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1: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人孟棨《本事诗》中说,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杜甫不仅是时代生活的记录者,还以其一生旅行所著诗歌,成就了一幅堪称“苦旅”的文化地图。
盛唐时期,海晏河清,诗人也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受时代风气影响,唐玄宗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又开始了历时五年的齐赵之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其间,杜甫写的《望岳》一诗,既有力凸显了泰山的高峻,也寄寓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流落夔州期间,杜甫写的《瞿唐怀古》体现了瞿塘峡奇伟险峭、江水奔注的特点。晚年漂泊荆湘,杜甫作《登岳阳楼》,道出了洞庭湖的地理信息,呈现了洞庭湖的地理特色。
杜甫漂泊的过程,其实也是“天路看殊俗”的过程。对于他乡习俗,杜甫有时感到“异俗吁可怪”;有时感到“天涯风俗自相亲”。究其原因,与当地人情、作者心境以及文化落差都有关系。当地人情浇薄,作者心境欠佳,文化差异较大时,杜甫就感到“异俗吁可怪”;当地人情淳厚,作者心境佳好,文化差异较小时,杜甫便感到“天涯风俗自相亲”。杜甫诗歌具有“诗史”特质,“讲论风俗待陈诗”这一说法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对于路途上的文化胜迹,热衷于“侧身天地更怀古”的杜甫,从不放弃拜谒的机会,并对相关历史人物深情吟咏。这是杜甫诗歌文化地图上的一个亮点。
滞留夔州期间,杜甫诗歌题材有所变化,除了不断反思唐王朝何以由盛转衰之外,也缅怀了宋玉、庾信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治乱兴衰总是与人才问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历史人物都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了胜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杜甫的人生经历不乏相似之处,自然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在杜甫缅怀的历史人物当中,最特别的当数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才能卓越,品德高尚,并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杜甫心目中完美的人物。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前半生因为天下太平,主动外出游历;后半生遭逢“安史之乱”,被迫在异乡的道路上“抱疾屡迁移”。杜甫行履所至的地域十分广泛,致使其笔下的地域文化也具有多元性,除了作为主调的中原文化外,还有作为配调的吴越文化、齐鲁文化、陇右文化等。在“行行重行行”的过程中,尽管流落饥寒,备尝苦涩,杜甫却将自己的生命感受写成了最美的诗歌,表达了对国事民瘼的关切,也绘就了一幅中华地域文化地图。
(摘编自朱美禄《杜甫“诗史”绘就的文化地图》)
材料二:
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年轻时的《望岳》,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杜甫天宝中期进入长安求仕,诗中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的内容增多了,但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杜甫有近五年身处前方,大乱所带来的一切苦难杜甫多曾亲历。不过,杜甫始终相信王朝一定能获得胜利。作于此间的一系列名篇的价值,均需要从这个角度加以认识。
在历史学家看来,安史之乱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但作为诗人,杜甫并不相信盛世会一去不返。杜甫一度被安史叛军拘囚长安,但他依然写出“国破山河在”的信心之句。《哀王孙》中“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表达了一份坚定的王朝信念。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踏上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前途。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逗留秦州、同谷期间的有关名作,首先表现出“盛唐气象”的风神延续。杜甫经停秦、同时安史之乱仍在迁延,而西疆又开始不稳。杜甫尤其在诗中表达其激扬的战斗意志。
杜甫居蜀六年,《蜀相》《岁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杰作,仍涌动着“盛唐气象”,证明杜甫即便生活安定,也未忘记自己作为盛唐诗人的使命。
杜甫后期多有咏诸葛亮的名作,《蜀相》前三联对诸葛亮的崇敬、追思和一生功业的赞颂。结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诸葛亮鞠躬尽瘁又赍志以殁的遭遇化为一种千古英雄的悲剧来写,将诸葛亮的悲剧提高到崇高的悲剧美的高度。这最能体现杜甫精神品格,更是“盛唐气象”的重大发展。
夔州杜诗量大质优,是杜甫一生创作的顶点。不过其诗史价值,并非体现在对时代的记录而是使中国诗史中“盛唐气象”,攀登上另一座沉雄悲壮的高峰。
夔州杜诗的沉雄悲壮,首先体现在展现了一个愈是艰危愈显坚强的壮心。滞留夔州的三年间,杜甫不仅确知盛世无法重回,也最终承认自己无缘北归,但其壮心正在这绝境中被强力反激。
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出峡,在流离老病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人生近暮,但杜甫仍关切四方十年的纷纷杀气,更愁望云山邈远的直北长安。杜甫太看重他生长于斯的盛唐时代,除了与其同生共死,几乎别无选择。这就是杜甫与“盛唐气象”的关系。中国诗史中的“盛唐气象”是伴随杜甫的永别,才真正走向终点。
