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2课时(读鲁迅,见学者风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2课时(读鲁迅,见学者风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2:0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感悟“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人物形象、选材布局、关键词句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的写人散文中选取一篇,分析人物形象,关注关键语句和选材布局中体现的人物精神。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名学生)
(1)人物形象:87%的学生能讲述人物事例及人物形象。
(2)关键词句:86%的学生所讲述的写人散文没有关注到对重点词语、语句的解读和品析。
(3)选材布局:89%的学生对所讲写人散文在选材、布局上的特点没有关注,缺少对文章组材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写人散文阅读积累,能够从所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但无法进行横向关联对比事件和纵向深入分析事件,剖析其选材布局和其中的关键语句。具体情况如下:8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7%)能够结合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但仅14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4%)能够从事件记叙中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句来解读人物精神,仅1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1%)关注和分析了对文章的组材特点。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数量的写人散文阅读积累,基本能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写人散文的阅读方法尤其是精读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学习。因此,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一组写人文章,人文主题是“群星闪耀”,可解读为对人物精神特质的理解和表现。单元学习要点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作者寄予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读文本,把握典型事件、典型细节中所表现的人物精神。
其中,《邓稼先》时代背景鲜明,议论抒情直接,选择事迹典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作角度清晰,用典型事件和重要细节呈现人物精神的不同侧面;
《回忆鲁迅先生》选材角度独特,细节真实生动,情感细腻感人;
《孙权劝学》则通过典型的语言和语气,展现了两个人物的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各有侧重地单篇推进,并将学生在单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相互迁移,也可将单元的几篇文章进行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在熟悉文本、分篇阅读的前提下,进行单元内的比较阅读。学会用文字表现人物的精气神,是贯穿本单元始终的学习情境。
“持续观察身边的一位普通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精气神,选择典型事件,借助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他的精气神,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是专题设计的核心任务。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均可以作为“写出人物精气神”的优秀范例,供学生学习。其中,《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对人物典型事迹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中对人物言行细节的描写,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典型言行细节描写来呈现人物内心世界,进而表现人物精神;同时,各篇目从不同角色、身份、角度表现人物精气神,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等,对于学生完成本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也有学习借鉴价值。
专题学习流程是:首先通读单元四篇课文,并按要求填写表格,梳理每篇文章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或片断。接下来进行文章的具体分析研读,根据学情、教情、校情的不同,这一环节推进的方案可以是在单元整体目标和设计的框架下,有步骤地单篇推进,也可以是四篇文章打通的比较研读,甚至可以是不同学习小组重点研读不同篇目,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读成果。分析研读之后,还应当安排知识方法归纳环节,由学生来完成知识方法的梳理总结。最后,进行学习成果的输出与评估。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特定情境下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特定场景中的反差、冲突,及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在限定字数内,概括课文所写人物的精气神。
2.能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多个典型事迹或场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写出一个熟悉人物的精气神,抒写出对人物的情感或评价,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人物在不同社会角色身份下表现出的精气神。
2.能在比较分析中,用规范的语句概括不同材料、不同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精气神的作用。
三、价值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优秀人物对己、对人、对事、对国的态度,发现身边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用文字表现人物的精气神。
2.在阅读、观察和写作中,学习人物优秀品质,在思想、言行上向所读、所写的优秀人物靠拢,获得精神成长。
【核心任务】
请持续观察身边的一位普通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精气神,选择典型事件,借助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他的精气神,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1 邓稼先(读邓稼先形象,探人物精神)(2课时)
【第二课段】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读闻一多,品风骨)(2课时)
【第三课段】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读鲁迅,见学者风范)(2课时)
【第四课段】4 孙权劝学(读典籍,赏品质)(2课时)
【单元梳理】
1. 通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人物精神,摘录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段,
课文题目 典型事件 人物精神 我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断 初读心得
邓稼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回忆鲁迅先生
孙权劝学
2. 小组内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相互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补充和修订。
3. 小组共同研讨、修改、整合成一张表格,作为组内共识。每位成员,可以保留与小组不同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表格中体现。
学习评价
1. 各小组在教室中张贴本组整体感知表格,学生浏览其他小组完成的表格,在自己的作业单上记录新的学习收获,并在使自己收获最大的两个小组的表格上画“√”。
2. 得到“√”最多的一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表格发在班级群中,供同学参考。(如时间允许,条件具备,也可以将本组学习收获录制成微课,分享在班级群中)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第2课时
——读鲁迅,见学者风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校对”“深恶痛绝”“不以为然”等常考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课文旁批中提出的问题。
3.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4.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萧红的脚步,捕捉到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初步把握了鲁迅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进一步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精讲】
