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重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
目 标 训练题
预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 1、3、4、5
2、归纳、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
课堂目标 1、记住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 1、2、3
2、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中,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感悟。 4、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程序】
[课前预习]
(一)预习内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任务一:阅读教材南方农业的发展大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并记住。
1、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2、一句话总结南方农业发展的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划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_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 _________ 。
任务二:阅读教材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大字部分,标划出南方手工业(丝织品、瓷器和造船业)兴旺的表现。
任务三:阅读教材南方商业的繁荣,完成下列问题并记住。
总结宋代南方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三个方面?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1)阅读教材58页第一段,描绘一下临安的商业发达的情况。
(2)阅读教材58页第二段,标划并记住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政府的政策、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21·世纪*教育网
列举两个宋朝文明世界的大商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商船在宋代最远到达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朝管理海贸的机构是什么?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_________,它最先出现在 ________前期,_______地区。纸币的产生,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_________(朝代)。
(二)预习诊断(时间:3分钟;每题2分,共10分)
1、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高粱
2、“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最早应出现于我国(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专家鉴 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出自( ) www-2-1-cnjy-com
A.越窑 B.哥窑 C.邢窑 D.景德镇
4、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广州 C、临安 D、泉州
5、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
A.北宋后期 B.南宋前期 C.南宋后期 D.北宋前期
[课中实施]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讲述: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你的印象里我们今天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的经济更发达?(生答)。但历史上是否一直是这样呢?大家看这则材料。 21*cnjy*com
(出示材料) (西汉前期)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来源:21cnj*y.co*m】
引导学生分析出西汉前期南方贫穷落后。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引导学生分析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引导学生分析出宋代相当发达,超过北方
师讲述:这实质上就意味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找一下有哪些史实证明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版权所有:21教育】
【设计意图】给学生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整体感知,明确内容。
一、论从史出——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二、追根求源——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以史为鉴——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设计意图】以经济重心南移为线索,条理清晰,逐步推进,层层深入。
学习新课:
一、论从史出——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有了定论,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那你通过课本和手头上的资料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2-1-c-n-j-y
1、学生看书、找资料。之后小组展示证据。
2、师根据学生展示的证据在黑板上简单的板书下来。
3、这一环节结束后让学生将板书的证据整理归类,构建系统。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学会寻找史例证明观点,并学会分类整理
4、展示环节:
设计活动: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一位商人你会从事哪一行业的生意?为什么?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农产品、手工业品、船舶制造业等)【出处:21教育名师】
学生介绍师同时展示图片并适当点拨。
师点拨出:农业上证明重心在南方;手工业上证明重心在南方。
如果你的生意做大了,要到海外去。你能到达哪些国家或地区?(出示图片)
学生根据图示指出能到达的地点。师问“宋朝海外贸易为什么发达?”学生讨论之后师生点拨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过渡:你的生意做大了问题又来了,这么重的货币怎么带啊,引出交子的发明。
分析原因及作用,并对比货币的发展。
以上农业、手工业、商业证明了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追根求源——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过渡:农业、手工业、商业证明了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那经济重心为什么会转移呢?
学生先总结回答,之后师生共同点拨出:
南方社会安宁,政局稳定;——社会角度
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技术层面
北人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力资源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
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三、以史为鉴——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指导学生分析总结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学生生先总结回答,之后师生共同点拨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国家要采取对外和开放的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今天经济建设的实际进行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设计意图】将历史知识与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社会相联系,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实现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21教育网
课堂总结:学习完这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答)师总结我们知道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知道了宋朝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相应的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下一节课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要学习的内容。(图片循环播放)21cnjy.com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启发思考、开拓思维。为以后的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达标训练]
1、“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最早应出现于我国(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21·cn·jy·com
3、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
4、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宋代商业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D、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5、读图回答问题:
⑴指出图中所示纸币的名称,以及它最早
出现的时期和地区
⑵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⑶指出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设计反思】
这一节课是我教学生涯中非常重要、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难忘的一节课。本课主要讲述两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它对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都有巨大影响。设计时侧重贴近学生生活,以便于学生接受。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