(摘编自王树森《杜甫与盛唐气象论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的吴越、齐赵之游,以及流落夔州期间、漂泊荆湘之地的诗歌,都体现了当地的地理信息和作者的四方之志。
B.漂泊期间,杜甫对他乡习俗的感受不同,与他乡文化差异的大小决定了杜甫对“风俗”是“异”还是“亲”的感知。
C.杜甫缅怀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的人生和品格都堪称完美,他一生的功业和坚定的使命感都让杜甫赞颂、崇敬。
D.安史之乱对杜甫的人生造成重要影响,使他从主动游历转为被动漂泊,但安史之乱并未改变杜甫坚定的王朝信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夔州期间,杜甫的诗歌开始缅怀历史人物,借这些历史人物反思国家兴衰和个人遭际。
B.杜甫行履所至的地域十分广泛,这造就了他诗歌中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诗歌内涵。
C.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对王朝的信心,是认识、理解他此时精神品格和诗歌价值的必要角度。
D.中国诗歌史中体现出的“盛唐气象”,结束于杜甫的永别,而不是结束于唐朝国势的衰微。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头孟棨《本事诗》中“毕陈于诗”“殆无遗事”等说法,都证明了杜甫诗歌“诗史”的性质。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杜甫《望岳》一诗,旨在说明杜甫年轻时对未来的希望和内心的壮志豪情。
C.材料一按照时间的顺序,论述了杜甫一生苦涩的经历,以及他的诗歌所绘就的中华地域文化地图。
D.材料二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语言严谨,又带有很浓的抒情意味,体现作者对杜甫的仰慕敬佩之情。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在不同时期,“盛唐气象”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清《全唐诗》评价杜甫:“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读其诗可以知其世”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梁衡
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那本是由每根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倒像一条单薄的软梯,被山风随便吹挂在绿树飞泉之上。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
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海边静观那千里狂浪怎样在壁立的石岸前撞得粉碎,今天却看到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难怪人们尊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东岳大帝。一般民宅前多立一块泰山石镇宅,而要表示坚固时就用稳如泰山。至少,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这时我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看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最高处为玉皇顶。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觐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除了一国之主外,凡关心中华命运的人又几乎没有不来泰山的。你看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顶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耸万山从。”。
凡人素质中的胸怀开阔、志向远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确实要借凭高御风、采天地之正气才可获得。历代帝王争上泰山除假神道设教的目的外,从政治家的角度,他要统领万众治国安邦也得来这里饱吸几口浩然之气。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将军、诗人,他们都各怀着自己的经历、感情、志向来与这极顶的风雪相孕化,拓展视野,铸炼心剑,谱写浩歌,然后将他们的所感所悟镌刻在脚下的石上,飘然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看完极顶,我们步行缓缓下山,沉在山谷之中。我踏着这条文化加风景的山路一直来到此行预定的终点——经石峪。
经石峪,因刻石得名,就是石头上刻有经文的山谷。这是一部完整的《金刚经》,经岁月风蚀现存1067个字。我慢慢地跪下轻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这页大书上,仰天沉思。我感到一种无限的满足。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顶上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这偏僻深沟里的石书上睡一会儿的。躺在书上就想起赫尔岑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难怪泰山是民族的象征,她身上寄托着多少代人的理想、情感与思考啊!虽然有些已经过时,也许还有点陈腐,但却是这样的真实。这座石与木组成的大山对创造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有特殊贡献的。谁敢说这历代无数的登山者中,没有人在这里顿悟灵感,而成其大业的呢?
