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习
作
目
标
导
航
1.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2.创设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3.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4.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和学生交换习作,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说明文或记事作文)
审
题
指
导
2.审清内容:《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审
题
指
导
思
路
指
引
写作误区
①介绍风俗时没有写清楚风俗的特点
②详略不当,主次不分。介绍风俗时罗列得太多,写活动经历时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
③缺乏真情实感,没有结合活动的过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打动读者。
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依据作文要求,围绕两个方面命题:第一个是离不开“风俗”,让人一看到题目就会知道这是写风俗习惯的;第二个是直接用风俗的名字命名。作文题目体现文章的写作目标。作文命题时,要有声有色,吸引人,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文题。
拟
题
思
路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家乡的“大秧歌” ●家乡的春节
●杀年猪 ●闹花灯 ●……
习
作
思
路
习
作
思
路
以习作《正月十五闹花灯》为例来说明:
选择材料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丰更是富多彩、风格各异。因此孕育出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民风民俗。家乡肯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代代相传,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所在。
1.说一说:下面这是什么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
选择材料
闹花灯 扭秧歌 吃粽子 贴春联 拜年 赛龙舟 包饺子……
2.说一说,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
3.收集资料。
(1)吃的风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可见,吃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如:正月初一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节的杨柳烧饼、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
选择材料
(2)玩的风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各种的风俗习惯真是叫人目不暇接。玩的习俗更是别出心裁。如:春节放竹、元宵节观花灯、三月三放风等、清明节青、重阳节登高等像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3)民族风俗:藏戏、民族舞蹈、服饰风格、礼仪、民间传说、禁忌等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4)节日习俗:如:过年与吃团圆饭、压岁钱、贴春联等活动有关系;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八月十五要赏月、吃月饼等各有特色,各有精到之处。
确定写作内容
这么多风俗习惯,都写下来吗?
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一种熟悉的风俗进行描写或者写一写参加过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学习写法
1.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活动为纬线,脉络清楚的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藏戏》以事物不同方面为顺序和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进行说明。
学习写法
2.交代你要写家乡的哪种风俗,并简要概括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解析:这段话通过具体描写灯的种类和样子,表现了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
学习写法
3.具体介绍这种风俗的由来或表现形式,以及在传承中的变化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解析:这段话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通过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景象。
4.谈谈这种风俗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滋润着家乡人的心。
确定写法
1.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如果介绍一种习俗,可分几个方面写。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把这种风俗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査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然后重点描写活动情况和自身感受。如果对这种风俗有自已的看法,也可表达出来。如:
确定写法
示例:
确定写法
2.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
组织材料可以以“开头+活动过程+结尾”的结构安排写作内容。
开头: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即写什么风俗,要在开头交代清楚。
活动过程:某种风俗习惯的展开过程,比如端午粽子的制作吃法等。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要具体地叙述。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美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等。如:
确定写法
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通过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景象。
确定写法
3.通过重点描写人们的活动,你来具体写一写人们是如何守岁的吧。
除夕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每个人都要守岁。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茶聊天。坐不住的人会选择打牌、放鞭炮。小孩子们会在这个时候玩游戏,或者为长辈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
确定写法
4.关于家乡的风俗,你了解到它的哪些资料?
(1)关于元宵节闹花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从此每年的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
确定写法
4.关于家乡的风俗,你了解到它的哪些资料?
(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意见不被国君采纳,反而被罢了官。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确定写法
4.关于家乡的风俗,你了解到它的哪些资料?
