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音版五年级第6单元 《百花园》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音版五年级第6单元 《百花园》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2-23 09: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内容
学科 音乐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百花园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百花园”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歌曲和音乐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花的世界,感受花的美丽和多彩。《花之歌》等歌曲以花为题材,展现了花的千姿百态和无限魅力。学吹竖笛的活动则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更加深入地感受花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审美意识,还提升了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单元对应学段目标 感知与体验:通过欣赏以花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感知花的美丽和多样性以及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体验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表现与创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竖笛演奏技巧,创造性地表现花的音乐形象和场景,展现个人的音乐审美和创造力。 文化与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花与音乐的联系和表现形式,培养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单元大概念 以音乐描绘花的美丽,感受艺术与自然的交融。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花的美丽和多样性有着直观的感受,对于以花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感知到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花的形象描绘,并愿意通过音乐活动来表现自己对花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音乐来更加深入地感受花的美丽和多彩。
单元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以花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的美丽和多样性,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花的形象描绘。 能够辨识出不同音乐元素如何共同营造出花的音乐形象。 艺术表现: 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竖笛演奏技巧,以歌唱或乐器演奏的形式表现花的美丽和多彩。 在演唱或演奏中,能够准确传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花的形象特点。 创意实践: 结合个人对花的喜爱和感受,创作一段描绘花的旋律或歌词,并尝试演唱。 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创作一个以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或舞蹈表演。 文化理解: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花与音乐的联系和表现形式,认识其在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寓意。 通过学习和表现花的音乐,培养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单元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以花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的美丽和多样性,理解花的音乐形象,并能够运用音乐元素进行表现。 难点:创作个人化的花的旋律或歌词,准确传达出花的美丽和情感。
单元课时安排
课题: 《采花》《对花》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两首曲目中花的形象与音乐的美妙融合,体会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差异。 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曲目的旋律,掌握其节奏特点和音乐风格,表现歌曲中的情感与意境。 创意实践:尝试为曲目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或伴奏,探索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文化理解:了解两首曲目背后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理解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曲目的旋律,感受并表现歌曲中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难点 在《对花》中准确把握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展现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 曲目乐谱及教材。 音乐播放设备。 相关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资料。 打击乐器、民族服饰等教学辅助工具(根据具体创意实践活动而定)。
课时安排 45分钟(新课导入5分钟,曲目学习25分钟,创意实践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了解民歌 一、了解民歌 1、民歌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相传去至今。民歌即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个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别人们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 (1)中国民歌的特征 A、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B、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C、民歌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悍,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2)中国民歌的体裁 A、号子 B、小调 C、山歌 (3)中国民歌的内容 A、反映生产劳动的 B、反映爱情生活的 C、反映日常生活的 D、歌唱传说故事的 E、嬉游逗趣的 学习任务二、学唱并表演《采花》 1.以社会生活导入:田野、山川、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所以,民歌中以花为主题的乐曲比比皆是。 2初听歌曲。 设问: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 3.复听辨曲调范唱。 设问: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4.教师示范唱歌曲第一二段,学生聆听,想一想:歌曲中一共用了哪几个音?歌唱了什么内容?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5.跟琴哼唱歌曲,想一想:歌曲可以分为几句?前一句的结束音和后一句的起始音有什么关系?这种创作手法的名称是什么? 6.跟老师学唱歌谱,注意唱准四度大跳。 7.填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要准确吐字要清晰。 8.学生划拍自学曲调。当自己感到有把握流畅唱出时,举手示意。