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9: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二单元复习
亲爱的同学们,在第二单元中,围绕主题“古典名著”,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4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
单元梳理





复习要点






字音辨析
易读错的字
弓弩(nǔ)手
丞(chéng)相
迸(bèng)发
踉(liàng)跄
乱蹿(cuān)
抡(lūn)起
簌(sù)簌
踉跄(qiàng)
镌(juān)刻
石碣(jié)
忌讳(huì)
轻纨(wán)
教晦(huì)
姊(zǐ)妹
丫鬟(huán)
挈(qiè)持
易写错的字
“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曹”:上半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草字头。
“插”:注意右下部的写法,里边是两横不是一横。
“酥”:不要忘记左部“酉”里面的一横。
“截”:左下部分的“隹”共有四横,写的时候不要漏掉。
多义字
截:① 切断;割断(长条形的东西)。②段。③阻拦。 ④截止。 ⑤姓。
泄:① 1.液体或气体排出。②漏,露。③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
谋:①主意;计谋;计策。②图谋;谋求。③商议。 ④姓。
妒(dù)(妒忌) 忌(jì)(妒忌)(忌讳)
曹(cáo)(市曹)(兵曹) 督(dū)(督促)(都督)
委(wěi)(委屈)(委员) 惩(chénɡ)(惩罚)(严惩)
鲁(lǔ)(鲁莽)(粗鲁) 遮(zhē)(遮住)(遮挡)
私(sī)(无私)(自私) 寨(zhài)(村寨)(山寨)
擂(lèi)(擂鼓)(打擂) 呐(nà)(呐喊)(唢呐)
插(chā)(插曲)(插秧) 冈(ɡānɡ)(山冈)(高冈)
一字组多词
饥(jī)(饥饿)(饥寒) 恰(qià)(恰好)(恰切)
府(fǔ)(政府)(官府) 榜(bǎnɡ)(榜文)(光荣榜)
谋(móu)(谋略)(计谋) 诡(ɡuǐ)(诡计)(诡秘)
拖(tuō)(拖住)(拖拽) 坠(zhuì)(坠落)(下坠)
膛(tánɡ)(胸膛)(枪膛) 泄(xiè)(泄露)(泄密)
截(jié)(拦截)(截住) 拳(quán)(拳脚)(握拳)
喘(chuǎn)(喘气)(发喘) 酥(sū)(酥油)(酥脆)
一字组多词
多音字
在使用这个字时,一定要先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弄明白,意思可以结合组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应用。

pō(血泊)
bó(停泊)

léi(擂鼓)
lèi(打擂)
liǎo(一语未了).
le(走了)


y?n(一饮而尽)
jìn(用劲)

yìn(饮马)
jìng(强劲)

lā(豁喇喇)
lǎ(喇叭)

chāo(绰起)
tiáo(调节)

chuò(绰号)
diào(调动)
a(好呵)
h ē(呵护)

