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四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回声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回声”为主题,通过歌曲和乐曲展现了回声的奇妙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声音在空间中的变化和魅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与自然的联系。同时,本单元还注重发声练习和竖笛吹奏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更好地掌握音乐表现技巧。通过这些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感受与欣赏:通过欣赏表现回声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声音在空间中的变化和魅力,培养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表现:学生能够用歌声和动作模拟回声的效果,体验音乐与声音现象的奇妙结合。 创造:鼓励学生尝试以回声为灵感进行音乐创作或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可能性和表现力。 音乐与相关文化:通过学习发声练习等音乐技能,学生能够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并了解音乐与自然科学现象的关联。
单元大概念 通过音乐表现回声的奇妙现象,体验声音在空间中的变化与魅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本单元以回声为主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声和动作来模拟回声的效果,感受声音在空间中的变化和魅力。同时,需要关注学生在发声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保护他们的嗓音健康。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回声音乐作品的奇妙和魅力,体会声音在空间中的变化和美感。 艺术表现:学生能够用歌声和动作模拟回声的效果,准确表现音乐作品的意境和氛围。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以回声为灵感进行音乐创作或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可能性和表现力。 文化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回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增进对不同声音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单元学习重难点 单元学习重点:感受回声音乐作品的奇妙和魅力,用歌声和动作模拟回声的效果。 单元学习难点:准确理解回声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以及通过表演将回声的奇妙感觉传达给观众,同时保持表演的连贯性和自然性。
单元课时安排 2
课题: 《友谊的回声》《羊肠小道》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两首曲目中的音乐情绪与氛围,体会友谊与道路的意象在音乐中的表达。 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或演奏曲目的旋律,掌握其节奏、音准和音乐风格,表现曲目的情感内涵。 创意实践:尝试为曲目加入简单的伴奏或创编与主题相关的舞蹈动作,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文化理解:了解音乐中友谊与道路的文化象征意义,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通之处。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或演奏两首曲目的旋律,并体会其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在《友谊的回声》中感受并表现音乐中的回声效果,理解其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曲目乐谱及教材。 音乐播放设备。 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或图片。 伴奏乐器、舞蹈服装等教学辅助工具(根据具体创意实践活动而定)。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学唱《友谊的回声》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就像我们的伙伴一样形影不离。但大家听过回声吗?你们知道这种奇妙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吗?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回声,感受它们的奇妙吧!(教师播放《友谊的回声》范唱,引出今天的教学) 二、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一)初次聆听歌曲教师播放《友谊的回声》范唱录音,学生小声跟录音哼唱,思考:歌曲是几几拍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二)学唱歌曲教师: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一种自然现象,当我们向山谷发出声音时,声音传到山谷中的物体上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声。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强、弱) (三)教师: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和“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如何在演唱中把回声表现出来呢?教师强调正确的演唱方法:深呼吸、慢吐气,小腹微收,要求学生用圆润、流畅、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师可根据歌曲划分乐句进行演唱,让学生了解乐句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学会正确的换气方式,并且声音要饱满,能够用歌声抒发内心情感。 (四)教师带领学生着重练习歌曲中出现的切分节奏,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范唱或指导学生拍击节奏来解决这一难点。第二部分由休止符的地方要指导学生唱准确。 (五)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换气要平稳,避免喊唱。 三、欣赏管弦乐《羊肠小道》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教师:美妙的音乐总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遐想,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段音乐,说说音乐让我们联想到怎样一幅画面?