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四单元复习
12.为人民服务
10.古诗三首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语文园地
综合性学习
亲爱的同学们,在第四单元中,围绕主题“理想和信念”,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
单元梳理
复习要点
字音辨析
易读错的字
瞅(chǒu)见 坚劲(jìn) 收敛(liǎn) 搀(chān)扶
抽噎(yē) 挽(wǎn)救 靴(xuē)子 暂(zàn)时
瞻(zhān)仰 绞刑(xíng) 焚(fén)烧 追悼(dào)会
衰(shuāi)弱 焚(fén)烧 等(děng)闲 金络(luò)脑
易写错的字
锤:左窄右宽,右边“垂”的第二横最长。
凿:下面“凵”里面不是“羊”。
避:注意“辶”里面左边部分不是“启”。
砖:注意第八笔是竖折撇,一笔写成。
泰:注意下边部分是“氺”。
鼎:上边是“目”,下部注意要写得左右对称。
炊:右部是“欠”,不要写成“久”。
络(luò)(脉络)(网络) 锤(chuí)(捶打)(锤炼) 焚(fén)(焚烧)(焚毁)
凿(záo)(确凿)(凿子) 稚(zhì)(幼稚)(稚嫩) 避(bì)(逃避)(避开)
峻(jùn)(严峻)(峻峭) 啪(pā)(啪啪)(啪啪响) 僻(pì)(僻静)(冷僻)
瞪(dèng)(瞪眼)(瞪视) 瞅(chǒu)(瞅瞅)(瞅一瞅) 靴(xuē)(靴子)(冬靴)
啃(kěn)(啃食)(啃玉米) 刑(xínɡ)(刑法)(判刑) 彻(chè)(彻底)(透彻)
哼(hēnɡ)(哼唱)(哼歌) 绑(bǎng)(绑上)(捆绑) 泰(tài)(泰山)(泰安)
袍(páo)(旗袍)(袍子) 批(pī)(批发)(一批) 迁(qiān)(迁走)(迁徙)
执(zhí)(执行)(执着) 迫(pò) (迫切)(急迫) 魔(mó)(魔力)(魔鬼)
标(biāo)(目标)(标准) 炊(chuī)(炊烟)(炊具) 葬(zàng)(埋葬)(葬送)
一字组多词
多音字
在使用这个字时,一定要先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弄明白,意思可以结合组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应用。
劲
jing(坚劲)
(jin(使劲)
燕
yān(燕山)
xing (兴旺)
兴
yàn(燕子)
xing(高兴)
为
wèi(为了)
wéi(成为)
难
nàn(被难日)
nán(困难)
埋
mái(埋头)
mán(埋怨)
络( ) 凿( ) 焚( ) 稚( ) 避( )
洛( ) 幽( ) 梵( ) 唯( ) 僻( )
峻( ) 瞪( ) 瞅( ) 魔( ) 执( )
竣( ) 蹬( ) 锹( ) 摩( ) 仇( )
泰( ) 牺( ) 葬( ) 炊( ) 袍( )
秦( ) 栖( ) 莽( ) 吹( ) 饱( )
形近字
形近字
络(网络) 凿(开凿) 焚(焚烧) 稚(幼稚) 避(避免)
洛(洛阳) 幽(幽静) 梵(梵音) 唯(唯一) 僻(僻静)
峻(险峻) 瞪(瞪眼) 瞅(瞅见) 魔(魔鬼) 执(执行)
竣(竣工) 蹬(蹬腿) 锹(铁锹) 摩(摩擦) 仇(仇人)
泰(泰山) 牺(牺牲) 葬(葬礼) 炊(野炊) 袍(旗袍)
秦(秦国) 栖(栖息) 莽(莽撞) 吹(吹风) 饱(吃饱)
字词盘点
1.必须掌握的词
重点词语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压迫 批评 匪徒 法庭 安定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革命 解放 彻底 利益 意义
剥削 兴旺 目标 责任 牺牲 制度 寄托 哀思
2.四字词语(含成语)
五湖四海 不慌不忙 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迎风飘扬 地动山摇
死得其所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精兵简政 五湖四海 昂首挺胸
忽左忽右 匍匐前进 接二连三 惊天动地 由远而近 万分紧急
词语理解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怒气冲冲:冲冲:形容愤怒、激动的样子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
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重。常用来比喻意义重大,价值崇高。
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形容价值极轻或毫无价值。多形容死得没有价值。
精兵简政:紧缩机构,精简人员,以减轻人民负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关的工作效率。
五湖四海:多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死得其所: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价值。
如—像 似—像 吟—诵 等闲—平常 坚毅—坚定
焚—烧 若—像 坚劲—刚劲 压迫—压制 批评一批判
恐怖—恐惧 沉着—冷静 幼稚—天真 兴旺—兴盛
会意—领会 含糊—模糊 占据—占领 慈祥—和蔼
残暴—残忍 粗暴—粗野 严峻—严厉 含糊一模糊
兴旺—旺盛 压迫—欺压 寄托—寄寓 破坏—损坏
采用—采纳 哀思—悼念 批评—批判 震撼—震动
商量—商讨 粗暴—粗野 沉着—冷静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 粉骨碎身—粉身碎骨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近义词
快—慢 清—浊 出—入 放松—紧张 压迫—反抗
坚劲—动摇 清白—污浊 幼稚—成熟 采用—拒绝
粗暴—温和 沉着—慌张 含糊—清楚 解救—迫害
严峻—和气 残暴—仁慈 沉重—轻松 爱护—损害
勇敢—懦弱 坚决—犹豫 兴旺—萧条 团结—分裂
团结—分裂 坚持—放弃 采用—舍弃 僻静—热闹
粗暴—温柔 苍白—红润 残暴—仁慈 压迫—反抗
反义词
①ABCC式词语:怒气冲冲 热气腾腾 情意绵绵 秋波盈盈
类似的词语:气息奄奄 千里迢迢 衣冠楚楚 白发苍苍 人才济济
②ABAC式词语:不慌不忙 人来人往 一心一意
类似的词语:冷言冷语 一五一十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毛手毛脚
③描写外貌的词语:满脸横肉 昂首挺胸 虎背熊腰 衣冠楚楚
类似的词语:膀大腰圆 披头散发 相貌堂堂 冰肌玉骨 冰清玉洁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喜出望外 喜上眉梢 喜不自胜
类似的词语:兴高采烈 喜形于色 喜不自禁 喜气洋洋 喜笑颜开
词语积累
⑤量词:一支手枪 一间小屋 一个战士
类似的词语:一张脸 一份报 一个目标 一座桥 一捆手榴弹
⑥动词:整理书籍 取出手枪 执行绞刑 捡起报纸 剥削人民 提高勇气
类似的词语:挤满屋子 收拾行李 封锁道路 迸射火花 炸毁暗堡 消灭敌人
⑦修饰词:可笑的问题 耐心地讲 恐怖的眼光 粗暴的吼声 残暴的匪徒
类似的词语:含糊地回答 僻静的小屋 狡猾的敌人 坚毅的光芒
⑧描写精神品质的成语:高风亮节 拾金不昧 扶贫济困
