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你好!大自然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你好!大自然”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歌曲和音乐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等歌曲以大自然为背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弱起小节的学习和竖笛的吹奏则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还提升了音乐审美和实践能力。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感知与体验:通过欣赏《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等以大自然为背景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感知自然音乐元素的变化和多样性,体验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和谐。 表现与创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弱起小节知识和竖笛演奏技巧,创造性地表现大自然的音乐场景和动植物的声音,展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文化与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增进对自然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单元大概念 与大自然和谐共鸣,通过音乐感受自然的韵律与美。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好感和亲近感,对于以大自然为背景的音乐作品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感知到自然音乐元素的变化和多样性,并愿意通过音乐活动来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他们更加珍惜和爱护自然环境。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以大自然为背景的音乐作品的宁静与和谐,体会自然音乐元素的变化和多样性。 能够辨识出不同自然声音在作品中的运用和效果。 艺术表现: 运用所学的弱起小节知识和竖笛演奏技巧,以歌唱或乐器演奏的形式表现大自然的音乐场景。 在演唱或演奏中,能够准确模仿和表现动植物的声音和自然环境的氛围。 创意实践: 结合个人对大自然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旋律或歌词。 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创作一个以大自然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并尝试进行户外表演。 文化理解: 了解不同文化中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认识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表现自然主题的音乐,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单元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以大自然为背景的音乐作品的和谐与宁静,理解自然音乐元素的变化,并能够通过歌唱或乐器演奏进行表现。 难点:在演唱或演奏中准确模仿和表现动植物的声音,以及营造出自然环境的氛围。
单元课时安排 2
课题: 《田野在召唤》《溪边景色》
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聆听《田野在召唤》和《溪边景色》两首音乐作品,感受其中的自然美景和音乐所传达的宁静、和谐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辨两首作品在音色、节奏和旋律上的不同特点,体会其如何描绘田野和溪边的景色。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尝试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的主旋律,表现田野的广阔与宁静。 通过模仿和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度和速度变化来表现《溪边景色》中溪水流淌的动态感。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结合两首作品的音乐元素,创作一幅与田野或溪边景色相关的画作或诗歌,展现音乐与艺术的融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编排一段与两首作品主题相关的舞蹈或表演,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两首作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如何描绘自然景色,加深对音乐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教学重点 感受并表现两首音乐作品中的自然美景和音乐情感,理解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演唱《田野在召唤》的主旋律并保持声音的柔和与连贯;同时,在表现《溪边景色》时,如何让学生通过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准确描绘溪水流淌的动态感。
教学准备 PPT、钢琴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一)聆听音乐,交流感受 1、聆听《溪边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 聆听乐曲从速度、节奏、力度等情绪上的变化,想象乐曲表现的情景。 同伴交流听后感受。 (二)熟悉主题,听辨情绪变化 1、哼唱音乐主题,听辨主题乐曲情绪的变化。 2、聆听乐曲,听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情绪上的变化。 3、聆听乐曲,听出潺潺流水声,听出它是用弦乐器在中、低音区不断地发出快速交替的音来表现的。 4、看谱视唱音乐主题旋律,自主思考并回答:主题旋律由几个乐句组成? 学习任务二:看听结合,分辨乐器 1、观看几组乐器图片或实物,聆听其音色特点。 2、同伴交流:判断几组乐器的演奏方式。 3、聆听乐曲中的音乐片段,小组讨论主奏乐器。 (讨论建议:通过音色判断乐器。) 4、组间进行交流反馈。 5、聆听全曲,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每次主题出现时不同的主奏乐器。 学习任务三:乐器分类,模拟演奏 小组讨论乐器分类 1小组讨论主奏乐器的演奏形式,并进行分类。 2、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共同探讨乐器分类。 创设情境,模拟演奏 1、观看乐曲视频,想象颤音出现时音乐所表现的大自然景色,表现音乐中出现的泛泛水光。结合音乐主题出现时不同的主奏乐器,进行模拟演奏。 2、介绍作品以及作者贝多芬,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3、小组划分做游戏 做游戏,了解熟知乐器的音色,巩固学生对本课的掌握。 4、跟随音乐,小组进行接龙展示。 设计说明:通过听、想、看、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乐器,加强对乐器音色的识别与听辨。根据音乐学习的特点,采用模拟乐器演奏、创编表现情境等方式,增强对音乐聆听的专注度,提升音乐表现力。 学习任务四:感知歌曲,演唱歌曲 1、看谱聆听歌曲,设计肢体动作 2初听歌曲《田野在召唤》,同伴间互相交流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再听歌曲,设计舞蹈动作,用声势伴奏,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4、看谱学唱歌曲,注意弱起小节。 