(供老师掌握学生自学的情况,及时调控。) 9.集体、小组、个人试唱曲调,教师点拔纠正。注意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10.跟伴奏有表情的表演唱歌曲。 11.分组分不同形式演唱歌曲。 12.就地取材自制打击乐器(课前应与学生沟通),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一部分学生亦可即兴舞蹈,抒发对红军到来的殷切 小结:表扬以最简单的废品自制有效果的打击乐器参与表演的同学,以及即兴以最简易的动作,表达对亲人盼望的心情参与表演的同学。 任务三、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 1.分组准备与选举音乐会主持人。 (1)推选节目主持人(2—3)人。主持人的任务是收集各组的节目进行串联、编排。 (2)分组讨论参加全班音乐会节目并进行排练。要有集体节目,也要有个人节目,每组至小要有2—3个节目参与。 (3)形式不拘,但主题要鲜明——采花。 (4)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各组的排练演出,教师也应准备节目参与演出,师生共演师生共乐。 2.音乐会演出开始。 主持人主持并报幕。 3.教师小结。 学习任务四、聆听《对花》 一、导入 1.由植物中花的知识导入。 设问:谁见过牡丹花?能介绍一下它的形态吗?(花大而美丽,有深红、粉红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在百花园中是最鲜艳的一种。) 2.初听男声独唱《对花》。介绍《对花》的背景及含义。 3.欣赏《对花》。(边听、边阅读教材上的歌词,边从歌声中体验歌曲的意境并展开想像)。 设问:你从歌声中获得什么启示 (高贵品格) 二、完成曲调创作(填空)活动 1.从所给的开始4小节曲调及最后的结束小节,可以断定是小调或羽调式(不给学生讲调式)。 2.要求创作第二乐句、第三乐句2小节及第四乐句。启发学生用已学重复、模仿等手法进行创作。但千万不要把学生框住,要让他们放开创作。 三、欣赏管了解弦乐《对花》 1. 初停乐曲,感受哪两件乐器在对花? 2.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模拟乐器的对花。 3.用男女对唱的方式哼唱主题,熟悉主题。 4.完整的聆听乐曲,听出不同情绪的乐段,知道乐曲的结构。聆听时,教师从乐段的不同情绪引导学生的感受,联想乐曲所表现的情景。 5.简单介绍作者鲍元恺。 鲍元恺教授在1991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炎黄风情》里就是采用了这两首歌曲的主旋律。经久不息,名扬四海,教科书编写进去。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对花的管弦乐演奏现场,请大家将我们听到的旋律主题出现的顺序用心记录下来。 师播放完整(全程指导) 乐曲顺序是怎样的? A B 变化A 四:课堂小结 (空 留到二次备课使用)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家后,收集自己家乡的民歌或民谣,并尝试学唱。下节课我们将举行“家乡民歌分享会”,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家乡的民歌文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了解民歌的特征、体裁和内容,学唱并表演《采花》,以及聆听《对花》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了民歌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在学唱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表演和创作活动。但在节奏和音准的把握上,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同时,通过音乐实践与创作活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民歌的学习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
课题: 《编花篮》《花之歌》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两首曲目中花的美好与生命力,体会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艺术表现:准确演唱曲目的旋律,掌握其节奏、音色和音乐风格,展现歌曲中的情感与氛围。 创意实践:尝试改编曲目的旋律或节奏,为其创造新的伴奏或编排简单的表演形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文化理解:探讨两首曲目中花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理解音乐如何传达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曲目的旋律,感受并表现歌曲中的情感与氛围。
教学难点 在《花之歌》中准确掌握并表现曲目的节奏特点与音乐风格,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曲目乐谱及教材。 音乐播放设备。 相关的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打击乐器、简易编曲工具等教学辅助材料(根据具体创意实践活动而定)。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修改
学习任务一、聆听《花之歌》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在下节课我们开一次班级音乐会。 学习任务二、表演《编花篮》 1聆听范唱 设问: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老家是河南籍的?能说一两句河南的地方语言吗? 2、设问:两段歌词各唱出什么内容? (第一段是“编”……第二段是“摘”……) 3、.听琴弹奏曲调,找出最有特点的几个音。 4、.学生划拍自学曲调。注意装饰音、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5、找出曲调中最有特点的小节。涂一涂,唱一唱。 6.趣味理解歌词。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 (提示: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 (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 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织的情景。表达出姑娘们带着花篮上南山,采摘到鲜美娇艳的牡丹花的喜悦心情。) (2)师生配合,用接龙的形式朗读歌词。 (3)了解歌词押韵和运用衬词的特点。 (设计意图:强调衬词和押韵,使学生了解衬词和押韵足我国民歌歌词创作的特点之一。) 7.进一步学唱歌曲旋律。 (1)引导学生用Ian演唱歌曲旋律。 (2)再次聆听,默唱歌词。 (3)学习演唱歌词。 (提示: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演唱不) 8、试唱全曲,教师指导并纠正,注意要唱好风格。 9、学生自学唱歌,与周围同学交流。 10、自我推荐表演,师生互评。 11、小结:百花园真美。回家收集以花为题材的歌曲或乐曲,并进行学唱。 三、拓展延伸 运用听唱、识谱等多种形式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 (空 留到二次备课使用)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收集关于花的歌曲或乐曲,并尝试分析它们的音乐特点。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分享,一起感受不同音乐作品中花的魅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花之歌》和表演《编花篮》两个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入体验了以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的魅力。在聆听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辨乐器、记录旋律顺序等活动,提升了音乐感知能力。在表演环节中,学生通过学唱歌曲、设计舞蹈动作等活动,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节奏和音准的把握上仍需加强练习。今后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取得进步。同时,应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