妒( ) 委( ) 寨( ) 呐( )
护( ) 季( ) 塞( ) 纳( )
榜( ) 杖( ) 截( ) 碟( )
傍( ) 仗( ) 载( ) 蝶( )
形近字
形近字
妒(妒忌) 委(委屈) 寨(山寨) 呐(呐喊)
护(守护) 季(季节) 塞(堵塞) 纳(纳闷)
榜(榜文) 杖(手杖) 截(半截) 碟(碗碟)
傍(傍晚) 仗(打仗) 载(装载) 蝶(蝴蝶)
字词盘点
1.必须掌握的词
重点词语
妒忌 曹军 都督 委托 预计 遮挡 探听 水寨
擂鼓 呐喊 插满 饥渴 官府 咆哮 知悉
榜文 谋财 耻笑 拖着 坠下 胸膛 两截
2.四字词语(含成语)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半夜三更 踉踉跄跄 天真地秀
拖男挈女 唤弟呼兄 天造地设 安身之处 喜不自胜
明明朗朗 伸头缩颈 力倦神疲 抓耳挠腮 七手八脚
词语理解
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顺风顺水: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
军令状:旧小说、戏曲中,将士于接受军令后所立的文书,上面载明如不能完成任务,愿受军法处分。
一饮而尽:饮:喝。;尽:完了,没有了。一口气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词语理解
踉踉跄跄:指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日月精华:本意为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光华,比喻事物最精美、最重要的部分。
抓耳挠腮:①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②形容欢喜而不能自持的样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妒忌—嫉妒 委托—托付 推却—推辞 紧急—紧迫 迟延—拖延
疑惑—怀疑 探听—打听 知悉—知晓 诡诈—狡诈 耻笑—嘲笑
吩咐—嘱咐 恶意—歹意 开辟—开拓 迸裂—裂开 顽劣—顽皮
尽数—全部 疏软—酥软 炎热—酷热 安身—安家 精致—精美
齐整—整齐 忌讳—避讳 晦气—倒霉 七手八脚—手忙脚乱
宽阔—宽广 喜不自胜—欣喜若狂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近义词
迟延→提前 推却→答应 惩罚→奖励 齐全→短缺 疑惑→相信
秘密→公开 恶意→善意 耻笑→尊重 败落→兴盛 欢喜→难过
支援→攻击 炎热→寒冷 宽阔→狭窄 称扬→贬低 顽劣→乖巧
疏软→僵硬 齐整→凌乱 精致→粗糙 踉踉跄跄→稳稳当当
力倦神疲→精神抖擞 七手八脚→井然有序
反义词
①量词
十万支箭 一千多个草把子 一家酒店 一面旗 三只碗 一阵狂风
一双筷子 一盘熟菜 二斤熟牛肉 一片好心 一轮红日 一行楷书大字
一把西洋小银剪子
②修饰词
紧紧地揪住 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打折的哨棒
铁棒似的虎尾 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动词
立下军令状 故意延迟 擂鼓呐喊 抡起哨棒 迸出鲜血 饮涧泉
拖男挈女 采山花 觅树果 呼弟唤兄 搬高凳 捆剪子股 拨籰子
词语积累
④特殊词语:
AABB式词语: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飘飘飖飖
类似的词语:清清楚楚 欢欢喜喜 工工整整
ABAC式词语:顺风顺水
类似的词语: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含近义词的词语:唤弟呼兄 拖男挈女
类似的词语:察言观色 粉身碎骨 旁敲侧击
形容人有智慧的词语:神机妙算
类似的词语: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 聪明绝顶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抓耳挠腮
类似的词语:交头接耳 口是心非 拳打脚踢
词语积累
句子积累。
1.比喻句
(1)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箭”像“下雨”,说明曹军射出的箭的数量很多。
(2)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把“虎尾”比作“铁棒”,可见虎尾一剪的威力很大。
2.夸张句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振得那山冈也动”,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虎声震天,突出了老虎的气势。
句子积累。
3.语言描写
(1)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反衬出周瑜输得心服口服,发自内心地佩服诸葛亮。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句话写石猴要求大家兑现先前的承诺。这表明了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而且在大家狂欢之时,他还能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和清醒,的确是有资格、有能力做猴王的。
句子积累。
4.动作描写
(1)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武松机智躲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体现出武松以退为进、机智灵敏。这段话是对武松的动作描写,准确到位。情节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句子积累。
4.动作描写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丟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这段话将武松赤手空拳对付老虎的经过描写得很详细,着力反映武松靠的全是拳脚功夫,所以抓住“揪、按、踢、打”几个动作来描写。生动地突显了他打虎的英勇气势,刻画出他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课文回顾
本单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安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4篇课文。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本组课文意在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的兴趣。
第一单元概述:
课文知识点
5.《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的社会动乱及几个统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书中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顾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这篇课文写的是周瑜如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挫败了周瑜诡计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周瑜的善妒、心胸狭窄;鲁肃的仁义忠厚,以及曹操的多疑、谨慎。
课文知识点
6.《景阳冈》选自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7.《猴王出世》选自明代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要的时候,因敢于第,个跳进水帘洞而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的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8.《红楼春趣》选自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回,讲的是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表现了他们放风筝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1)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重点句子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重点句子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句子
(3)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句子
(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句子
(5)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句子