(播放管弦乐合奏曲《羊肠小道》)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音乐中有山、有水、有动物走路的蹄声和叫声等,虽然大家联想的结果有所不同,但都从音乐中联想到了一定的情景。 (二)新曲欣赏1.聆听音乐教师:如果把这段音乐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那么大家的联想就会连接在一起,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今天,老师把音乐限定在一首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的选段《羊肠小道》中,请大家一起听赏,听一听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欣赏第一部分(1)请学生聆听“行走”主题,思考并回答:①旅行开始了,毛驴驮着旅行者悠然地走在羊肠小道上。让我们仔细听听乐曲是怎样来表现毛驴的,音乐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学生聆听并交流。②请学生有节奏地模仿驴蹄声(弹舌方法),注意节奏和速度。③仔细听乐曲中用什么乐器模仿的驴蹄声 (椰子壳——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可出示实物让学生敲击)(2)聆听“歌唱”主题,思考并回答:①旅行者骑着毛驴有节奏地一摇一晃地走着,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乐曲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交流: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好像唱歌一样;旅行者的心情特别轻松、高兴。②旅行者骑在驴背上是那么的轻松、惬意,那么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身边唯美的景色。复听,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壮美的景色?学生思考并交流:圆号。教师:圆号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此处运用柔润饱满的声音表现了大峡谷之美。当你看到如此之美的景色时,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3)模唱主题(出示图谱,教师引领学生哼唱旋律)教师:请同学们用“la”音模唱主题,同时请几位男生表演骑驴者悠闲自得的动作和样子。(4)完整聆听第一部分教师:大峡谷时而平坦、时而崎岖,景色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完整聆听第一部分,边听音乐边哼唱主旋律。 3.欣赏第二部分教师:经过一路的颠簸,格罗菲和他的驴都累了,接下来的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 音乐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思考并交流:音乐变得自由,钢片琴及八音盒奏出了清新优美的旋律,好似旅行者在溪边坐在树下休息。 4.欣赏第三部分(1)教师:旅行者坐在溪边的树下休息时,音乐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先慢后快)(2)教师:这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音乐主题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变化描写了什么?学生思考并交流: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旅行者又骑上毛驴,乐队再一次模仿驴的嘶鸣之后,继续他的旅途。 5.完整欣赏全曲 (1)让学生完整聆听乐曲,随音乐体验每一部分音乐带来的不同情绪与感受,同时哼唱出“歌唱”的主题旋律。(2)教师:这就是美国作曲家格罗菲在游览大峡谷之后创作的作品。《羊肠小道》是《大峡谷》组曲的第三首,是一首描绘性很强的乐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旅行者走在大峡谷崎岖小道上的情景。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全曲,说一说乐曲给你的整体感想。 学习任务二:欣赏《羊肠小道》 一、师生问好 二、课前准备活动——节奏游戏(难点节奏训练)1、师:上课前,我想请同学们来玩一个节奏闯关游戏,我将用XOX和XXX的节奏型创编,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看哪位同学又快又准确的把节奏拍出来。“123,456,准备好,开始起”。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随着格罗菲形象的音乐完成了一次美妙的音乐之旅,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的作品是 它是由谁作曲的 (学生回答) (空 留到二次备课使用)
作业设计
请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今天学习的《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并向他们演唱。尝试在家中的空旷地方模拟回声的效果,感受音乐与自然现象的奇妙结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对回声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唱《友谊的回声》。在学唱过程中,注重了力度记号的教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现回声的效果。同时,通过练习切分节奏和休止符,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技巧。在欣赏《羊肠小道》时,通过情景创设和分段欣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了乐曲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但部分学生在节奏练习和演唱时还存在一些困难,今后需加强个别指导和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享受音乐的乐趣。
课题: 《山谷静悄悄》 《回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两首曲目中的宁静氛围与回声效果,体会大自然在音乐中的美妙呈现。 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或演奏曲目的旋律,掌握其节奏、音准和音乐特点,表现山谷的静谧与回声的奇妙。 创意实践:尝试改编曲目的旋律或节奏,模仿回声效果,创造新的音乐片段。 文化理解:了解音乐中大自然元素的文化象征意义,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音乐中的表达。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或演奏两首曲目的旋律,并感受其宁静氛围与回声效果。
教学难点 在《回声》中准确模仿并表现回声的音乐特点,理解其在音乐创作中的技巧与运用。
