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四单元复习
亲爱的同学们,在第四单元中,围绕主题“家国情怀”,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4篇表现革命传统的课文,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
单元梳理
复习要点
字音辨析
易读错的字
千仞(rèn) 涕(tì)泪 襄(xiāng)阳 彭(péng)德怀
拟(nǐ)定 特殊(shū) 踌(chóu)躇 损(sǔn)失
尊(zūn)重 诊(zhěn)所 年龄(líng) 土匪(fěi)
绷(bēng)带 审(shěn)视 崭(zhǎn)新 施(shī)行
慈(cí)祥 衷(zhōng)心 筹(chóu)集 矜(jīn)持
手镯(zhuó) 企(qǐ)图 彼(bǐ)此 山坞(wù)
易写错的字
仞:右部是“刃”,不是“刀”。右部“刀”的左边不要忘了写点。
龄:右部是“令”,不是“今”。
祥:左部是“礻”,不是“衤”。
炼:右部第三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东”。
岳:上半部分是“丘”。
摩: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易写错的字
炼:右边是“东”,不是“东”。“ ”第三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东”。
签:“佥”不要忘写上面一横。
眷:下面是“目”,不是“日”。
革:上面不要写成草字头。
庆:里面是“大”,不要写成“犬”。
仞(rèn) (万仞)(壁立千仞) 岳(yuè)(山岳)(五岳)
摩(mó)(摩天)(按摩) 遗(yí)(遗产)(遗忘)
庆(qìnɡ)(庆贺)(欢庆) 诊(zhěn)(就诊)(出诊)
沃(wò)(肥沃)(沃野) 龄(línɡ)(年龄)(芳龄)
匪(fěi)(土匪) (剿匪) 绷(bēnɡ)(绷带)(绷紧)
审(shěn)(审问)(审题) 剂(jì)(剂量)(药剂)
施(shī)(施救)(施舍) 吭(kēnɡ)(吭声)(吭气)
崭(zhǎn)(崭新)(崭露) 衷(zhōnɡ)(衷心)(衷肠)
一字组多词
慈(cí)(慈祥)(慈爱) 祥(xiánɡ)(慈祥)(祥瑞)
荣(rónɡ) (光荣)(荣誉) 泽(zé)(光泽)(润泽)
彭(pénɡ)(彭泽)(彭彭) 拟(nǐ)(拟人)(拟写)
瑞(ruì)(瑞雪)(祥瑞) 锻(duàn)(锻炼)(锻钢)
炼(liàn)(冶炼)(提炼) 眷(juàn)(眷属)(亲眷)
赴(fù)(奔赴)(赴宴) 搞(ɡǎo)(搞好)(瞎搞)
殊(shū)(特殊)(殊荣) 签(qiān)(签名)(签收)
一字组多词
多音字
在使用这个字时,一定要先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弄明白,意思可以结合组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应用。
摩
mó(按摩)
mā(摩挲)
裳
cháng·(衣裳)
jin(禁止)
禁
shang(背裳)
jīn(情不自禁)
吭
kēng(吭气)
háng·(引吭高歌)
绷
bēng·(绷带)
xià(吓唬)
吓
běng (绷脸)
hè恐吓)
多音字
在使用这个字时,一定要先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弄明白,意思可以结合组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应用。
晕
yūn(头晕)
yùn(晕车)
舍
shè(宿舍)
xiǎn(鲜有)
鲜
shě(舍弃)
xiān(新鲜)
骨
gǔ(骨头)
gū(花骨朵儿)
强
qiǎng(勉强)
qiáng(强大)
jiàng(倔强)
仞( ) 摩( ) 遗( ) 眷( ) 庆( )
刃( ) 磨( ) 遣( ) 券( ) 厌( )
搞( ) 拟( ) 革( ) 衷( ) 祥( )
稿( ) 似( ) 草( ) 哀( ) 羊( )
匪( ) 崭( ) 摩( ) 谋( ) 瑞( )
匡( ) 斩( ) 磨( ) 某( ) 端( )
形近字
形近字
仞(千仞) 摩(按摩) 遗(遗产) 眷(眷恋) 庆(庆祝)
刃(刀刃) 磨(磨刀) 遣(派遣) 券(证券) 厌(讨厌)
搞(搞好) 拟(拟定) 革(皮革) 衷(初衷) 祥(慈祥)
稿(稿件) 似(相似) 草(小草) 哀(哀伤) 羊(详细)
匪(土匪) 崭(崭新) 摩(按摩) 谋(谋划) 瑞(瑞气)
匡(匡正) 斩(斩断) 磨(磨刀) 某(某人) 端(端正)
字词盘点
1.必须掌握的词
重点词语
重庆 诊所 年龄 土匪 绷带 惊疑 审视 施行 慰问
崭新 由衷 伤势 荣幸 拟定 锻炼 眷恋 奔赴 繁忙
清醒 颤抖 慈祥 特殊 签字 下意识 麻醉剂
2.四字词语(含成语)
一针见血 汗珠滚滚 一声不吭 青筋暴起 汗如雨下
肃然起敬 久仰久仰 血肉之躯 一点一滴 意外之财
情不自禁 若有所思 舍己为公 自上而下
词语理解
一针见血: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从容镇定:从容:不紧不慢;镇定:稳定。表示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做到淡定自若。比较冷静。
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汗如雨下:汗珠像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
词语理解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情不自禁:指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拟定—制定 慰问—问候 悲痛—悲哀 流露—显露
眷恋—依恋 特殊—特别 踌躇—迟疑 分明—显然
审视—注视 熟练—老练 镇定—镇静 柔和—温和
吩咐一嘱咐 朴素一朴实 清醒一清楚 奢侈一奢华
夸张一夸大 积蓄一储蓄 清贫一贫苦 热望一盼望
威吓一恐吓 企望一希望 居然一竟然 由衷一衷心
祥和一慈祥 担心一担忧 情不自禁一不由自主
近义词
悲痛一快乐 尊重一轻视 香恋一厌恶 踌躇—果断
特殊—一般 热练一生疏 镇定一慌张 拒绝一接受
清醒一糊涂 崭新一陈旧 由衷一违心 慈祥一严厉
荣幸一屈辱 朴素一奢侈 凶恶一善良 清贫一富裕
威吓一安抚 情不自禁一无动于衷 一丝不苟一马马虎虎
舍己为公一自私自利
反义词
①形容壮士的四字词语:出生入死 奋不顾身 英勇善战 勇往直前
②描写爱国的四字词语:以身许国 精忠报国碧血丹心忧国忧民
③描写人物神情的成语:黯然神伤 喜上眉梢 若有所思
④形容悲伤的成语:痛不欲生 声泪俱下 肝肠寸断
⑤形容人意志坚强的成语:坚定不移 百折不挠 宁死不屈
⑥形容人神态镇定的成语:从容自在 从容自若 从容不迫
⑦量词:一块钢板 一桩趣事 一只时表 一支自来水笔 一个铜板
几套汗褂裤 几双线袜 几件传世宝
词语积累
⑧动词:摘除眼球 影响脑神经 踌躇了一会儿 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企望有新的发现
⑨ABAB式词语:久仰久仰
类似的词语:失敬失敬 幸会幸会 承让承让 献丑献丑
⑩修饰词:熟练地打开 冷冷地问 平静地回答 由衷地说
类似的词语:情不自禁地喃喃 淡淡地说 威吓地吼道 惊疑的神情
平静地回答 清醒的大脑 新生的息肉 真正的男子汉 会说话的钢板
慈祥的神情 最心爱的长子 无限的父爱 紧锁的眉头 无限的眷恋
黯然的目光 凶恶的眼光 唯一的财产 清贫的生活
词语积累
句子积累。