(6)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问题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起因):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先请鲁肃帮忙准备必要的装备和人员,然后在凌晨时,趁着大雾漫天,带领二十条扎满草把子的船前往曹军水寨,擂鼓呐喊,吸引曹军放箭,草把子上很快插满了箭。
(结果):二十条船上的箭总共有十万多支,周瑜得知经过后自叹不如。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问题
(2)你对曹操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曹操疑心非常重,所以才会谨慎小心,担心自己中计。
曹操生性多疑。疑心的作用使得曹操不仅因为错听了磨刀声,将救了自己的一家人杀害,得知真相后,他却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而且在侍从为曹操盖被子时,他怕被人加害而将侍从杀死。后来华佗为曹操治病,曹操知晓华佗和关羽有来往,因此自认为华佗很有可能趁着给自己治疗而加害自己,最终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曹操将华佗杀害了。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问题
(3)周瑜在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
周瑜的智慧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知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一事,淋尽致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问题
(4)你对周瑜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周瑜陷害诸葛亮,不是简单的妒忌,而是担心诸葛亮的才能会让蜀国更加强大,将来对东吴不利,所以打算除掉诸葛亮。
(5)文章题目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不用“骗”“取”或“偷”呢?
文章最后,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所以用骗不好。”联系火烧赤壁,诸葛亮把箭又还给曹军了,所以用借最好。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重点问题
(6)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将计就计: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课文梳理
第5课:《草船借箭》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醉翁之意不在酒: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重点句子
这是武松在酒店饮酒时及饮完酒后与店家说的一些话。表现其豪放、倔强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他勇猛打虎的行为作了铺垫。
(2)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这时的武松已经知道冈上有虎,心里也有一点怕。但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心和面子,他不愿下冈。“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重点句子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沉着应战的“三闪”。大虫抓人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这“三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般”,指种、样。从这里可以体现出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重点句子
(4)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重点句子
(1)“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这样的心理描写是否有损武松的英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重点问题
这样写非但无损武松的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已是相当艰难,此时他已筋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准备再战老虎就不真实了,不能令人信服。武松能清醒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处境,做出理智的决定,这才更能体现武松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
(2)体会“躲”和“闪”的表达效果。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重点问题
一是“闪”字表现了动作的准确妙用。可见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刻画了鲜明的形象。“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这“闪”字体现了武松有计谋地、主动地躲过;而“躲”却显得很被动,是没有办法,无可奈何的表现。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决不是重复词的雷同,也决不是轻描淡写,很见作者的功力,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4)用自己的话详细说说武松是怎样打虎的。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重点问题
示例:武松见了大虫,惊吓不已,忙从青石上翻身下来,闪在青石边。大虫从半空里撺将下来,向武松扑去,武松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躲,躲在一边。大虫又一剪,武松闪在一边。武松抡起梢棒劈向大虫,不料却打在了树枝上,梢棒折成两截。大虫又扑过来,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就势把大虫的顶花皮揪住,把它按下地去,然后朝大虫的面门上、眼睛里乱踢。大虫边咆哮边扒身下的泥,扒了个土坑。武松把大虫按下坑里,左手揪住顶花皮,空出右手,使劲打大虫。打了五七十拳,大虫七窍流血,不再动弹了。
(5)你觉得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课文梳理
第6课:《景阳冈》
●重点问题
豪爽 勇敢机智
固执 好面子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课文梳理
第7课:《猴王出世》(节选)
●重点句子
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好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课文梳理
第7课:《猴王出世》(节选)
这一段作者写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在林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小石猴。
●重点句子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句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课文梳理
第7课:《猴王出世》(节选)
●重点句子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1)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课文梳理
第7课:《猴王出世》(节选)
一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十分勇敢的石猴。
●重点问题
(2)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海外有一个叫傲来国的地方,附近的大海上有一座花果山,花果山顶上的一块仙石,因为吸收了天地精华,有了灵气。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所产的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3)石猴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课文梳理
第7课:《猴王出世》(节选)
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一处瀑布旁。群猴说谁有本事钻进瀑布寻到源头出来并且不受伤,他们就拜他为王。石猴第一个进去,发现水帘洞后,出来向群猴描绘了洞内的景象,然后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群猴按约定拜他为王。
●重点问题