5、跟随歌曲范唱,看谱轻声学唱。 6、组内交流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切分节奏,休止符),组长记录并反馈。 7、交流并解决掉难点,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8同伴间用设计的经典舞蹈动作表现歌曲的风格 二声部的学习,启发学生为歌曲第二声部编创新的衬词,并配以打击乐。一个声部在练习时,另一声部默唱或轻唱自己的声部。 10、各小组整合,完整演绎整首歌曲。 (空 留到二次备课使用)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本课学习的一首歌曲或乐曲,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如:画画、写诗、编舞等)表达对其的感受和理解,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交流、模拟演奏和演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了音乐的魅力。在乐器分类和模拟演奏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在交流乐曲情绪变化时,部分学生的表达还不够准确,需要今后加强引导。此外,二声部的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是难点,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总体来看,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未来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差异化指导。
课题: 《铃儿响叮当》《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两首曲目中的欢快与节奏变化,体会音乐传达的节日氛围与时光的流转。 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或演奏曲目的旋律,掌握其节奏特点、音色变化和音乐风格,表现曲目的欢快情绪。 创意实践:尝试改编曲目的节奏或旋律,为其创造新的伴奏或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展现音乐的多样性与创意性。 文化理解:了解《铃儿响叮当》在不同版本中的变迁与文化内涵,探讨音乐如何传承与创新。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或演奏两首曲目的旋律,感受并表现其欢快与节奏变化。
教学难点 在《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中准确把握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变迁过程。
教学准备 曲目乐谱及教材。 音乐播放设备。 相关的节日氛围图片或视频资料。 打击乐器、简易编曲工具等教学辅助材料(根据具体创意实践活动而定)。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听曲歌,赏风情 1、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感受歌曲不同的变奏风格。 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方面的特点及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3、小组间相互交流,理解“变迁”这个词。 4、听出歌曲主题的变奏,演奏形式,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5、学生随音乐的变化做出肢体语言,如:听到摇滚风格处随音乐摇摆身体,听到欢呼、击掌处随节奏拍手等。在体态律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中的不同风格。 6、根据教科书提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编创动作,边听边表演,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7、小组间相互交流,相互表演。 学习任务二:唱歌曲,赏圣诞 (一)、看谱聆听歌曲,设计肢体动作 1、完整聆听歌曲《铃儿响叮当》,同伴间互相交流歌曲的风格。 在圣诞节,人们除了和家人朋友一起享用圣诞大餐、装扮圣诞树、互赠圣诞礼物外,还唱好听的歌儿表达对家人朋友的深深祝福。让孩子们从中明白,中国的春节也好,西方的圣诞节也好,共同之处都是家人朋友团聚、增进感情的节日。 2、第二遍聆听歌曲,设计舞蹈动作,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二)、看谱学唱歌曲第一声部 1、跟随歌曲范唱,看谱学唱第一声部。 2、组内交流学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附点和弱起),组长记录并反馈。 (三)、拍打节奏,学唱第二声部 1、拍击第二声部节奏,一组唱第一声部,另一组用手拍击第二声部节奏,完成后两组交换进行。 2、学唱第二声部,一组用手拍击第一声部节奏,另一组唱第二声部,完成后两组交换进行。 3、学唱歌曲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学唱前半部分旋律,在这一部分旋律中,前三个乐句每一个乐句都有一个附点音符和两个后十六分音符,而且每个乐句结尾音高呈上升趋势,学生初步学唱时掌握不好节奏,在反复指导后才唱好。然后第二部分的旋律大部分学生都听过,跟着音乐就能学唱下来,效果较好。这首歌曲的总体学唱效果很好,学生都能以乐观的情绪演唱歌曲。 (评价标准:本组唱或拍自己声部时音调、节奏准确,不要被另一组带偏,尤其是第二声部 弱起处能准确进入。) 4、终极挑战:全班分成两个声部,分声部演唱。 (注意:音准、附点节奏和弱起小节。) 设计说明:“附点节奏”是本课学习重点。用肢体动作直观、形象的去感受,并将评价镶嵌于活动中,不仅要自己设计肢体动作,更要以此指挥同伴,通过同伴的呈现检验其指挥效果。“能准确拍出或唱出二声部的弱起节奏”是学习的难点,本环节采用的策略是从击拍节奏入手,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引导学生在击拍和演唱时学会倾听另一声部,关注学生聆听专注度和合唱素养的培养。 学习任务三:编动作,跳圣诞舞 创编动作,表演展示 小组创编,设计出符合圣诞节的舞蹈动作,边唱边跳 各小组整合,完整演绎整首歌曲 (评价标准:既要有表现力,还要准确演唱二声部歌曲) 学习任务四:奏乐器,增强表现力 唱奏结合,表现歌曲 各类打击乐器节奏组合,进行节奏敲击练习,编创节奏,用打击乐器、弹舌、拍击身体各部位等方式,为歌曲色块中的旋律伴奏。 跟随范唱,各组节奏加入,为歌曲伴奏。也可作为歌曲的引子或尾声。然后加上声势动作(拍手、跺脚、弹舌、捻指),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空 留到二次备课使用)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欣赏《铃儿响叮当》的不同版本,尝试找出其中的风格差异,并记录下你们的感受。下节课,我们将分享各自的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听曲歌、赏风情、唱歌曲、跳圣诞舞和奏乐器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了圣诞歌曲《铃儿响叮当》的魅力。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对歌曲的不同风格有了深刻体验。但在二声部的学习中,部分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掌握仍有待加强。今后,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多进行家庭音乐活动,以增强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总体而言,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