类似的词语:助人为乐 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 除暴安良 扶老携幼
⑨修饰词:(粗暴)的吼声 (僻静)的小屋 (乱蓬蓬)的长发 (幼稚可笑)的问题
类似的词语:(新鲜)的鱼汤 (金色)的光芒 (残暴)的匪徒 (夜色弥漫)的草地
词语积累
句子积累。
1.比喻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把天空的弯月比作明晃晃的弯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
2.拟人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
3.排比句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说明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句子积累。
4.精彩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5.含义深刻的句子。
(1)“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写寒食节中一个特殊情景:在“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蜡烛燃起的袅袅轻烟飘入了王侯貴族的家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纤纤”写织女手的形态,“扎札”写织机发出的响声;“擢”写织女织布时姿态的优美,“弄”写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这两句诗写出了织女的美丽勤劳,突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的心情。
课文回顾
本单元围绕“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单元概述:
课文知识点
10.古诗三首
《马诗》表面写马,实际是托物言志。诗人借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的愤慨,以及希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建功立业的期盼。
《石灰吟》也是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已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诗。诗人赞颂了有竹子般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的人。诗人也以岩竹的坚忍顽强,表达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课文知识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了作者回忆十六年前李大钊同志被逮捕、审判、杀害的过程,表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12.《为人民服务》文中毛泽东通过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阐述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和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介绍了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舍身炸掉敌人的暗堡为大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而自己却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课文梳理
第10课:《古诗三首》
何当:什么时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快走:驰骋 走:跑。清秋:金秋,清爽的秋天。诗句的意思。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重点句子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课文梳理
经过千万次的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石灰石必须经过“千锤万凿”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焚烧才能变成石灰。“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石面对重重磨炼时的态度,这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处之泰然。
●重点句子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第10课:《古诗三首》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1)《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10课:《古诗三首》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第10课:《古诗三首》
(4)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表达了诗人想要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志向,《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想要永留高尚的节操于人间的志向,《竹石》表达了诗人历经磨难艰险却依然坚守高洁操守的志向。三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课文梳理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重点句子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课文梳理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重点句子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呢?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付自己记住父亲的被难日,首尾呼应,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又使得文章前后连贯。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2)课文中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地方呢?