(4)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课文梳理
第7课:《猴王出世》(节选)
①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②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重点问题
(1)一语末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头子们回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
课文梳理
第8课:《红楼春趣》(节选)
●重点句子
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2)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
课文梳理
第8课:《红楼春趣》(节选)
从宝玉的话中读懂了宝玉认出了树梢上的风筝是谁的。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重点句子
(3)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从探春的话中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从黛玉的话中感受到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所以提出放风筝放晦气。
(4)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课文梳理
第8课:《红楼春趣》(节选)
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一展眼,风筝迅速飞去,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一会儿就不见了。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重点句子
(1)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课文梳理
第8课:《红楼春趣》(节选)
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顽皮、欢乐,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的架子。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得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重点问题
(2)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课文梳理
第8课:《红楼春趣》(节选)
①黛玉提议放风筝,大家七手八脚放风筝的情景有趣。
②宝玉的风筝放了半天,只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他恨得把风筝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宝玉的言行有趣。
③风力紧了,黛玉松开籰子,风筝随风而去,众人也都铰断了线放晦气,这个过程有趣。
●重点问题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风筝》,想一想: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梳理
第8课:《红楼春趣》(节选)
写了作者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看风筝的感受及旧时北平春天放风筝的盛况。
●重点问题
(4)阅读链接中林庚写的《风筝》,说说与本文有什么区别?
林庚写的《风筝》是一篇散文,生动描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他自幼对风筝的喜爱;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5)说说文中语言描写的作用。
课文梳理
第8课:《红楼春趣》(节选)
本文中的语言描写十分精彩,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达到了“闻其言,知其人”的效果。
文中紫鹃本是黛玉的一个ㄚ鬟,并不算主要人物,但作者偏偏能通过对紫鹃有限的语言描写,让读者对她的性格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文章第1自然段中,“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从这些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直爽、活泼开朗、无所顾忌的紫鹃。再如第4自然段,“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句话表现了宝玉的率直、纯真。
“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风格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应力求做到人物语言性格化,使读者“闻其言,知其人”。
●重点问题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
——怎样表演课本剧
1.交际目标
(1)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和表情。
(2)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3)参与讨论时,能认真题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4)通过排演课本剧,进一步亲近名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口语交际
2.交际内容
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的风景,性格迥异的人物,都可以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都可以在浓缩的课本剧中。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重现课文中精彩的情节。
口语交际
3.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排演出这样的课本剧,要做好哪些准备。
口语交际
第一步选文: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
第二步改编:①根据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②设计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
第三步排练:①分好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该怎么演。
②进行排练,可以制作或选用一些简单的道具,还可以配上音乐。
口语交际
根据课文《晏子使楚》改编的课本剧,快速浏览这个课本剧,你发现了什么?
4.落实步骤
口语交际
确定好课本剧后,我们要根据表演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改编不能脱离课文主题。课文一般是叙述性语言,改编成剧本时应注意将人物台词和旁白分配好,故事中有场景变换时,可以分成几幕呈现。对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的设计,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大家可以一起讨论,意见不同时,要一起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5.改编剧本
口语交际
排练前分配好角色,对于角色的分配,小组成员可以谈一淡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扮演这一角色的优势等,最终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商讨出由谁来扮演哪个角色,各角色熟悉台词,大家一起商量如何表演。还可以制作或选用一些服装、道具等,再配上合适的音乐,齐心协力把课本剧表演精彩。
6.排练剧本
每个小组都上台表演排练好的课本剧,大家一起观看评议,找到优缺点,展开自评与互评,提升表演水平。
7.表演评议
交际范例
旁白:我们演的是《景阳冈》的第一部分——武松吃酒。
人物:武松、酒家、顾客。
远景:山冈、石板凳。
近景: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招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冈”。
道具:古代服饰。武松的梢棒。酒家的抹布、碗、筷子、碟子。店里摆着的整齐的桌椅。
幕启。酒店内,有三两个客人在饮酒、闲聊。
武松:(手提棒上,自言自语)连续赶了好几天的路,真是又累又渴又饿!(抬头一看,喜悦地)啊,前面有酒店!三——碗——不——过——冈),什么意思?且进去看看。(入内,下,把梢棒在一边,大声地)主人家快把酒来吃。
交际范例
酒家:(急匆匆地)来了(摆好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碟然菜满满了一碗酒放在武松面前)客官,请慢用。