1.动作、神态描写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句话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都表明了刘伯承正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我们从中体会到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力。
2.心理描写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这里写的是毛泽东回忆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的成长经历。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 毛泽东感到十分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无比悲痛的心情。
句子积累。
3.反问句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4.比喻句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刘伯承比作钢板,因为他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军人的楷模。
5.反问句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富翁们的蔑视。
课文回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内容。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介绍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时的坚强精神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贫》。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
第四单元概述:
课文知识点
9.《古诗三首》
《从军行》“黄沙”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极大的同情,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失地而偏安一隅无比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课文知识点
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记叙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获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11.《军神》课文通过记叙德国医生沃克为一位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病人开刀摘除坏死的眼珠,病人的表现堪称军神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2.《清贫》本文详细记叙了国民党兵士捕获方志敏以后想从他身上发洋财,结果一无所获的“趣事”。表现了革命者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和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课文梳理
第9课:《古诗三首》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通过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重点句子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文梳理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重点句子
第9课:《古诗三首》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诗句的意思是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夸张的手法表现北方河山的壮丽。
课文梳理
●重点句子
(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借遗民之口表达诗人的心情。诗中说的“遗民”的心情是绝望的,借遗民之口表达诗人的心情。
第9课:《古诗三首》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课文梳理
●重点句子
(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第9课:《古诗三首》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觉得这些地方仿佛离得很近,从中你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1)“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两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第9课:《古诗三首》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大概写了一件什么事?读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回到家乡去。诗人泪流满面 放歌纵酒 卷起书本欣喜若狂 欣喜返乡
第9课:《古诗三首》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3)诗中漫卷诗书的是谁?“喜欲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漫卷诗书”的是诗人杜甫。对于一位学识渊博的爱书、惜书之人来说,“漫卷诗书”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杜甫正是通过对自己这种反常举动的描写,把“喜欲狂”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喜欲狂”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这既是上文忽闻喜讯的结果,又是下文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
第9课:《古诗三首》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遗民”盼望“王师”到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抒发因朝廷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不同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了“遗民”眼泪已经哭干,年年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来解救他们,然而年年盼望,年年失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了诗人听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极度喜悦和迫切还乡的心情。
