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下第二单元《阿Q正传》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高中语文选修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代文学作品,要求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学习任务群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本任务群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
(2)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
(3)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为0.5学分,9课时。
(1)阅读材料可以是单篇作品,包括作家作品专集的选篇,也可以是长篇著作的节选。建议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组织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专题内容。其中,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要占一定比例。
(2)要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如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朗诵不同流派或作家的诗歌、散文,体悟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阅读剧本,把握戏剧冲突,并选择片段尝试表演。
(3)要有一定的课时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和写作的体会与感悟。重视学生研读后的交流和评价活动。如为“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做一份文案设计;在读书报告会上,推荐一部现当代作家作品,并说明理由;制作一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读情况”调查问卷;等等。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已能较好地理解文章所描写的社会情景,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自身思考情况,培养学生从文章提炼思想的能力,深刻感受时代民族精神创伤,增强民族责任感。
1、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祝福》等,对鲁迅及其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2、鲁迅小说以思想深刻,高一学生人生阅历尚浅,人生感悟相对粗浅简单,对“精神胜利法”所反映的国民劣根性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会比较感兴趣,他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去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悲剧内涵,这一点学生还是可以做到的。
4、高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核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可以结合高考“赏析人物形象”的要求,教授学生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
2.感知人物形象,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体会阿Q “精神胜利法”。
3.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理解鲁迅塑造阿Q群像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顾及全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要全面准确地了解阿Q的性格特征,仅仅阅读节选部分是不够的,特别是对阿Q “精神胜利法”的描绘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学生通读整篇小说,既可以了解阿Q生活经历的全貌,又可以加深对其性格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鲁迅的小说,因负载了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运用了文白相间的语言,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经历、创作意图,这样既可以准确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又能降低学生理解小说的难度。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2.写作背景。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为挽救危亡的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例如,在武汉,曾任协统,多次破坏湖南革命党人活动又亲手杀害过起义士兵的黎元洪,却当上了革命后湖北省军政府的大都督;在绍兴,曾在徐锡麟案件中直接筹划杀害秋瑾的章介眉,也当上了革命后绍兴军政府的治安科长气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窃取了政权。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 “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和凶狠的剥削,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册'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滴。”(《华盖集·通讯》)
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加追求精神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 阿Q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对人民精神的麻醉和毒害,造成劳动人民不荣耀,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3.写作意图。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又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大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情节内容。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叙写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共九章,课文节选第二章和第三章。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 “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课文节,选了小说第七章和第八章。
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 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视革命如洪水猛兽,要逃难了。庄的“一群鸟男女惊恐万状,误传革命军是为崇祯报仇的军队。阿Q则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他的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起先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他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吧产生了 “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 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什么呢?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就注定了革命不可能成功。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再看阿Q的对立面,赵太爷父子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低声下气地把一向不放在眼里的阿Q叫成“老Q”,这时候的赵太爷和阿Q俨然换了一个位置。还是年轻一辈诡计多,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
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并没有到达未庄,人心日渐安定。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党,结果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 门。他被剥夺了革命的权利。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Q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
简单地说,未庄、阿Q、假洋鬼子在革命中的表现.都可以用“三部曲”来概括。未庄革命三部曲是“不安——骚动——太平”,阿Q革命三部曲是“神往一失意一破灭”,假洋鬼子等反革命三部曲是“惊恐一投机一夺权”。
5.布置预习任务:(1)阿Q是怎样的人?(2)阿Q精神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阿Q精神。
注:用词语概括即可,能用句子或文段表述更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鲁迅笔下最经典的三个悲剧人物,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孔乙己、祥林嫂、阿Q)
2、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
——鲁迅《阿Q正传 序》
二、初读,检查预习
任务一:结构分析。请将课文划分成不同的部分并概括内容。
预设提示:
第一部分——优胜记略:阿Q地位处境、鄙薄城里人、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
第二部分——续优胜记略:赵太爷的巴掌、王胡的碰墙、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
活动一:阿Q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阿Q为什么会这么看不起那些未庄的居民?
预设提示:阿Q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形象。
面对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因为他进过城,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非常的骄傲,看不起那些没有进过城市的人。
阿Q甚至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但是一旦被人打败,就承认自己是虫豸,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势单力薄?不敢去反抗那些比他厉害的人。
活动二:如果你是阿Q,你非常看不起那些居民,但是又打不过、争辩不过那些不如你的人,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别人的毒打、嘲讽,你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提示:我会感觉很屈辱、很愤怒,想要去和别人发泄。但是那些打人的都非常厉害,又不敢报复回去,只能去找那些比我弱小的人去攻击,比如说小尼姑,发泄自己心中的郁气。
小结:阿Q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2)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
(3)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
(4)畏惧强暴而又欺压弱小。
(5)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
三,细读,体会“精神胜利法”。
任务一: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预设提示
小结并引出“精神胜利法”。
阿Q的五次被打,除第三次外,大致都经历了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饱受皮肉之苦,并用言语摧残自己——“胜利者”走后,他独自用“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也用言语来安抚自己,很快就从不平衡达到了新的平衡这一过程。
通过着五次打人,我们可以看出,阿Q受着深重的压迫却没有觉悟。他无法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他受欺凌的时候,他选择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
任务二:说到精神胜利法,我们便会想到西方一个小说人物——唐吉坷德。唐吉坷德是一位乡绅,他向往成为一名骑士,于是年老的他骑着瘦马四处游行,要求客栈老板为他封行,与风车怪物决斗,大家觉得,这两个人为什么都为沉迷于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里呢?阿Q在现实中为什么非常失败?