天将黑了,我们又匆匆下到泰安城里看了岱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可见皇帝对岱神的尊敬。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庙是供神来住的,而神从来都是人创造的。岱岳之神则是我们的祖先,点点滴滴倾注自己的信念于泰山这个载体,积数千年之功而终于成就的。他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部分的两个“后悔”,分别体现了黄山自然风景的优美和泰山文化内涵的丰厚。
B.由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石阶在天门下像是单薄的软梯,由此可以看出天门的险峻。
C.李杜、徐向前、陈毅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泰山上的刻石反映了他们相似的胸襟。
D.我向泰山行注目礼,表达的是崇敬之情,也有着无法用文字描述泰山的遗憾之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在泰山面前都显得卑微,此处以反衬手法,凸显了泰山的高大挺拔。
B.人在教堂的自卑自怯与在泰山的坦诚大胆形成鲜明对比,人在泰山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消解了人与天帝的距离。
C.文中引用赫尔岑的话,指出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从而突出了泰山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D.行文上,本文与姚鼐《登泰山记》有相似之处,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都在描述自然景观时,注重抒发人文精神。
8.本文标题“泰山——人向天的倾诉”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本文也说:“泰山是民族的象征。”为什么说泰山是民族的象征?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
“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
“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皋如也,颠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节选自《荀子·大略》)
材料二: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妻子,翻译为娶妻生子,与《师说》“群聚而笑之”中“群”的用法不同。
B.如,指“……的样子”,与《短歌行》“譬如朝露”中的“如”意思不同。
C.何以,为什么,与《赤壁赋》“何为其然也”中“何为”的意思相同。
D.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与“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结构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侍奉君主不容易,态度要温和又恭敬,做事要认真又谨慎;侍奉父母不容易,子孙后代不贫穷,上天才会赐福于你。
B.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搓绳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顶,又要开始播种了。所以种田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可以停止。
C.国家要兴盛,一定会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人们就会有放肆之心,破坏法度。
D.唐太宗表示,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批评了先前呈上的待批诏令没有设置三师之位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诗经》中的话,目的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钟鼎山林”如梦,“古来往事”如水,本词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于送别时以议论明心志。
B.词人以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宽慰族弟,不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只需要清净自在地度过此生。
C.词人回忆二人过去相聚的温馨:秋来露重时一起饮酒赋诗,风雨之夜窗前闲坐畅谈,只觉灯火多情。
D.不作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也不同于词人豪迈悲壮的爱国之作,本词和谐冲淡、自然舒缓。
16.这首词最后三句最能体现“诗句夜裁冰”,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这句话可以体现在杨万里《插秧歌》“______,______”两句写一家人分工明确,有序配合上。
(3)“颜”的本义是指两眉之间,后引申为额头,又引申为面部。古人常借容颜的改变抒发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伤,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美食是舌尖上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史。锅碗瓢盆碰撞出的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思。中华文明 ① ,美食文化就是这条文化长河中波澜壮阔的生活欢歌。近些年,美食类网络文艺备受观众喜爱,在“舌尖体”的叙事范本下继续前行,在网络话语体系中推陈出新、 ② 。