第9课:《古诗三首》
(1)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课文梳理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重点句子
这里写的是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的成长经历。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课文梳理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重点句子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3)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课文梳理
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如果说前面毛泽东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重点句子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4)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课文梳理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重点句子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1)“这次怎么会……”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试着补充。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 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2)毛主席此时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点滴
深深地自责
……
不敢相信儿子就这样离他而去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3)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想到还有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作为主席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的决定。这一段话表明毛主席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有国家和人民。这体现了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大胸怀。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尸还”的理解。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围歼敌人的战斗中,击退敌人数次反扑,最后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壮烈牺牲。
1952年10月11日在朝鲜391高地反击战前夜,邱少云随部队潜伏在敌山脚下草丛中,以待次日傍晚配合大部队进攻。12日中午埋伏点山草被敌人燃烧弹击中起火,火势蔓延邱少云全身,为避免暴露部队埋伏点,他忍受烈火烧身,卧地不动,直至牺牲。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保证部队攻克高地而壮烈牺牲。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同时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4)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课文梳理
●重点问题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①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②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毛主席的爱子之情和丧子之痛。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1)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课文梳理
第11课《军神》
●重点句子
“再一次愣住、口吃”形象地表现了沃克医生听到病人回答之后的震惊。这种手术的痛苦,绝非常人所能忍受,而病人竟然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侧面衬托出病人的顽强意志和从容镇定的心态。
(2)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骒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水。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课文梳理
这两句话具体描写了病人在没有使用麻醉剂开刀的情景,句中的“抓住”、“暴起”、“汗如雨水”、“使劲”等词语突出了病人强忍痛苦的神态,尽管疼痛之极,而病人却一声不吭,这里病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忍受能力,情况就不可能这样。
●重点句子
第11课《军神》
(3)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课文梳理
●重点句子
“从容镇定”与“颤抖、汗珠滚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表现了沃克医生在实施手术时心情紧张,他担心病人太痛苦,无法忍受和坚持,衬托了年轻人的坚强勇敢。
第11课《军神》
(4)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课文梳理
在医院做开刀手术不使用麻醉剂,对病人来说经受巨大的痛苦,而刘伯承将军不仅忍受了疼痛,还有手术中一直数着医生用刀的次数,这处情况使负责做手术的医生都惊呆了。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是因为他在手术中能忍受一切艰苦,具有不怕一切的无大畏的精神;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意志跟钢板一样坚强,自我克制的毅力是超人的。“你堪称军神!”这是对刘伯承将军在做手术时表现出来的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重点句子
第11课《军神》
(1)面对如此大的手术,刘伯承为什么不愿意使用麻药?