武松:(一饮而尽,抹嘴)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
酒家:只有熟牛肉。
武松: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酒家:好嘞!
退下,又上
酒家:来啦!熟牛肉二斤
又筛一碗酒,武松又大口喝下。酒家又筛一碗酒,武松喝下酒家走后不回。
武松(敲着桌子高声地叫)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
交际范例
酒家:(严肃)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司如今杖限打猎捕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两边人民,都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更兼单身客人,不许白日过冈,务要等伴结伙而过。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武松:(笑)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酒家:(叹息)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
交际范例
武松:(半开玩笑半生气)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酒家:(十分无奈)你看么!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说。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酒家摇着头,进店里去了)
武松提了梢棒,大步朝景阳冈走去。
幕落。
语文园地
(1) 交流内容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提示了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由于时代不同古典名著的语法、用词等和现代汉语差异明显,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我们要掌握一些方法,使我们阅读古典名著时能更加顺畅,能有更多收获。
交流平台
(2)交流指导
(3)交流范例
交流平台
范例①
我用过“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和“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加深对古典名著内容的理解”这两种方法阅读古典名著,如,读《猴王出世》中的“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时,不知道“拱伏无违”是什么意思,但是联系上文石猴的话和下文“朝上礼拜”,再联想影视作品中人们拜王时的动作、情态,就知道“拱伏无违”的意思是抱拳举到头上,弯下身子,表示毫无抵抗,全部顺从。
范例②
我在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去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意就行。如《猴王出世》中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我虽然不知道“丈、尺、寸”的具体数值,但只要知道这是在说仙石的大小就可以了。“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我不知道“獐”是什么意思,但只要知道它是一种动物就可以了。
词句段运用
这些词语有的是本单元课文中的,有的是课外的,你准备用什么办法猜出它们的大致意思?
◆课内词语:榜文、印信、店家
◆课外词语:驿站、郎中、客舍、货郎、墨客
(1)你能猜猜下面词语的大致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
①如果是课文中的词语,可以去找原文中的句子,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找一找本单元课文中带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
◆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
◆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
◆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
②猜一猜课外词语的大致意思,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猜测的。
我们用了各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有根据上下文猜测意思的,有根据故事情节猜测意思的,也有根据成语猜测意思的。以后在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大家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猜测出书中难懂的词语的大致意思。
词句段运用
◆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方法指导:对于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先通过词语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推断其意思。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粗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词句段运用
参考答案:
请勿自误:勿”是“别,不要的意思,再联系前文结伙成队可知,请勿自误的意思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即不要自己一个人过冈,以免使自己受到伤害。
喜不自胜:抓住关键词喜和胜来理解。“喜是高兴,快乐的意思。联系以前学过的胜任一词,可知胜”是“能担任,能承受的意思,进而可知“喜不自胜”就是高兴得自己都承受不了。
瞑目蹲身:联系生活实际可知,跳出水外时肯定要闭上眼睛,所以瞑目蹲身”的意思应该就是闭上眼睛,蹲下身体。
拱伏无违:“拱”的意思是拱手,两手向上相合表示敬意,伏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屋再联系影视剧中大臣朝拜的情景,以及下文的“朝上礼拜可知,拱伏指跪在地上,两手在胸前向上相合。“拱伏无违即众猴都跪倒在石猴面前,两手在胸前向上相合,没有违抗。
序齿排班:通过查词典可以得知,序齿指同在一起的人按照年纪长幼来排次序,“序齿排班也就是按年纪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
(3)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词句段运用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词句段运用
指导:这三段话都运用了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第一段话写的是孙悟空,从“金箍棒”一词可以猜测出来。第二段话写的是诸葛亮,从“纶巾、鹤氅”可以猜测出来。第三段话写的是武松,从“相貌堂堂、万夫难敌”可以猜测出来。
古典名著之所以是经典,除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意犹未尽外,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是关键。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答案:孙悟空 诸葛亮 武松
拓展:◇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关羽)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日积月累
作者简介: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日积月累
注释:〔涧〕山间流水的沟。
〔闲〕安闲,悠闲。这里有“安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扰乱。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诗意:春天的夜晚十分静,山中一片空寂,甚至听得到桂花落下的声音。月亮升起,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山间溪畔时而传出清的鸟鸣声。
日积月累
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静字,通过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衬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山中春夜图,营造了动静相间、静而不寂的意境,表现出诗人闲适、恬淡而又愉悦的心境。
拓展:秋夜曲
唐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学好语文
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