早已不满足于为人们提供果腹的低端需求的食物化身兼具治国智慧、价值实现与情绪调节职能的新生活范式。文人墨客将千种情思寄于山水,将万般心绪付于舌尖,对美食不吝笔墨,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情趣,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或温暖或哀婉的人间故事。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美食不断更新迭代和花样频出,有其不可忽略的历史背景,也展现着立身其中的时代风貌。凝聚天地之灵气、四季之精华,食物是壮美河山对人类的慷慨馈赠。(1)百姓的生活史就是美食的演化史,(2)体现出百姓的辛勤劳作和生活智慧,(3)原生材料经过精巧技艺变幻为种类多样的珍馐美馔。美食样式也并非 ③ ,而是根据地域、时令、场合甚至心境等适时调整,这正是源于中国人自发的创新精神,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取,这不仅是热爱生活的初心,更是坚守品质的匠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小寒是冬季倒数第二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将近尾声。
在古人看来,寒冷是一个不断积聚的过程,冷气积久而寒,却未达极点,是谓“小寒”。(1)______,一般于1月5—7日间交节,“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各地气温持续降低,民谚有(甲)“冷在三九”、“小寒一过,出门冰上走”、“小寒胜大寒”等说法,可见此时的寒冷程度。
严寒之中,仍有花信如约而至。陆游《游前山》有(乙)“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之句。“风信”即“信风”,是应着花期时令吹来的风。一番风来,吹开了应季的花,古人从中挑选花期最准确的一种花作为这一节候的代表,称为“花信风”。(丙)小寒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梅花高洁,水仙清雅。水仙多为家中水养,一球抽三五枝花茎,开四五朵白花,风姿绰约,雅号“凌波仙子”。文震亨《长物志》说水神冯夷服此花八石,由此得名“水仙”。不论是踏雪寻梅,(2)______,都为小寒增添不少雅韵。
(3)______,但春的气息也渐渐弥漫开来。进入腊月之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丁)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采购年货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日子便这般红火热闹起来。
2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 B.乙 C.丙 D.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远方(节选)
海子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
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读了以上诗歌,你对“远方”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 解析:A项,根据“盛唐时期,海晏河清,诗人也有四方之志”,道出诗人“四方之志”的诗歌是其“吴越、齐赵之游”时的诗歌。B项,根据“究其原因,与当地人情、作者心境以及文化落差都有关系”可知,决定杜甫感知的除了文化差异,还有“当地人情、作者心境”。C项,根据材料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和“把诸葛亮鞠躬尽瘁又赍志以殁的遭遇化为一种千古英雄的悲剧来写”的说法,可知“诸葛亮的人生……堪称完美”说法不当,材料一中的“完美”主要体现在诸葛亮的品格方面。
2.A 解析:A项,根据“滞留夔州期间,杜甫诗歌题材有所变化,除了不断反思唐王朝何以由盛转衰之外,也缅怀了宋玉、庾信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得不出杜甫此时“开始缅怀历史人物”的结论。
3.C 解析:“按照时间的顺序”说法不当,材料一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对杜甫诗歌总体概括,中间两段重在从内容上论述,没有以时间为顺序。“一生苦涩的经历”说法不当,安史之乱前,杜甫对未来充满希望,“苦涩”是对杜甫漂泊生涯的概括。
4.答案:①安史乱前,因为时代强盛,杜诗表现出和其他盛唐诗歌一致的光明气象。②亲历安史之乱时,杜甫强化了“盛唐气象”中信念坚定、强调斗争等优秀品格。③居留蜀中时,杜甫时刻保持济时救世的盛唐精神。④生命最后两年,杜甫还能在荆湘大地唱出盛唐的壮歌。(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根据材料二,概括杜甫诗歌发展的阶段,然后根据不同阶段,概述其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材料二中相关信息主要有:“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同样见出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但作为诗人,杜甫并不相信盛世会一去不返”;“杜甫居蜀六年……仍涌动着‘盛唐气象’,证明杜甫即便生活安定,也未忘记自己作为盛唐诗人的使命”;“人生近暮,但杜甫仍关切四方十年的纷纷杀气”等。
5.答案:①可以知道杜甫的生平经历与时代变迁。杜甫在诗歌中记录了自己的抱负、志向,遭遇的时代变迁以及情感的变化。②可以知道杜甫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杜甫的诗歌是时代生活的记录,笔下的地域文化也具有多元性特征。③可知其时代的精神特征。杜甫的诗歌展现了盛唐的气象、风神精神,使诗歌攀登上一座沉雄悲壮的高峰。(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理解题干中“世”的内涵,“世”即是时代,在文中指杜甫所生活的时代。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中在杜甫的诗里所体现的“世”主要包括时代变迁、文化风俗、精神气象等方面。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时代变迁和文化风俗,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盛唐气象”。答题时,可分别在材料里提取相关信息,然后筛选概括组织答案。
