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1课时(读鲁迅,见学者风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1课时(读鲁迅,见学者风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2:08: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感悟“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人物形象、选材布局、关键词句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的写人散文中选取一篇,分析人物形象,关注关键语句和选材布局中体现的人物精神。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名学生)
(1)人物形象:87%的学生能讲述人物事例及人物形象。
(2)关键词句:86%的学生所讲述的写人散文没有关注到对重点词语、语句的解读和品析。
(3)选材布局:89%的学生对所讲写人散文在选材、布局上的特点没有关注,缺少对文章组材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写人散文阅读积累,能够从所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但无法进行横向关联对比事件和纵向深入分析事件,剖析其选材布局和其中的关键语句。具体情况如下:8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7%)能够结合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但仅14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4%)能够从事件记叙中的重点词语、关键词句来解读人物精神,仅1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1%)关注和分析了对文章的组材特点。
三、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数量的写人散文阅读积累,基本能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写人散文的阅读方法尤其是精读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学习。因此,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学习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一组写人文章,人文主题是“群星闪耀”,可解读为对人物精神特质的理解和表现。单元学习要点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作者寄予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读文本,把握典型事件、典型细节中所表现的人物精神。
其中,《邓稼先》时代背景鲜明,议论抒情直接,选择事迹典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作角度清晰,用典型事件和重要细节呈现人物精神的不同侧面;
《回忆鲁迅先生》选材角度独特,细节真实生动,情感细腻感人;
《孙权劝学》则通过典型的语言和语气,展现了两个人物的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各有侧重地单篇推进,并将学生在单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相互迁移,也可将单元的几篇文章进行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在熟悉文本、分篇阅读的前提下,进行单元内的比较阅读。学会用文字表现人物的精气神,是贯穿本单元始终的学习情境。
“持续观察身边的一位普通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精气神,选择典型事件,借助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他的精气神,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是专题设计的核心任务。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均可以作为“写出人物精气神”的优秀范例,供学生学习。其中,《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对人物典型事迹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中对人物言行细节的描写,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典型言行细节描写来呈现人物内心世界,进而表现人物精神;同时,各篇目从不同角色、身份、角度表现人物精气神,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等,对于学生完成本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也有学习借鉴价值。
专题学习流程是:首先通读单元四篇课文,并按要求填写表格,梳理每篇文章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或片断。接下来进行文章的具体分析研读,根据学情、教情、校情的不同,这一环节推进的方案可以是在单元整体目标和设计的框架下,有步骤地单篇推进,也可以是四篇文章打通的比较研读,甚至可以是不同学习小组重点研读不同篇目,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读成果。分析研读之后,还应当安排知识方法归纳环节,由学生来完成知识方法的梳理总结。最后,进行学习成果的输出与评估。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特定情境下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特定场景中的反差、冲突,及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在限定字数内,概括课文所写人物的精气神。
2.能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多个典型事迹或场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写出一个熟悉人物的精气神,抒写出对人物的情感或评价,不少于6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处境,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人物在不同社会角色身份下表现出的精气神。
2.能在比较分析中,用规范的语句概括不同材料、不同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精气神的作用。
三、价值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优秀人物对己、对人、对事、对国的态度,发现身边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用文字表现人物的精气神。
2.在阅读、观察和写作中,学习人物优秀品质,在思想、言行上向所读、所写的优秀人物靠拢,获得精神成长。
【核心任务】
请持续观察身边的一位普通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精气神,选择典型事件,借助语言和行为表现出他的精气神,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1 邓稼先(读邓稼先形象,探人物精神)(2课时)
【第二课段】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读闻一多,品风骨)(2课时)
【第三课段】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读鲁迅,见学者风范)(2课时)
【第四课段】4 孙权劝学(读典籍,赏品质)(2课时)
【单元梳理】
1. 通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人物精神,摘录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段,
课文题目 典型事件 人物精神 我印象深刻的语句或片断 初读心得
邓稼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回忆鲁迅先生
孙权劝学
2. 小组内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相互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补充和修订。
3. 小组共同研讨、修改、整合成一张表格,作为组内共识。每位成员,可以保留与小组不同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表格中体现。
学习评价
1. 各小组在教室中张贴本组整体感知表格,学生浏览其他小组完成的表格,在自己的作业单上记录新的学习收获,并在使自己收获最大的两个小组的表格上画“√”。
2. 得到“√”最多的一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表格发在班级群中,供同学参考。(如时间允许,条件具备,也可以将本组学习收获录制成微课,分享在班级群中)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第1课时
——读鲁迅,见学者风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校对”“深恶痛绝”“不以为然”等常考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课文旁批中提出的问题。
3.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4.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觉醒年代》片段
浓黑的一字须,脸部瘦削,吸着烟斗、面目冷峻,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近距离地了解生活中更真实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洛神”。出生于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的一个地主家庭。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颇具特色。其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写作背景】
萧红与鲁迅
——良师益友
●1934年萧红与萧军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欣然接受
●随后鲁迅在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中出版了萧红的《生死场》并为之作序
●鲁迅去世时,萧红因为自己身体原因正在日本养病,因此萧红一直抱憾
●萧红在组诗《沙粒》和《拜墓》等作品中都抒发对鲁迅的哀思之情
●1939年,萧红写出了她最成功的纪念鲁迅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
“关于回忆鲁迅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
——萧红
【人物简介】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
【文体知识】
回忆录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读准字音】
【多音字】
【形近字】
【理解词语】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词语辨析】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14-34 )写与青年朋友交往与许先生的日常生活。
(14-23)写“我”对先生的两次访问。
(24-26)写对青年人的批评及他细致展读每位青年的来信。
(27-30)写校样纸用作它用,但先生却“不以为稀奇”
(31-34)写许先生的繁忙,支持鲁迅先生的工作。
第三部分( 35-66 )与家人相处的情景及他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35-54)写鲁迅先生一天中繁忙的工作。
(55-59)写鲁迅先生验证鱼丸是否新鲜,
(60-62)写先生认真包裹好每一本要寄出的书。
(63-66)写竭尽全力,辛勤工作,为人类留下更多财富。
【整体感知】
文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14个片段,这14个片段就像一张张照片,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先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试着梳理并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征。
学习任务单
鲁迅先生的形象
父亲:尊重儿子、信任儿子  丈夫:尊重妻子、依赖妻子
长者:体恤晚辈、关心晚辈 朋友:周到细致、风趣幽默
师者:严格要求、真心关爱 斗士:忘我工作、不眠不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