①课文前面讲到李大钊“有时候他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并“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为什么这样做,前面没有说。在后面做了交代:“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②“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他为什么没有回来,这里没有交代。到了下文,又提到了阎振三:“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③前面讲到“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抽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到后面又提到手枪:“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查了一遍。”
④前面写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后面又提到“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课文梳理
第12课:《为人民服务》
●重点句子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结合学生所知道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
(2)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课文梳理
上面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重点句子
第12课:《为人民服务》
(1)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四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这几句话运用了一系列关联词语,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提出批评的人是谁,最后讲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第12课:《为人民服务》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2)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本单元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有的为革命英勇就义,有的为人民奉献终生,他们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新时代的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用的人、高尚的人!
第12课:《为人民服务》
(1)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课文梳理
第1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重点句子
这句话抓住了人物董存瑞的神态描写,说明了董存瑞对敌人的憎恨和炸暗堡的决心。
(2)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从中可以看出董存瑞是一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动作敏捷的人。
(3)他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课文梳理
第1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重点句子
即使受伤,也没有退缩。为了革命事业,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大部队已经冲上来了,如果还不炸掉暗堡,就会有更多的战士死去,炸掉暗堡已经迫在眉睫。
(1)到后来,董存瑞为什么不再“跃进”,而是“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这说明了什么?
课文梳理
第1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重点问题
说明敌人机枪疯狂扫射,董存瑞前进的道路更加艰难,也说明了董存瑞在十分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勇敢、机智地前进。
(2)董存瑞为什么一定要用身体支撑托住炸药包呢?用别的办法行不行?
不行,因为河沿太滑,放在河床上无法炸毁暗堡,只有用自己的身体支撑托住炸药包站在桥底,才能万无一失地彻底炸毁暗堡。
(3)最后,董存瑞“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这表达了董存瑞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课文梳理
第13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重点问题
表现了董存瑞向往胜利、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说明他是为建立新中国的崇高理想而牺牲的。指导学生理解“眺望远方”的深刻含义,指他仿佛看到了革命的胜利,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
(4)文章主要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什么最后还要再写一个自然段?
