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历史八年级《专题突破(一) 世界古代文明》2024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历史八年级《专题突破(一) 世界古代文明》2024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22:1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专题突破(一)世界古代文明》 2024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如图是某同学在国外拍摄的照片,片中雕像属于(  )
A. 古埃及文明 B. 古巴比伦文明 C. 古印度文明 D. 古希腊文明
2.如图所示的图片所代表的文明中,自然环境明显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是(  )
A. B.
C. D.
3.“种姓制度”是古代(  )的社会制度。
A. 埃及 B. 巴比伦 C. 印度 D. 中国
4.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 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B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 斯巴达克起义 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D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 形成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A. A B. B C. C D. D
5.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古代文明的成果(  )
①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②创立佛教
③修建胡夫金字塔
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6.他攫取了罗马国家的最高权力,使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并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罗马和平”。他是(  )
A. 屋大维 B. 凯撒 C. 伯利克里 D. 亚历山大
7.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某帝国说: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老师介绍的是下面哪一帝国?(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阿拉伯帝国 C. 拜占廷帝国 D.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8.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他们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他们又发展了数学。据此可知,古埃及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是(  )
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②农业生产的需要
③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
④法老统治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其中 包括(  )
A. 盘古开天 B. 女娲补天 C. 宙斯化牛 D. 后羿射日
10.公元2世纪,“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交通畅通无阻”。材料中的“帝国”指的是(  )
A. 罗马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11.下列历史事件中,促使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产生的历史事件是(  )
A. 伯利克里改革 B. 查理 马特改革 C. 矮子丕平献土 D. 城市自治权的取得
12.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这一变化(  )
A. 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B. 源于人口出生率提高
C. 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 D. 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
13.10-12世纪,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商贸的发展,西欧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下列各项中符合当时城市状况的是(  )
A. 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B. 先后摆脱国王和领主控制而自治
C. 教会也无力进行控制 D. 工商业者成立了许多行业组织
14.“城市的复兴在意大利最为明显,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其便于参与到地中海沿岸的贸易网络中去。”下列城市发展史上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A. 牛津 B. 威尼斯 C. 伦敦 D. 巴黎
15.《查士丁尼法典》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A.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的社会矛盾 B.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 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16.《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引文主旨说明(  )
A. 远古人类比禽兽虫蛇少 B. 远古人类生存环境优良
C. 远古人类比禽兽虫蛇多 D. 远古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17.日本在12世纪,由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被称作(  )
A. 武士道 B. 士 C. 幕府 D. 武士
18.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灭亡,这里说的清朝末帝是(  )
A. 顺治帝 B. 康熙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19.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的,如图反映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
A. B.
C. D.
20.有同学搜集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日本大化改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相关书籍,他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
A.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 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C. 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文字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比较清楚地记录下来,由此给人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成为一种史料载体。除文献史料以外,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证据,被称为实物史料。
(1) 依据材料二可知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指出材料一中图片所示内容分别属于哪一类史料。如果按照文明类型划分,材料一中的图片内容分别属于什么文明类型?
(2) 历史研究需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依据这一原则,如果要研究两河流域和古代雅典的历史,请分别再补充一例与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不同类型的史料。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只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才从城市购买。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 材料一中的庄园里生活着哪些人?分析西欧庄园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14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2) 写出材料二所示思维导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西欧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如图所示
(1) 在图中A处创立的宗教是 ______ 。该宗教的创立与此地的历史发展有何联系?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游牧民族的征战使古老的农耕文明受到巨大冲击,甚至遭到毁灭,如日耳曼人和蒙古人。阿拉伯人则不同,他们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2)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种古代文明有什么不同?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
(2) 分别列举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一项文明成就?
(3)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的主要特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图片明显是狮身人面像,它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埃及文明代表--狮身人面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古埃及文明代表--狮身人面像.
2.【答案】B
【解析】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古代文明中自然环境明显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选项,联系所学,选项中A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属于两河流域文明;C图中金字塔等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D图中种姓制度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ACD都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B是古希腊建筑属于海洋文明与前三者不同,与题意相符。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识记其相关的建筑文明。
本题掌握古希腊相关知识。
3.【答案】C
【解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种姓制度.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
4.【答案】C
【解析】发生在公元前73年的斯巴达克起义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罗马帝国衰落,这个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斯巴达克起义。这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斯巴达克起义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制定《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胡夫金字塔约建于前2580年,完工于前2560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故C符合题意;AB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佛教、金字塔、雅典民主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佛教、金字塔、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重要史实发生的时间。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攫取了罗马国家的最高权力,使罗马进入帝国时代”这个提示信息可知他是屋大维。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罗马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7.【答案】C
【解析】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廷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保持了长期的稳定与繁荣,为保存和发展欧洲古典文化,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廷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
故选:C。
本题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某帝国的说法为依托,考查拜占廷帝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拜占廷帝国的兴亡以及启示.
