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2 14: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时 1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主题为《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内共有5课:第1课讲隋朝的兴亡;第2、3、4课讲唐朝的建立和鼎盛,呈现出经济繁荣、民族交融、多彩艺术、风气开放、文化交流的盛世景象;第5课讲安史之乱、农民起义与唐朝灭亡,再到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不过统一始终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1课。本课主要讲隋朝的兴亡及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两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重要时期,不仅重新统一了中国,还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具有继往开来和承上启下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课在初一历史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思维,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的能力仍然较弱,未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需教师多途径的引导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系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此外,学生不喜欢沉闷死板的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发挥创新能力,创设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了解隋朝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隋朝统一和开通大运河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对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科举取士制度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能够通过隋朝经济发展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通过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难点:从隋朝的统一、制度、建筑等方面认识隋朝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情景体验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隋炀帝相关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引导:隋炀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皇帝,但你是否了解这位帝王最真实的样子呢?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同拨开历史迷雾,走进隋炀帝和他的时代,共同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新课讲授 第一篇 建元开皇奠隋基——隋朝的统一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从“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历史吗?帮助学生回顾旧知,发现历史规律。 【学生回答】从东汉到隋朝的政权更迭历史。 【教师归纳】(出示图表)归纳规律: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够得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势,又重新统一了中国。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第一子目——隋的统一。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 【教师行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找到隋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学生回答】隋朝的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建立时间是581年,都城建立在长安。 【教师行为】简述隋朝建立的概况和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进而出示一则史料: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清)赵翼 知识点二:隋朝的统一 【教师讲授】(出示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和教材,想一想:隋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教师行为】(展示地图)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想一想:结束大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有哪些?进而发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合作探究:隋朝实现统一的原因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阅读材料,合作探究:隋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 材料1:南北朝后期,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越来越多,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增强。——《中华文明史》 材料2: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强盛,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材料3:南陈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荒废朝政,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同。 材料4:隋灭陈前,南方民间传唱:“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学生行为】围绕问题合作探究,从材料中讨论、归纳答案,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行为】对学生讨论发言的行为予以及时鼓励,并归纳原因:①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融②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国力强盛③南陈统治腐败④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知识点三: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发现隋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回答】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行为】(出示图片)从经济、政治两方面讲授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加深学习印象。 【教师行为】(出示隋朝在初期和鼎盛时期的变化表)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进而提问隋巩固统一措施的影响。 【学生回答】隋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教师拓展】隋朝在发展的前期,国力昌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一片盛世局面。因此时年号为“开皇”,所以后世称这个盛世为“开皇之治”。 【教师过渡】介绍隋炀帝杨广生平。进而引导学生:千百年来,隋炀帝都是作为暴君、昏君的典型代表受到人们人口诛笔伐,这样的评判对他来说是否公平?真实的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人?展示隋炀帝相关事迹,自然过渡到下一篇章学习。 第二篇 千里运河通南北——开通大运河 知识点一: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教师行为】(出示民谣)启发学生思考: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 (进而出示图片和两则材料)。
【学生行为】在老师帮助下解读图片和材料,得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真正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二:大运河概况 【教师行为】(展示《隋唐大运河档案》)创设情境:同学们,假如你是档案工作者,请你阅读课本第二目结合《隋大运河示意图》,获取运河信息,手绘运河示意图,完善档案的基本信息。 【学生行为】思考问题,举手发言。 【教师行为】(展示动态图)引导发言的学生逐一说明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明晰“三点”“四段”“五河”的内容。 【教师行为】(出示图表)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知识点三:大运河的评价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你认为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材料一:唐·杜佑《通典》记: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来往不绝”。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材料二:大运河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大运河使继隋而兴的唐、宋王朝,由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也加强了全国的统一。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学生回答】根据材料,在老师帮助下总结出大运河的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行为】(继续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大运河的消极影响。 【师生行为】师生共同总结大运河的消极评价:过度役使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三篇 打破门第开科举——开创科举制 【教师行为】(出示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图)向学生拓展隋朝之前的选官制度演变,从而自然过渡到隋朝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知识点一:科举制背景 【教师行为】(出示张富贵和李有才的简历)创设历史情境:假如你穿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了一名主考官,张富贵和李有才哪个人有资格做官呢 揭示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象,也是隋朝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知识点二:科举制的创立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帮助学生通过材料感知科举制内容,进而讲授科举制中的“科”为考试科目,“举”为选拔人才。 材料: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教师讲授】隋文帝杨坚,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杨广,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通过教师讲授,明确科举制的创立时间。 知识点三:科举制的意义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对比魏晋和隋以后的选官制度,引导学生找出两者变化。 材料: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学生回答】魏晋时期重视门第,隋朝以后重视才能。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和课本,概括科举制的意义。 材料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2: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张婷《科举制度与我国知识发展的关系》 【学生回答】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③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教师行为】(出示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和孟郊《登科后》等材料),讲述一个“状元”的晋级之路,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第四篇 国祚速亡惕后世——隋朝的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隋炀帝一系列暴政是隋灭亡的原因之一。 【教师讲授】(出示农民起义和隋炀帝陵碑图片)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后迅速蔓延到全国。在起义军打击下,隋朝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小组讨论:隋朝与秦朝相似性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顾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小组讨论:隋朝与秦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学生行为】分组讨论并发言。 【教师行为】对学生行为予以及时的鼓励。归纳秦朝与隋朝的相似性:1.重新统一: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2.制度创举: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隋朝首创科举制。3.大型工程:秦朝建万里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4.短命而亡:秦朝暴政而亡,存在17年隋朝暴政而亡,存在37年。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中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隋朝的兴衰过程,我们也应该学有所思,有所得。隋二世而亡,亡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但隋炀帝也曾励精图治,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也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应该在当时的背景下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和作业设计
1.随堂训练:(出示四道选择习题)随堂检测,检验提升。 2.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至此,学案同步教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