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0:49: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教学分析:
1.单元目标: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指向“新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第6条>
(2)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指向“新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第2、4条>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和叙述技巧,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指向“新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第4条>
2.学情分析:
(1)学生之前学习过《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对古体诗有一定了解。
(2)学生之前学习过杜甫《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等,对诗人的背景和风格有一定了解。
3.教学目标:
1. 提炼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特点,说明诗歌的内容。
<指向“单元目标”中第(1)条>
2. 辨析诗歌语言,归纳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指向“单元目标”中第(2)条>
3. 阐述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指向“单元目标”中第(3)条>
5.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诗中描写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诗句。
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6.问题链:
核心问题:
为什么诗人最后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位问题:
读诗歌,说说诗歌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
诗中详写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有什么作用?
面对房屋破败,诗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6.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作业:完成预习单上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中国悠久漫长的诗歌长河中,有一位诗人似乎总是紧锁着眉头,飘忽着请髯,微微向上的双眸,似乎在遥望着天下的离合悲欢。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见到了《望岳》中豪气干云的青年杜甫,《春望》中未来先衰的中年杜甫,《石壕吏》中忧国忧民的杜甫,从他的诗中看到了那段历史烟云,千年岁月悠悠而过,诗人杜甫为何能镌刻在时光的长河中,活在人们的心中,和无数人共情,让无数人敬仰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追溯时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一场秋风秋雨中,去寻找答案吧!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活动一:诵读,读出歌行体韵律和节奏
学诗,首先要“识体”。(屏显:一张图了解诗歌体裁分类)
今天我们学习的《茅屋》是歌行体。(屏显:歌行体的特点)
歌行体的字数、句数没有明确限制,篇幅可长可短。用韵自由灵活,可以换韵。对平仄、对偶也没有明确要求。语言自由,可俗可雅。有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常以“歌”命名。歌行体抒情更直观,更有表现力。
老师播放朗诵录音,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歌行体诗歌的特点。
屏显整首诗节奏划分,同学们自由朗读。
总结:歌行体是较为随意抒情的,对格律和平仄的要求没有绝句和律诗那么严格,抒情更加直接,更具表现力。杜甫弃最擅长的律诗不用,而改用歌行体,说明他有较深较强的情感需要表达。
(2)活动二:拍摄微视频,寻找最佳镜头
这首诗短小但充满故事性,如果要给这首诗拍个微视频,你会选择什么用的场景呢?(提示:把所有的修饰语去掉,只找客观描写的重点词语)
预设:
秋风:秋风卷屋茅,渡江寻不着
群童:群童抱茅去,倚仗自叹息
夜雨:屋漏逢夜雨,丧乱夜无眠
广厦:祈愿房万间,吾庐破也甘
分节品读,渐入诗境
(1)秋风卷屋茅,渡江寻不着
请找出文中详写“秋风”的字词。分析这些字词写出了秋风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预设:
“怒、号”“卷、飞”“高、下、挂、沉”等字眼,诗人运用了拟人散文修辞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秋风之大,之猛,之狂。在秋风的衬托下,诗人显得更加渺小。面对大自然的暴动,作者只好任其所为。诗人从秋风之声、秋风之威写出了秋风的无情和自己的无奈。
屏显补充材料一:
唐玄宗后期朝廷由奸臣李林甫把持,李林甫向玄宗建言:野无遗贤。
杜甫屡试不第,生活愈发清贫。先后在河南、西安担任一些守城门之类的小官。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760年,年近半百的杜甫多次易居迁徙之后,终于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来一座属于自己的草堂。饱经沧桑、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杜甫终于迎来了后半生中难得的宁静安定的生活。
但是761年秋天,一场秋风怒号而来……这一年,诗人49岁。
(2)群童抱茅去,倚仗自叹息
秋风破屋打破了诗人暂时安定的生活,让诗人再度陷入了窘迫的处境。然而正当诗人为飞走的茅草感到焦灼无奈时,洒落在地上的也因为一群孩童而无法拾回。寻找第二节中详写孩童们行为和诗人态度的字词。
预设:
群童:“欺”“对面”“盗贼”“抱”
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自叹息”
此时,穷困潦倒,因为茅草被抢而心急如焚的杜甫称这些孩子为“盗贼”。写出了诗人无可奈何又气恼的状态,其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很具有艺术感染力,跨越千年,仿佛今天诗人的这声叹息还在我们的耳边幽幽的回荡。
活动三:雨夜独白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和联想以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将诗人的无声叹息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屏显补充材料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从长安请假赴奉先县探望自己的亲友,路上曾作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一月,至家,小儿子已然饿死了。
公元757年,杜甫因官场失意被放还鄜(fū)州羌村探家时曾作“苦辞酒味薄,黍低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公园759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潼关,作“三吏三别”,都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预设:
安史之乱前后诗人和百姓流离失所生活何其凄惨,何其困苦,因此连些许茅草也成为群童抢夺的对象,所以诗人用“盗贼”称呼群童是率真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诗人在和自己生气,在痛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百姓生活疾苦,而自己于国于家无用。
(3)屋漏逢夜雨,丧乱夜无眠
读第三节,找出详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字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雨夜?诗人的心情又如何?
预设:
“云墨色”“向昏黑”“冷似铁”“无干处”“雨脚如麻”“长夜沾湿”
风定云起,天色昏暗,屋漏湿冷,秋雨绵密,彻夜难眠,洒泪沾巾
诗人心酸、凄苦、愧疚、期盼
(4)祈愿房万间,吾庐破也甘
在这个身处于漏雨茅屋的夜晚,经历坎坷、处境凄苦的杜甫发出了一声石破惊天的呐喊。他的呐喊什么?他对自己茅屋破败的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这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学生思考交流,分享感悟。
预设:
在这样一个充满愤怒与无奈、凄冷与哀伤的长夜,诗人却能超越自我,不被困难压垮,不沉浸于痛苦之中,而是从一般人对不幸的感受中超脱出来,推己及人,由个人思及社会,由自己的一屋之破念及天下寒士的苦难,并坚持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条件,为天下寒士换来“广厦千万间”的强烈愿望。这是何等博大的襟怀!杜甫这一晚的呐喊穿越千年,千古不散,震撼人心。
(5)主旨归纳
这首诗先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痛苦经历,后抒发感慨,既写了诗人的困境,也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诵读升华
屏显: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 别林斯基
七、作业
1.必做: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自己尚且生活在苦难中,却为天下苍生发出“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号,有人觉得这样的呐喊很无力,结合诗人的生活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2.选做:观看纪录片《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3.比较《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两首诗中诗人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情感的异同。
八、板书
秋风:秋风卷屋茅,渡江寻不着
群童:群童抱茅去,倚仗自叹息 推己及人
夜雨:屋漏逢夜雨,丧乱夜无眠 舍己为人
广厦:祈愿房万间,吾庐破也甘 悲天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