赏析文章第1段。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开头直接描写,独具一格。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中多次写到鲁迅先生的笑,试着在文中再找出一处。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爽朗
读下面句子,分析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干练敏捷、干脆利落的行事风格。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许先生如此劝着。
语言描写:表现了许先生的热情。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神态描写:犹如一幅剪影,写出了鲁迅先生“沉思”时的安详之态,画面感强。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同意。“喜欢吃硬的东西”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性格的体现,这正反映了鲁迅先生坚毅、倔强、刚硬的“硬骨头”性格。(也可以有不同理解)
文章写许先生,写海婴,跟写鲁迅有什么关系
①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的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
表现了许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支持,侧面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忙碌。
②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许先生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工作的时间之长,工作之专注。
③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用许先生的话侧面表现鲁迅先生认真严谨的为人处事风格。
④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地坐下。
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顽皮可爱,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12段的内容。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率真可爱
描写鲁迅先生在饭桌上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他的率真、可爱。言辞间既有对妻子的尊重与爱意,也有对晚辈的体恤。
开玩笑时的鲁迅先生,是不是也挺有意思?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是挺有意思的。鲁迅先生开玩笑时故作认真,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人。
第22段中,“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鲁迅先生就问我:
“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双关
有所暗示。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天气放晴,另一方面暗指当时时局的明朗,隐含着作者对新生活的期待。
【小贴士】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其运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爱之深,责之切。这反映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要求很严格,对其成长很关心,表现了他对青年的宽容与关爱。
第31—34段写许先生的忙碌有什么作用?
写许先生的忙碌,既体现了许先生的贤内助形象,又从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忙碌。
第35段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还有很多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己的高贵品质。
【小贴士】
省略号的作用主要包括:
①表示引文中的省略部分;
②表示列举的省略;
③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④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⑤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
⑥表示欲言又止或沉默不语。
“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写出了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平静慈祥、外表朴实,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如果把这句删掉,效果有何不同?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表示具体的时间,强调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很长,既表现出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很长,既表现出鲁迅先生交友广泛、日常事务繁忙,又突出了鲁迅先生热情耐心、平易近人的性格,也体现了他的辛苦,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如果删掉,就少了这种效果。
第46—48段对鲁迅先生深夜工作的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先生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先生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鲁迅先生对海婴说鱼丸不新鲜一事的态度,反映了他的什么品质?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海婴说鱼丸不新鲜,别人“都不信”“都不注意”的态度和鲁迅先生的“拿来尝尝”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孩子、实事求是的品质。
第62段采用了何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动作描写
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包书的情形,表现了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应该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你认为作者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这样写很好。
(1)撷取人物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作者通过女性独特视角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这样写的好处
更真实
更直观
更真挚
更有趣味
更有表现力
更真实
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更直观
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更真挚。
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更有趣味。
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更有表现力。
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饮食起居、与家人相处、会见朋友、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景仰和怀念之情。
【写作特色】
1.笔法疏散,娓娓道来
整篇文章没有统一的线索,几件事情之间也没有彼此关联,好像是作者在对我们随意讲述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任意挥洒,不随意拔高,只是展现生活中真实的鲁迅,娓娓道来,文章读起来轻松自然,显示出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
2.语言质朴,形象鲜明
作者用女性特有的敏锐目光细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鲁迅,将崇敬和爱戴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在对琐事的叙述中,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和精神品质。如夜里看完电影,鲁迅先生让车给别人坐;深夜读青年的来信等,这些细节都在无言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克己待人的品质。
【板书设计】
【积累拓展】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业】
课后读唐弢的《琐忆》、林语堂《悼鲁迅》、郑振铎《永在的温情》、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以及周作人《关于鲁迅》,从这些书中去更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然后以《我所认识的鲁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