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时 1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内共有3课:第1课讲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第2、3课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后来国家建设铺平了道路。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1课。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与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前仆后继和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辟新纪元的时代意义,在初二历史教材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其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建国前的筹备会议;其二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其三是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子目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基础,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学习历史事件应该从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学习等等。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综合能力,提升历史素养。
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知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教材,梳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初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通过阅读地图,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时空观念) 2.通过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和表格梳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从政协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方面深刻感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出示开国大典相关视频)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同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重温了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接下来请大家跟随老师共同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课讲授 第一篇 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答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教师讲授】(出示材料)1949年3月,毛泽东把中共中央离开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到北平建立新中国称为“进京赶考”。同学们是否知道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回答】意味着共产党要有新的挑战和任务。 【教师过渡】“进京赶考”四个字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新中国的任务,而这一切都要从这场会议开始,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子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知识点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概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找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或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1949年9月;北平;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教师讲授】(出示会议代表图片)这次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由此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性、民主性,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点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找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什么重要文件?文件中规定什么内容?它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教师行为】(出示《共同纲领》图片、内容和地位),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 小组交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请大家阅读教材P3,小组交流:这次会议还有哪些重要内容? 【学生1答】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教师讲授】(出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人图片)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毛泽东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对内行使国家主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生2答】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教师讲授】(出示首都、国旗、国歌等图片)指出:五星红旗中一颗大五角星代表领导革命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四个小五角星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红色代表革命,黄色代表光明。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永远警示中国人民居安思危、奋勇前进,1982年正式定为国歌。 【学生3答】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讲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部分图片)讲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容:有8幅巨型汉白玉浮雕和2块小浮雕,镶嵌在大碑座四周。从东面起,浮雕的主题按着历史顺序排列。浮雕每块高2米,十块合在一起长达40.68米,共有170个人物,概括地表现了中国100多年来的革命历史。 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教师提问】(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和碑文)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什么时期吗? 【学生回答】“三年以来”指1946—1949三年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指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指1840—1949民主革命时期。 知识点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义
【教师提问】(出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图片)提问:政协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教师拓展】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篇 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知识点一:开国大典概况 【教师行为】(出示《新中国70年影像辞典》视频片段)观看视频,说一说开国大典在何时何地召开?过程如何? 【学生行为】围绕视频和课本进行讨论。几名学生举手发言。 材料: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会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方针,毛泽东就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就职为副主席,周恩来就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朱德就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随后,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委员,分别乘车驶向天安门。下午2点55分,仪式正式开始。 【教师归纳】(出示文字材料)用生动的语言讲授开国大典的概况: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朱德担任检阅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朱德担任检阅员,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材料:为了防止国民党空军袭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当时受阅的4架飞机挂弹飞行,在接受检阅的同时,还担负着防空警戒任务,这是世界阅兵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为了显示人民空军的力量,第一批9架战斗机飞过天安门之后,兜了一个大圈,跟在教练机后面,又飞过天安门一次,给人感觉是共有26架飞机。在场的外国记者在随即发出的报道中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 【教师拓展】(出示文字材料和撒贝宁讲述空军检阅的相关视频)讲述开国大典时候“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的事迹,而如今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这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由此引导学生感受我们先辈的家国情怀,树立爱党爱国的情感。 【教师提问】阅兵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上发生了什么事呢? 【学生回答】3个小时的阅兵式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天安门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半。 【师生行为】(教师出示群众游行的图片)师生共同感受激动人心的场景。 【教师提问】开国大典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吗?为什么连放28响吗? 【学生行为】学生讨论后回答:54门礼炮是指参加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象征的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28响标志着中共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即从1921年至1949年。
材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天安门结束于天安门。” ——周恩来 【教师行为】(出示文字材料)指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于1949年开国大典。 知识点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材料一:前程无线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10.1《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材料二:近代中国受尽列强的欺凌和宰割,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材料三:这(新中国的成立)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 ——波兰《人民论坛报》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依据材料思考新中国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④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教师行为】对学生回答予以及时正向的鼓励。并做出知识强调: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指标志着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这是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同学们需要特别注意: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 第三篇 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 【教师行为】(出示史实)明确指出:史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西藏是如何进行和平解放的。 知识点一: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 【教师讲授】(出示地图)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残敌,进军华南、西南等地,到1950年夏,基本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 材料: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1950年的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藏地方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进入那段灾难深重的岁月。1950年初,人民解放军准备向西藏进军时,却遭到了英美帝国主义和印度政府的武力干涉与阻挠。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你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封建农奴主和农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都有矛盾。
知识点二: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 【教师提问】请大家阅读教材P5,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 【学生回答】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教师归纳】(展示课件)具体讲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 知识点三: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教师提问】(展示签订协议等图片)请大家思考,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 【学生齐读】至此,除香港、澳门、台湾外,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课堂小结 “百年前,中国山河破碎,国弊民穷;百年后,中国山河无恙,国富民强”。同学们,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等待百年之久的开国大典固然让人热血澎湃,但那些为国为民奉献牺牲的血与泪更加让人感到刻骨铭心,望在座同学厚积薄发,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和作业设计
1.随堂训练:(出示四道选择习题)随堂检测,检验提升。 2.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至此,学案同步教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