课文梳理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了,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重点问题
(2)刘伯承想用清醒的大脑干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能继续上战场指挥战斗,继续和战友们一起为了让全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而战斗。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在太行山上巧用计谋,打的日寇鬼哭狼嚎。1948年,刘伯承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进行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第11课《军神》
(3)沃克医生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课文梳理
沃克医生曾经当过军医,根据伤口就能判断出来;刘伯承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镇定从容,这是一名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由此确定眼前的病人绝非一般人,只有军人才能做到。
因为刘伯承头部中弹,右眼受重伤。重伤之后他不仅从容镇定,而且在做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疼痛使他把身下的新床单都抓破了,但是却一声没吭。遭受剧痛的折磨,却能清楚地数出刀数,手术后还谈笑自如,他那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沃克医生,所以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重点问题
第11课《军神》
(4)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刻画刘伯承的“军神形象的?
课文梳理
正面描写,即直接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本文抓住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通过对他手术前从容镇定地回答医生的问题,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并强忍删痛接受手术,以及手术后谈笑自若的描写,表现了他的从容镇定和钢铁般的意志。
侧面烘托,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使其特点鲜明突出。侧面烘托是一种补充,它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呈现了他对刘伯承由冷漠到赞许,再到钦佩、敬仰的内心变化过程,从侧面烘托了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
●重点问题
第11课《军神》
(1)这在有些人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课文梳理
第12课:《清贫》
●重点句子
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人对清贫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是奇迹或夸张;共产党员认为这是美德。“有些人”概指国民党反动派之流,他们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点出发,认为获得钱财是人的本性,经手巨款而不贪简直是不可思议。共产党员则相反,搞革命不为发财,而是为天下百姓的解放,必须把有限资金用于革命事业,事业兴旺、成功是革命者的心愿、本色。
(2)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
课文梳理
这是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士兵的话,字字有力,落地有声,赞扬了共产党员恪守清贫的美德。这句话把国民党官员与共产党干部加以对比,讽刺了国民党贪污腐化、聚敛民财、盘剥百姓的丑行。赞美共产党员的美德。“个个有钱”,指出聚敛民财、盘剥百姓在国民党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人人如此。“一个铜板也没有”,强调“清贫”。“不是为了发财”,阐明革命者的宗旨,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
●重点句子
第12课:《清贫》
(3)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课文梳理
这句话进一步讲共产党员是清贫的。前文写身上没带钱财,这里又讲家中没有值钱物品,共产党员家里家外都是清白如洗。“传家宝”,指前文说的几套旧汗褂裤,几双缝底线袜。这两种物品都是日常穿用物品,而且褂裤已陈旧,线袜还缝补过。就是这些,已经是方志敏的“传家宝”了,可见,共产党员真“清贫”到了什么程度。
●重点句子
第12课:《清贫》
(4)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课文梳理
这句话指出清贫这一品格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关键。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贫污腐化,才能获得人民的敬爱与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这样,事业才能成功。“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三个词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揭示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
●重点句子
第12课:《清贫》
(1)从方志敏和国方兵士在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梳理
国方兵士:自私贪财、穷凶极恶
方志敏:廉洁奉公、一身正气
●重点问题
第12课:《清贫》
(2)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又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国民党士兵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当最后确定方志敏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3)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课文梳理
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者虽然在物质上很清贫,但在精神上非常富有。这种“富有”体现在:他们拥有为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拥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拥有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质,拥有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重点问题
第12课:《清贫》
(4)文章题目是《清贫》,读过全文,你对清贫思想有了怎样的认识?
