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北京的春节哪些习俗 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想一想哪些时间段是详写,那些是略写呢?
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1、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4、拓展阅读文段,对比梁实秋、斯妤笔下 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再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后第一题)
详写:
腊八 除夕 正月 初一 元宵
略写:
过小年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学习任务一:分清详略,练习朗读,体会好处。
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先生的语言通俗、有趣
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这一民俗特点。“农业展览会”告诉我们了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呀,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语言简练,画面鲜明。
探索写法
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如何写出特点
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方法运用
结合“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写作方法,自主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语句,作简单批注。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热闹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除夕热闹的气氛?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鞭炮声日夜不绝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
从第一句话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的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个重要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做年菜
守岁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默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哪些不同?
除夕
正月初一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
截然不同
从作者的描述中你体会到初一怎样的光景?
逛庙会(各种美食,有趣的活动)
外出拜年
在家待客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思考: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想象画面,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排比
场面壮观
气氛热闹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练一练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元宵节。
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起舞的少女......
揣摩重点句,体会元宵节的快乐。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相呼应,写出了元宵节给人们带来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时间过得飞快
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一眨眼
结束了
读一读,说说课文的最后一段的作用。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首尾呼应
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课后第二题)
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体会孩子们的乐趣。
第一件事
买杂拌儿
第二件事
买爆竹
第三件事
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课后第二题)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
···
···
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课后第三题)
学习任务三: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将阅读链接的文章同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
《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本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作者在细致描写课文主要部分时,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写出风俗的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1.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
2.小练笔:写一写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作业布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