8.【答案】A
【解析】“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体现的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体现的是农耕的需求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求,①②③正确,④由材料得不出。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古埃及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9.【答案】C
【解析】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其中不包括宙斯化牛。宙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神话与传说与人类起源。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宙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10.【答案】A
【解析】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故选:A。
本题考查罗马帝国。掌握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兴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马帝国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解析】8世纪前期,查理 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查理 马特改革.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查理 马特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12.【答案】C
【解析】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外向型经济,城市迅速发展,由此可知,深圳常住人口的不断增长是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需要,故C正确;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主要目的是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不是经济结构的升级,排除A;深圳的发展主要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增长的人口主要来自于人口迁徙,不是人口出生率的提高,迁入的也多为青壮年,没有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排除BD。
故选:C。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深圳人口增长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
13.【答案】D
【解析】10-12世纪,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和商贸的发展,西欧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题目给出的表述符合当时城市状况的是工商业者成立了许多行业组织。10世纪西欧城市做为经济中心开始出现了。西欧城市是在教会和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工商业者成立了许多行业组织。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0-12世纪新兴城市的工商业者成立了许多行业组织。
14.【答案】B
【解析】“城市社会的复兴在意大利最为明显,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其便于参与到地中海沿岸的贸易网络中去。”威尼斯的发展史最能体现这一说法。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ACD都不是意大利城市,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解析】《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查士丁尼及其法典。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这段话主要是为了说明远古人类生存环境恶劣,而不是为了探讨人类多还是禽兽多,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而不是实指。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理解.
注意对文言文的正确解读,这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7.【答案】D
【解析】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日本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故选:D。
本题考查日本武士。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武士的相关知识。
18.【答案】D
【解析】1912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被迫退位,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宣告结束,D项正确;ABC项都是清朝时期的皇帝,但不是末代皇帝,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C
【解析】A.图片是商代青铜器精品司母戊鼎,属于古代中国文明,排除。
B.图片是《汉谟拉比法典》,属于古巴比伦文明,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符合题意。
D.图片是金字塔,属于古埃及文明,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印度种姓制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以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为切入点整合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0.【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文明传播方式的相关史实。
【解答】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方文化的相互渗透;日本大化改新是学习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马可·波罗来华也体现了中外的交往与融合。所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故D项符合题意。
ABC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小题1】图一属于文献史料,图二、图三属于实物史料。图一、图二属于大河文明,图三属于海洋文明。
【小题2】实物史料:《汉漠拉比法典》石柱。文献史料:《荷马史诗》。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史料的分类、文明类型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史料的分类、文明类型的相关知识。
22.【答案】【小题1】领主和佃户;主要特点:自给自足。
【小题2】①资本主义;②租地农场;③手工工场;④雇佣(雇佣与被雇佣)。
【小题3】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庄园里生活的人、西欧庄园的主要特点、西欧城市和农村出现的新变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欧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庄园里生活的人、西欧庄园的主要特点、西欧城市和农村出现的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23.【答案】【小题1】伊斯兰教
【小题2】
【解析】(1)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处是古阿拉伯,古阿拉伯创立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的历史发展的联系是: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观察题干图片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具有的特点是:横跨欧、亚、非三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2)据材料二“阿拉伯人则不同,他们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可提炼的观点可以为: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或阿拉伯人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或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人欧洲,给中国带来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改造并向世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翻译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典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传遍全世界等。
故答案为:
(1)伊斯兰教;联系:伊斯兰教的创立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疆域特点: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2)观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阿拉伯人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或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史实: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人欧洲,给中国带来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改造并向世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翻译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典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谭》传遍全世界等。(答出三点史实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伊斯兰教、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具有的特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伊斯兰教、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具有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24.【答案】【小题1】材料一:大河文明(亚非文明);材料二:海洋文明(欧洲文明)。因素:地理环境的不同。
【小题2】甲骨文、青铜器;《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
【小题3】多源性、多元化、多样性、共容性。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