6.D 解析:结尾“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体现的是对泰山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敬仰,没有体现“无法用文字描述泰山的遗憾之感”。
7.C 解析:A项,“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不是与泰山相反的形象,此处运用的是正面衬托。B项,根据“同是表达人的崇拜”,选项中“消解了人与天帝的距离”说法不当。D项,《登泰山记》重在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是“注重抒发人文精神”。
8.答案:①岱顶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泰山拔地而起,满足人们远离尘世的愿望,上面有平台可供人思索,有巨石可供人题字。②历代帝王、志士、仁人、将军、诗人等,都各怀着自己的经历、感情、志向来到泰山之顶,向天倾诉,抒发开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觐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可知,泰山高度和自然条件,适合人向天倾诉;根据“凡人素质中的胸怀开阔、志向远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确实要借凭高御风……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将军、诗人,他们都各怀着自己的经历、感情、志向来与这极顶的风雪相孕化,拓展视野,铸炼心剑,谱写浩歌”可知,从古至今,无数君主帝王、仁人志士等都上泰山之顶向天倾诉。
9.答案:①泰山是天地间的支柱,泰山的坚固、雄伟象征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祈盼。②泰山寄托着中华民族世代人的理想、情感与思考,对创造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着特殊贡献。③泰山凝结着我们祖先数千年来点点滴滴的信念,其所塑造的岱岳之神,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神。(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难怪人们尊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东岳大帝。一般民宅前多立一块泰山石镇宅,而要表示坚固时就用稳如泰山。至少,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可知,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其坚固、雄伟、挺拔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根据“难怪泰山是民族的象征,她身上寄托着多少代人的理想、情感与思考啊”可知,泰山寄托着世代仁人志士的理想、信仰,是民族文明的象征;根据“岱岳之神则是我们的祖先,点点滴滴倾注自己的信念于泰山这个载体……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可知,泰山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DIK 解析:根据句意和句子成分判断,前两个句子中,“古者”为时间状语,与第一个句子放在一起不断开,“匹夫”“天子诸侯子”是主语,“士”“冠”是谓语,故在D、Ⅰ处断开,根据特殊词判断,第三个句子需要在代词“其”前断开。
11.D 解析:A项解说正确,“妻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群”是名词作状语,用法不同。B项解说正确,两处“如”意思不同。文中的“如”是形容词词尾,《短歌行》中的“如”是动词“像”“如同”。C项解说正确。D项解说错误,“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二者结构不同。
12.A 解析:“子孙后代不贫穷,上天才会赐福于你”理解错误,“孝子不匮”是指孝子之孝无穷无尽。
13.(1)求学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去学习。(“学者”“仕”“如”各1分,句意1分。)
(2)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
名也不能名垂史册。(“遭”“著”“载籍”各1分,句意1分。)
14.(1)同:都是为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1分)(2)异:①孔子引用《诗经》是为一一驳斥子贡不愿学习的想法;②唐太宗引用《诗经》是为了证明不学习古时治国的道理,就不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从而设立三师职位。(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求学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去学习。
子贡问孔子说:“我对学习感到厌倦了,希望停止学习去侍奉君主。”孔子说:“《诗经》上说:‘早晚温和又恭敬,做事认真又谨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
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侍奉父母。”孔子说:“《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无穷尽,上天才会赐福你。’侍奉父母不容易,侍奉父母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
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娶妻生子。”孔子说:“《诗经》上说:‘先给妻子作榜样,然后影响到兄弟,以此治理家和邦。’养育妻儿不容易,养育妻儿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