(3)拜年的习俗,传说与一种叫“年”的怪兽有关。
传说怪兽“年”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4)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确定写法
5.怎样把这些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里呢?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确定写法
6.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我们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如:包饺子喽!我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子,夹了一些馅,放在皮中间,把饺子中间捏紧,又从右边的皮开始向上捏,又把左边的皮牢牢捏住,我又加固了好几次,一个挺着大肚子的饺子出现了。“哈哈!大胖子来啦!”我虽得意,又有几分惭愧,因为我成功地包出了饺子,但饺子形状不好看,像懒洋洋的小猪躺在那儿,怎么也站不起来。
想 一 想
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描写民风民俗切忌枯燥地介绍,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生动描写。
解析:这段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将“龙舟的速度”和“欢乐的场面”描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一般在澜沧江上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时,傣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桨腾空而起,乘风破浪,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 铓(máng)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想 一 想
解析: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扭秧歌前奏曲,锣鼓声和唢呐声吸引人们,渲染出一片热闹的场景。
每当过年过节的时侯,大街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听到的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街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动。顿时大街上变得热闹非凡。
下面以《家乡的“大秧歌”》中的句子为例:
想 一 想
解析:比喻形象、贴切,有新意。扭秧歌前的热闹场面描写生动具体,将大秧歌火爆热闹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加长。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疲,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你想要介绍家乡的风俗,还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1.介绍一种风俗: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介绍?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2.写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写的风俗活动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活动现场?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描写?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列提纲
会练笔,会表达
示例: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顾不得细看,只能跟着人群向前走。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个大公鸡型的灯,只见它羽毛艳丽,昂首挺胸,正对着游人,仿佛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我还没有看够,就被拥挤的人群挤到了一盏鲤鱼灯前。只见它是长方体的底座,背景是清河水库管理局办公大楼的模型,前面的两条大鲤鱼,鳞片闪闪发光,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尾巴一摇一摆的好像正在向游人拜年,真是“鱼跃碧波锦绣春,闻鸡起舞合家欢”。
诗句引用形象传神:引用诗句表现了观灯的热闹情景,描写鲤鱼灯时引用的诗句应时应景,形象而又传神的写出了鲤鱼灯的形态。
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表达出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写的时候,注意开头要空两格。借助习作导航单开始动笔写作。
1.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2.用词准确生动,意思表达清楚明确。
3.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开头能点明主题,结尾能恰当呼应、升华。
5.文章立意较好,符合主流价值观。
6.文章主旨明确,有真情实感,抒发手法多样。
7.语言生动有个性,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8.符合本次作文要求:写的风俗是作者家乡的。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能够凸显风俗的特色。描写生动、内容具体。
会分享,会修改
下面是评改前的段落,读一读,看看有什么问题吗?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诊断:这一段描写赛龙舟的场面,过程只有“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缺少具体生动的描写。
会分享,会修改
下面这是修改后的段落,和原段落对比一下,说说为什么这样修改。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着摇板,摇板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一只十二米上的巨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用力击打着鼓面,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摇板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坝的人们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会分享,会修改
解析:红字部分从面到点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了声音、动作,既描写了龙舟队员,也描写了观众的反应,生动、立体而详细。
会分享,会修改
总结:选取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要学会查找资料,在作文中进行介绍。要有风俗场景描写,生动具体。写作时要突显风俗特色,不要面面俱到。
一个“闹”字点明了元宵节的热闹,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闹元宵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
天还没有黑我就嚷嚷着吃元宵。“我吃六个,六六大顺嘛!”看着我俏皮的样子,妈妈点了一下我的鼻子说:“那我就吃十个,十全十美。”妈妈刚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元宵,我们就出门向东大桥走去。只见那里人山人海,一眼望去都是黑压压的人群。我们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草坪边,等待着篝火表演。不一会儿,焰火腾空而起,几颗
佳作欣赏
“熙熙攘攘”点明了看烟火的人多,也侧面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
通过详细的描写,写出了烟花的美丽。同时衬托出元宵节的热闹,暗扣标题中的“闹”字。
小而明亮的火星一个接一个地蹿了上来,冲向天空。“轰!轰!轰!”火星接二连三地炸开了,变成了一朵朵美丽而巨大的菊花,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整个天空变得绚丽多彩。
这边烟花刚放完,那边锣鼓就欢乐地响了起来,舞龙表演开始了。
随着铜锣声响起,“龙”开始动起来了。只见舞龙人熟练地操纵着“龙”长长的身躯,随鼓点舞动着。它时而舒展盘旋,似乎在空中腾云驾雾;时而扭动着自己的身体,缠绕住那美丽的龙珠,好像在悠闲地游戏……舞龙人随着铜锣的节奏让“龙”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仰身、爬行、旋转、缠绕等。将“龙”
佳作欣赏
“仰身、爬行、旋转、缠绕”等词细腻地展现出“龙”当时的动作,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的各种动作表现得生动逼真,让人惊叹不已!在一旁围观的人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精彩的表演,为那惟妙惟肖的动作而喝彩。我渐渐看得入迷了,突然,那“龙”在空中快速地舞动着,形成了一条美丽的曲线。这让我想起了成语“龙腾虎跃”,我想:这不就是腾飞在世界东方的“中国龙”吗?
啊,好不热闹,好不红火,好不开心,好不幸福……“闹”元宵,“闹”出一个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佳作欣赏
连用四个“好不”表现了作者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整体赏析
详略得当,语言优美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作者以时间为轴,通过描写“吃元宵”“赏烟花”“看舞龙”三件事情,写出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其中紧扣“闹”字,对“赏烟花”“看舞龙”两件事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也写出了元宵节的特点。在语言上,小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当时热闹的场面写了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