆听乐曲第一段,重点介绍唢呐及其演奏方法,让学生感受其音色特点。 通过图形谱和模仿演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重复和音色变化,感受牧童和村姑的角色表现。 聆听乐曲第二段,指导学生通过图形谱感受一问一答的情景,并进行角色扮演。 聆听乐曲第三段,引导学生关注与前两段的异同,通过图形谱认识音色的变化,并随音乐画图形谱。 三、全曲完整聆听 引导学生感受整首乐曲的幽默、风趣特点,并听出主旋律。 随琴模唱主旋律,加深印象。 学习任务四: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 一、情景导入 复习《剪羊毛》,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情绪。 对比聆听《小小羊儿要回家》,感受其抒情、稍慢的特点。 二、新授 介绍全音符和休止符,为学习歌曲做准备。 复听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 找出歌曲中的全音符,加深音乐知识印象。 齐读歌词,师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学唱兴趣。 用La哼唱歌曲旋律,轻唱歌曲,逐步掌握歌曲演唱。 介绍延长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丰富歌曲表现。
作业设计
请学生在家复习聆听《小放牛》,尝试模仿唢呐的演奏姿势和音色变化。 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并尝试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小放牛》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让学生感受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图形谱、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模仿唢呐演奏时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同时,在学唱歌曲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把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音乐教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