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结交朋友。”孔子说:“《诗经》上说:‘朋友之间要相互辅助,相助才能仪表威严。’和朋友在一起不容易,在朋友那里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
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停止学习去种田。”孔子说:“《诗经》上说:‘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搓绳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顶,又要开始播种了。’种田不容易,种田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
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就永远没有停止学习的时候了吗?”孔子说:“远望那个坟墓,高高的样子,山顶般的样子,鼎鬲似的样子,看到这个你就知道可以停止学习的时间了。”
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是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的;尊敬老师而看重有技能的人才,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是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的;鄙视老师而看轻有技能的人才,那么人们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破坏。古代平民百姓到五十岁才能做官,而天子与诸侯的儿子十九岁就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后就可以参与治理政事,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极好的缘故啊。
材料二: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谁没有师傅呢?先前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如果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现在这样没有名师的教导就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啊。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15.C 解析:“回忆二人过去相聚的温馨”理解错误,“秋来饮如甘露般醇美的酒,冬到咏构思新颖精巧的诗”,体现的是饮酒赋诗的闲适雅致,不是回忆二人过去相聚的温馨,而是词人的向往。
16.答案:①设问。“问谁千里伴君行?”问谁可以陪伴族弟,后两句作出回答,表达自己的牵挂、不舍与祝愿。②比喻和对偶。将晚山比作翠眉,秋水比作明镜,对仗工整,写出了山水之清丽。③想象。词人以想象描绘出一幅山水美景,“翠”“明”两个形容词使湖光山色跃然眼前。④以景结情。“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写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表达了对族弟远行的美好希冀,写景作结,余韵悠长。(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技巧等方面分析。
17.(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3)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答案:①源远流长 ②大放异彩 ③一成不变
解析:第①空,根据后文“文化长河”可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故可填“源远流长”。第②空,根据前文“备受观众喜爱”“继续前行”“推陈出新”可知,美食类网络文艺有着十分耀眼的表现,故可填“大放异彩”。符合题意的褒义成语均可酌情给分。第③空,由后文“适时调整”“创新”可知,美食样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故可填“一成不变”。
19.答案:①食物早已不满足于为人们提供果腹的低端需求,②它化身新的生活范式,③这种范式兼具治国智慧、价值实现与情绪调节职能。(写成两个短句得2分,写成三个短句得4分,表达流畅1分)
解析:首先确定整个长单句的主语——“食物”,将它的定语部分改为第一个短句,将长句的主谓宾改写第二个短句,再将宾语“范式”的定语部分改写第三个短句。注意语句通顺,不得出现病句。
20.答案:语句(1);修改为:美食的演化史就是百姓的生活史(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2分)
解析:通过分析画波浪线的语句可知,(1)句前文的主语是美食、食物,根据结构和语义前后一致的原则,(1)句的主语部分也应是“美食的演化史”,(2)(3)句表述恰当,衔接流畅。
21.C 解析:甲句中多个引号之间不用顿号,应删掉,乙句中引号里面的句号应删掉,丙句标点使用正确,丁句中“等”字后不用省略号。
22.(1)小寒临近“三九”(2)还是在家中观赏水仙(3)尽管此时十分寒冷
四、写作(60分)
23.【写作指导】作文材料节选自海子的诗歌《远方》,海子在诗歌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引导语要求根据你对“远方”的理解,写一篇文章。对于海子的观点,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态度:赞成,即认为远方一无所有;反对,即认为远方并非一无所有;辩证看待,远方的有或无,取决于每个人的思想或行动。不管选取哪种观点,都要在写作中体现正能量,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据此,作文可以立意为:①远方很远,把握现在;②远方,有更好的自己;③远方的有无,取决于现在的努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