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本课内容重要而且繁多。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元朝统一全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很有建树。创立的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管理藏族事务的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台湾,又可联系当前西藏和台湾问题的现状。 元朝
时民族融合又达到新的高潮,元朝的统一促进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总之元朝的统一是中国封建社会又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蒙古族的兴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学生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成吉思汗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教学重难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
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程序:
课前预习: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预习目标】
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
掌握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掌握民族融合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预习重点】: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预习过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任务:阅读教材本目大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并记住。
1、蒙古族生活在 上, 统一蒙古。 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 ,建立蒙古国。
2、“一代天骄”指的是谁?思考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3、完成教材67页动脑筋:12世纪时,蒙古草原是一个什么局面?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任务一:阅读教材本目67页大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并记住。
1、元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和都城: 年 建立元朝,次年定都 即今 。
2、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3、完成教材67页动脑筋,思考文天祥为什么受人尊重?
任务二:阅读材本目68页大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并记住。
归纳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有哪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元朝开办新运河和海运的目的是什么?结合68页图描述下运输的路线,尝试总结元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
3、以大都为例概括元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4、举例说明元朝中外交往频繁的表现。
5、读69页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的特点和归纳元朝政府是怎样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的?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任务一:阅读教材本目69—70页大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并记住。
1、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这个民族的名称是 ?它是如何形成的吗?
2、归纳元朝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表现:
①许多 族人到边疆,开发边疆
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
③黄河流域的 、 等与汉族融合
④形成新的民族—— 。
3、尝试说出元朝的民族融合有什么新特点?
(二)局部揣摩 (要勇于思索和交流!)
元世祖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相信自己,你一定行!)
1、下列内容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相符的是( ) ……预习目标1
A统一蒙古各部 B率兵灭亡南宋
C建立蒙古政权 D结束了蒙古各部落间的混战
2、定国号为元的蒙古统治者是( ) ……预习目标2
A忽必烈 B窝阔台 C察合台 D铁木真
3. 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的是( )……预习目标2
A岳飞 B文天祥 C陆游 D辛弃疾
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 ……预习目标2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4、元朝商业繁荣,其中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是( ) ……预习目标2
A长安B、泉州C大都 D杭州
5、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辖上的正式行政区,是在( )……预习目标2
A.唐 B.元 C.明 D.清
6、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预习目标3
A .蒙古族B. 畏兀尔 C. 回族 D .藏族
7、读下列材料:“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请回答:……预习目标3
诗中反映了元朝哪两个民族间的融合情况?
课中实施
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被毛 ( http: / / www.21cnjy.com )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是谁吗?他是哪个民族的杰出首领?蒙古族也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么,它是怎样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什么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交流助学:(一)小组交流:
学生根据预习学案进行小组交流展示:
(二)展示与点拨交流: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出示:《蒙古秘史》中有这样一首诗歌:“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战。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学生回答:
①12世纪时,蒙古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
②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牧民,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③由谁来实现人们的这一愿望呢?他被尊称为什么 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 师点出其功绩、作用、西征、病逝、名言及我们可以从成吉思汗身上学到什么?——独立、勇敢、坚强、耐心、机敏……
2、欣赏《沁园春 雪》名句 设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你同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2、引导学生思考: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设问:元朝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答:①结束了唐末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促进了蒙古族历史的发展。)
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请有感情地朗读《过零丁洋》一诗,并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从文天祥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3、元朝的统治
(1)经济:元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2)对外交往:出示元大都的描绘材料,完成70页动脑筋
(3)政治:出示元朝疆域图“北逾阴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学生说出疆域特点、政治制度,标出都城,西藏、琉球等地点。
三、民族融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现
出示回族形成示意图 形象记忆
三、拓展深学:
1、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
2、比较元隋运河异同点:同时完成课本70页议一议:
3、引导学生讨论 民族融合的方式:PPT出示
4、元朝或元世祖有哪些贡献?
四、系统建学:
1、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本课知识结合板书或网络
2、教师:要点回扣:三个年代:1206年 1271年 1276年
三个人物:成吉思汗 忽必烈 文天祥
四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 行省制度的建立 民族融合的加强
达标训练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1分) 姓名: 成绩: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伟大贡献是( )
A、统一全国 B、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C、统一东北 D、设立宣政院,西藏归中央管辖
2、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
A、尚书省B、门下省C、中书省D、行中书省
3、“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融合发展
4、元朝努力发展海运和漕运的目的是( )
A、解决大都粮食的供应 B、便于皇帝巡游
C、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D、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5、材料分析题: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答:
材料中的“干戈”反映了哪两个政权之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1分)该诗的作者是谁?(1分) 、
6、读图分析
(1)上图所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是谁建立的?(2分)
(2)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统治者采取什么制度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理?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2分)
(3)该朝统治者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请任举两例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2分)
设计反思:本课内容繁多,既能让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得有兴趣,又能梳理好基础知识,还能适当拓展,仅在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前布置好学生的预习和搜集查找资料,课中才好在线索清晰的情况下灵活的掌握基本史实,拓展的时间不宜过长。课堂环节一定要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