预设提示:因为他们在现实里非常失败,只能在幻想里成为一个胜利者。因为阿Q是一个农民,他遭受着封建乡绅的精神毒害和剥削压迫,过得非常低微贫穷,又因为无法接受到教育,他的思想也非常保守落后,他长期处于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境遇中。
教师总结:
从大家刚刚对阿Q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这不是阿Q一个造成的,而是他身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等级森严的封建地主统治和中国国力衰微、外国势力入侵。所以阿Q并不是特指那个时代的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底层老百姓的一个缩影。
鲁迅先生通过塑造阿Q这样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让大家去发现,周围还有这么多的阿Q。他希望可以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去拯救、改造阿Q、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和过度,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思考。
四、深读,拓展延伸。
任务一: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因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人类精神的一种共同写照。你能结合文本,具体说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吗?
预设提示: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第二,死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第三,欺善怕恶,欺弱怕强;
第四,麻木健忘。
任务二:阿Q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依据是什么?
预设提示:阿Q是圆形人物。他的性格有矛盾对立的两面性。
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既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既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既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既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任务三:请概述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预设提示:
第一,阿Q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而在全体国民中形成的一种思潮,是一种在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而阿Q则是其集中的载体,因而,成为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可以从这一人物形象中看出自己精神的某一方面,从而警醒自己,因此,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针砭作用。
第二,阿Q的形象非常形象地提出了农民问题。小说不仅揭示了阿Q的物质“病苦”——他甚至到了生计断绝活不下去的境地;而且还揭示了阿Q的精神“病苦”——极端麻木糊涂。阿Q的物质“病苦”和精神“病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仅仅关涉到他自己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农民问题。小说还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阿Q神往于革命,但他的“革命”观中却又夹杂着极端的糊涂观念和私欲;而且直到被作为抢匪枪毙时,他也没弄懂什么叫做革命。作为民主革命基本力量——农民的一分子,阿Q竟如此的精神麻木!在这里,小说实际上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问题。
第三,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阿Q这一人物形象实际上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的形象总结:其一,从时代和环境来看,阿Q所生活的时代是辛亥革命前后,环境是江南农村,未庄是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波及的地方。其二,从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来看,阿Q原来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认为“造反便是与他为难”,只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才使他最终倾向革命的,特别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也发生恐慌时,他便对革命“神往”了——从阿Q的向往革命这一点可以看到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但阿Q对革命的认识又十分幼稚和糊涂,充满着农民式的私有思想和复仇情绪。他鼓起勇气投奔革命,但又不知道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甚至还去找假洋鬼子。向往革命的阿Q对革命的认识尚且如此,与阿Q共同生活在未庄的其他人对革命的认识也就可想而知了。其三,从结局来看,阿Q最后被当作抢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占了民政帮办,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些都说明了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发动农民、引导农民、依靠农民,反而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
任务四:读《阿Q正传》,读者常常“含泪微笑”。请结合文本说说“含泪微笑”的原因。
预设提示:《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微笑——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运用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逻辑飞白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挖苦、讽刺。阿Q的言行总让人忍俊不禁。
含泪——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是令人唏嘘。
任务五:联系读过的鲁迅作品,思考鲁迅笔下的其他人物人物身上是不是也存在“阿Q精神胜利法”?(教师提供一组材料)
片段一: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 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 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2.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
片段二:
1.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故乡》
片段三:
1.“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15)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2.“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祝福》
片段四: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药》
片段五:
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以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2]—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从徐锡林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
——《狂人日记》
预设提示
孔乙己穿长衫意味着他与那些考下苦力的人们有区别,从身上排出几纹铜钱,其掏钱的动作,很是派头十足,足以看出孔乙己尽管落魄,还不想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被人揭了短处,明明是“偷”,却狡辩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足见其自欺欺人。
中年闰土向我要了香炉等,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到迷信虚无的鬼神身上。
祥林嫂死后怕被两个死鬼争,捐门槛以赎罪的愚昧行为。
祥林嫂反复说“我真傻,真的”,表显出的是一种无济于事的自我安慰。
华老栓花钱买沾了革命者血的馒头治疗儿子的痨病,表现出的迷信与愚昧无知。
狂人日记也记载了生痨病的人,用馒头沾人血吃。
显然,这些人身上也都存在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屈服、逃避、麻木、健忘、愚昧、怯弱!
任务六: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都有这样的性格特点?鲁迅塑造这样的群像有何用意?
补充资料1: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我们不难理解,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补充资料2: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补充资料3:
距离现在101年前,也就是1923年8月3日,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并被列入该社“文艺丛书”之一。其中收录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写就的小说《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不周山》等15篇。
对于这本小说集,固然不乏批评与攻击,但更多的是惊叹与赞扬。当时,郑振铎说:“《呐喊》是最近数年来中国文坛上少见之作。那样的讥诮的沉挚,那样的描写深刻,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
李大钊更是激动地赞许道:“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小说!”人们惊异于以前竟不识得“鲁迅”这样一个名号,忽然之间对“鲁迅”产生了空前的兴趣。
史家对《呐喊》的定义是,《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关于鲁迅与《呐喊》的相关研究早己成为一门显学。时至今日,“鲁迅”在中国已经不只是一个作家的名字,更是一个已然超出了文学和人物范畴的重要“词汇”。但是在鲁迅“呐喊”了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似乎依然在鲁迅笔下的鲁镇里徘徊,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还是人们的话题。而我们,依然不能不去读鲁迅。
我们不难理解,鲁迅先生创作动机归:
1.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2.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3.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五、布置作业:
1.据考据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发挥想象,写一段阅读感悟。
2.课外阅读鲁迅《阿Q正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