教学准备 曲目乐谱及教材。 高品质的音乐播放设备以更好地呈现回声效果。 相关的自然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 创作工具如乐器、录音设备等(根据具体创意实践活动而定)。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习任务三:学唱《山谷静悄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友谊的回声》2、师:刚复习的《友谊的回声》,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会产生回声的效果。师:从这首歌曲我们知道了,在山谷中喊一声就会产生回声,那山谷中没有声音又有什么样的呢?生:静悄悄的。3、师:大家想不想到山谷中去看看 (生:想!)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山谷静悄悄》,共同去感受它的美。4、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聆听体验感受 1、播放歌曲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3、复听歌曲,认真看歌词思考:(1)什么在飘飘?(2)什么在闪耀?(3)什么在蹦跑?生1:薄薄的雾、淡淡的烟生2:紫杜鹃、红梅花3:小溪流、小野兔 三、学唱旋律 1、分两部分学习:A、学习歌曲第一部分:(1)老师范唱第一部分,思考“这时的山谷是怎样的呢?”(静悄悄)。(1)跟琴唱第一部分歌谱。注意:休止符、切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2)按节奏朗诵第一部分歌词。师:这首歌旋律美,歌词也写得很美,请小朗诵家们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把前三段歌词念一念(师生合作念)(3)学唱第一段歌词,师纠正错误。(4)生自学第二、三段歌词。(5)跟琴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部分。(6)分组演唱第一部分的3段歌词。(7)请大家再来听听歌曲有什么特点?情绪有哪些变化? 四、歌曲感情处理 1、处理歌曲。(1)复习强、弱记号,再讲解pp、p、mp记号.渐强<、渐弱>记号;(2)你觉得这首歌最关键的是哪个字?“静”!(从内容中,引生想象歌中的(3)分析:歌曲第一部分“静悄悄”;地质队叔叔来了之后“叮咚”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后来地质队叔叔走后山谷又/他甘待恢复了静悄悄。(复听范唱)2、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歌曲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山谷吗?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3、请你带着想象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合唱《山谷静悄悄》 五、创作、表演、评议 1、带领学生用“lu”演唱歌曲。师:你认为作曲家要表现怎样的意境?生:…·…师:哪些地方体现了山谷的幽静呢?生:····师:讲解八分休止符,要求学生演唱时要声断气不断。2、带领学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要求运用力度记号。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几个好朋友呀?生:中弱、很弱、渐强和渐弱3、师:“叮咚叮咚”是什么声音?你能用手中的器具模仿打击乐器的声音吗?生:好像锤子敲石头发出的声音,4、教师指导学生拍击手铃鼓为歌曲伴奏,一起来表现一下热闹的山谷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5、师生互评 六、拓展延伸 带着你想象中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地演唱全曲,并把这首歌演唱给爸妈听,注意力度记号的运用。教师总结:这些常用的力度记号在音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老师还会带你们去认识更多的音乐朋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山谷,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了山谷中静静的美景和地质队叔叔的铁锤精神,让我们继续保持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去探索大自然更美丽而丰富的声音,让你们去感受音乐的神奇和美妙。 学习任务四:欣赏《回声》 (一)初听作品学生聆听《回声》,尝试听辨歌曲运用了何种创作手法。 (二)教师简介曲作者拉索。拉索是法国佛兰德乐派第三代作曲家,1532年生于蒙斯,1594年卒于慕尼黑。拉索是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推崇古希腊罗马和当代诗人的著作,并采用其诗词进行创作。拉索是位音乐神童,热情幽默,富于才智,很早便出版经文歌、牧歌及尚松专辑。他的作品有2000首以上。他的大型弥撒曲有57首(多数无伴奏),大多采用民间曲调,富于戏剧性,色彩华丽浓郁。同时写有经文歌1200余首,其中516首编入歌集《音乐巨著》。又创作为数甚多的世俗音乐,如牧歌、村歌、法国歌谣曲、德国歌曲,鲜明地表现出世态风俗的场景。 (三)教师简单介绍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或音译为“阿卡贝拉”)是合唱音乐艺术中一门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合唱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不与任何乐器组合,只单用人声作为表现的工具。在西欧通常都称无伴奏合唱为“A Cappella”。这个字(意大利文)的原意是:按照教堂风格。原来西欧的教堂音乐在十六世纪以前,主要都是用无伴奏的人声演唱。有时即使使用乐器,那些乐器声部也不过重复人声的声部。那时按照教学风格所写的无伴奏合唱便被称为ACappella。 (四)师生合作演唱教师出示谱例,教师用较强的力度演唱女高1声部,学生尝试用较弱的力度演唱女高2声部,师生两个声部形成卡农,学生感受回声的效果。 (空 留到二次备课使用)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后,尝试在空旷的地方(如:楼道、山谷等)演唱《山谷静悄悄》,感受歌曲中的静谧与回声效果,并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唱《山谷静悄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通过力度记号的运用和乐器的模仿,使学生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情感。同时,通过欣赏《回声》和简介曲作者及无伴奏合唱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但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切分节奏和附点四分节奏的掌握还不够准确,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指导。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感受了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