课文梳理
清贫,即清白、贫穷。与本文最末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相呼应。在本文中,清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清贫精神应当是节俭素朴、高洁清贫;克己奉公、秉德无私;热忱爱国、赤胆忠心;坚贞不屈、舍生忘死……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为了革命事业克己奉公的气节。
●重点问题
第12课:《清贫》
(5)懂得了方志敏的清贫,也就懂得了清贫的可贵。请你结合当下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眼中过着“清贫”生活的人吧!结合全文,说说今天我们要不要保持“清贫”。
课文梳理
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
为了祖国进步与发展奉献一生却生活简朴的科学家。
过着节俭生活的长辈……
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艰苦朴素、一心为国的精神不能丢。清贫不仅是革命年代的伟大信仰,对于当下仍然有重要意义。
●重点问题
第12课:《清贫》
语文园地
(1) 交流内容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让我们围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阅读方法展开交流。教材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二是从人物神态的一系列变化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交流平台
(2)交流指导
(3)交流范例
交流平台
王明:《清贫》一文中写道: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我从方志敏的语言和神态中,可以体会到他说话时虽然表情是“微笑”的,但他内心却有着对国方兵士的蔑视,以及他在敌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从容镇定。
李华:以前学过的《牛和鹅》这篇课文中写道:“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从“我们”的动作“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可以体会到当时“我们”非常害怕鹅。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时还可以用笔在这些地方做好标记,反复揣摩,感受人物的内心。
词句段运用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词句段运用
指导:这些句子是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仿写时,选择一种情景,先想想在这种情景下,人们通常会有怎样的心情,再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此时的心情。
答案:①第一句主要通过毛主席的动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表现了毛主席内心的无比痛苦。②第二句主要通过黄继光的神态和语言,如“愤怒地注视”“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表现了黄继光对敌人的仇恨和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重任的决心。③第三句通过将军的动作和语言,如“看了看”“喉咙哽了一下”“停了一下”“我给大家分菜”,表现了将军对战士们的感激。将军对战士们的称呼从“同志们”变为“孩子们”,说明将军把自己看作战士们的长辈,表现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词句段运用
焦急地等人
他在不停地看着表,怀疑手表是不是已经坏掉了。在看了几遍手表后,他伸着脖子向远处张望着,盯着一个不太清晰的人影露出了微笑,可待人影靠近后,他又长叹一口气,失望地摇摇头。
期待落空
“那本书卖完了。”听到妈妈说完这句话,他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脸上顿时显出失望的神情:“怎么会这样?我已经期待很久了啊!
久别重逢
看到李丽从汽车上走下来,徐倩的眼睛马上亮了,立刻扑上去一把抱住了她:“你终于来了,我可想死你啦!”两个人紧紧拥抱了很久很久。
词句段运用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方法指导:这两个句子都通过描写人物对一件事情前后不同的表现,运用对比来表现出人物的反常,以此突出某种情态。
(2)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
词句段运用
参考答案:
①在第一句中,沃克医生在往常的手术中是镇定从容的,而这一次的表现体现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手术。这样的手术,在沃克医生看来,病人是无法忍受的,所以沃克医生异常紧张。第二句通过描写“我”面对不顺心的事的不同表现,将“一笑而过”与“心神不宁”“无法入睡”进行对比,体现出这件事非同小可,对“我”影响极大。
②考场上,一向轻松淡定应考的小明,这次心里却有些忐忑,手心不断出汗,用纸巾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
书写提示
标题和作者各占一行,都居中书写
每段要另起一行,开头空两个字的位置写
书写提示
指导:本次书写提示要求我们用硬笔书写横版式、多段落的文章,格式要正确,书写要美观。
书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一般都要居中写,标题和作者各占一行,先写标题后写作者。
②段落要分明。每个自然段前空两个字的位置,字的间距要均匀。
③除前引号和前书名号外,其他标点符
号不要顶格写。
④每行字上、下、左、右排列均匀,字体大小相同,笔画清晰。
日积月累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等。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日积月累
注释:①凉州词: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七尺或八尺。
③羌笛:羌族乐器。
④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⑤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诗意:纵目望去,黄河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曲子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日积月累
赏析: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七言边塞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表达了戍边者思乡的愁怨。
日积月累
拓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颇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诗作,风格雄奇豪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日积月累
注释:①之:往,到。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③辞:辞别。
④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这里指艳丽的春景。
⑤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
诗意:友人在黄鹤楼和我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只看见滚滚长江水流向天边。
日积月累
赏析:这首送别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首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两位诗人常聚于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后两句诗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已去,李白在江边目送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友情之深。最后一句不单纯是写眼前景象,也表露出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学好语文 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