从结构上看,有了这一段才完整;从内容上看,这一段是事情的结果,强调说明董存瑞在这场战斗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托起的炸药包发出了巨大的威力,董存瑞扫除了前进的障碍,开辟了杀向敌军司令部的道路。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
交流指导
1.用谈论交流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写作兴趣,搜索写作素材。
2.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读“阅读材料”。查找资料,收集红色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情怀。以课文和交流平台为载体,能用流利、通顺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愿望。选择合适的材料,展开想象,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自由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够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表达自己最希望实现的愿望。
3.结合习作例文,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3.通过欣赏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
综合性学习
1.回忆阅读方法。
我们学过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如,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等。
2.读“阅读材料”
想一想每篇阅读材料适合用哪一种或哪几种阅读方法来阅读,从阅读材料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交流。
说说你读了哪篇文章,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收获等。
开展阅读分享会
综合性学习
1.搜集诗词。
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搜集一个方面的诗词。如,有的搜集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写的诗词,有的搜集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新中国的诗词,还有的搜集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
2.研读诗词
说说自己对搜集到的诗词的理解、感受和体会。
3.制作诗集。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设计版式,配上插图,再工整抄写诗词。把同学的作品合在一起,加上封面,装订成一本诗集。
制作小诗集
综合性学习
1.确定活动主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小学生的心愿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
2.明确心愿。想一想:自己的心愿是什么?这个心愿是怎样产生的?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式。描写心愿的方式有很多,如记叙故事、写日记创作诗歌……选择自己最擅长或者最喜欢的方式来写。
4.修改定稿。写完后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满意后誊抄下来。
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1.《毛主席在花山》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1)材料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些事?
请群众回来碾米 给群众沏茶 帮母女俩推碾子
(2)我们关注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下面来说说文中的毛主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吧!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关心群众
2.《十里长街送总理》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周总理深受爱戴,找一找,画一画。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来送周总理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灵车庄严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人们的动作→心情悲痛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
牵动人心+追车奔跑=深受爱戴
3.《飞夺泸定桥》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1)当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抢先到达泸定桥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又是什么呢?
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水急: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敌人疯狂: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做的?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勇往直前: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不怕牺牲: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啊!”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4.《狱中联欢》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1)阅读材料,说说革命者在狱中表演了哪些节目?
扭秧歌 戴铁镣的舞蹈 叠罗汉
(2)“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为什么这样说?
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3)“……站得比集中营的高墙、电网更高,手里拿着一面红纸做的鲜艳的红旗,遥望着远处的云山。”说明了什么?
高墙困不住革命者必胜的决心,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4)你从革命者在狱中表演歌舞的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革命前辈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5.《伟大的友谊》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1)阅读材料,说说他们是怎样想尽办法帮助对方的?
翻译、代写英文通讯: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
把朋友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重要: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马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还没最后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2)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你觉得哪句话最合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6.《囚歌》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
(2)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叶挺将军的选择是什么呢?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反问的语气更表明叶挺将军不向敌人屈服的决心。表达了诗人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3)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叶挺将军的品质?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7.《春天的故事》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这里的“春天”是指改革开放的春天,也就是改革开始的意思。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你能评价一下他吗?
这位“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一个圈”是指划出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4)“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什么?
南方谈话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阅读“交流平台”中列出的开头和结尾,看看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指导
①先把课本上列举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读几遍,品味其表达效果。
②和同学分析开头和结尾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③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和结尾列出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文章的结尾: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十六年前的回忆》
解析: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
交流平台
文章的开头可以照应文题,点明中心,确定感情基调。《十六年前的回忆》开篇直接交代了回忆的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照应文题,使文章中心明确。《藏戏》开篇以三个问句构成排比,突出强调了藏戏的特点,先声夺人,引起读者的共鸣。《草原》开篇用“可爱”“清鲜”“明朗”写出了草原的天空、空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高歌一曲”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惊喜、赞叹之情。
交流范例
(1)读下面的诗句,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词句段运用
答案: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人赋予了草生命力顽强的品格。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诗人赋予了梅花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指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竹石》,诗人赋予了竹子坚韧挺拔、顽强不屈的品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墨梅》,诗人赋予了梅花高洁、淡泊名利的品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赠刘景文》,诗人赋予了菊花坚强不屈、孤高傲世的品格。
(2)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词句段运用
答案:句1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经受了残酷折磨后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深沉的爱的父亲的形象。句2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凶狠、残暴的日本军官的形象。句3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憨厚、老实、精神、健壮的祥子的形象。删去这些内容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指导: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起到烘托作用。
日积月累
理解: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意是:有心去栽花,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意是:好药虽然很苦,但却能治好病,中肯的劝告或批评虽然让人听了不舒服,但却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意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不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父母却已离世。多用来劝诫人们及时孝敬、陪伴父母。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大意是: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大意是: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下节课再见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