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7: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中考复习
1
课标
解读
2
复习
目标
3
知识串讲
4
聚焦中考
5
当堂
自测
目录
课标解读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重要概念 学业要求 复习提示
纪实作品
1.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学习专题探究和名著勾连
3.结合中考真题学习阅读和解题方法
1.复习梳理《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内容
2.结合中考真题实战演练
3.建议教学课时:两课时
1.《语文》课本: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红星照耀中国》原著
3. 《讲义本》:名著阅读专题
课前准备
4.《练测本》:名著阅读专题素养综合训练
第二部分
标题文本
第1课时
专题梳理
采访路线
从北平出发,1936.6
拜访杨虎城,见到邓发
见到周恩来,得知贺龙二三事
见到毛泽东、林彪,参观红军大学。介绍红军的成长过程和相关政策、长征
访问陕西苏区工业中心
见到彭德怀、徐海东,介绍少年红军“红小鬼”、朱德
安塞
保安
吴起镇
预旺堡
西安
西安事变发生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场面,刻画了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埃德加·斯诺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①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③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④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报道作品,具有高度的客观真实性。斯诺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避免自己在选择和解释上可能出现的失实,保证叙事的可靠性。同时,它是斯诺在冒险而艰辛的旅程中实地采访到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冷静的观察家对亲历式采访调查中所见所闻所想的真实记录和客观描述。正是在奔走了解红军、党政机关、经济、文化、教育、宣传等各方面情况,在同革命领袖、普通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做了无数次谈话的基础上,这部作品才得以问世。
作品中还蕴含着斯诺周密思虑的见地,渗透着正义的火花和激情。斯诺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有理有据的预见性结论,理性的思辨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思考。




2.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手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许多红军将领: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当益壮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难忘。
3.《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修辞方式颇为灵活多样,如映衬、易色、夸张、排比、引用、悬念、宛曲、双关、借代、摹拟等等,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喻。作为一个力求客观报道事实的记者,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不仅未影响其文字的客观性,反使读者对这事实有更真实的了解与把握。修辞手段的运用,成为传达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效方式。
专题探究
起因:
①苏区地盘太小。
②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
政策,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③苏区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
④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①敌军的围攻。②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③长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④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重大意义的事件: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专题一
长征
1.复述长征故事
2.探究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胜利的原因:
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苏维埃人民及干部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革命热情。
长征的意义:
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本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专题一
长征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2.长征精神的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③弘扬集体主义精神。④脚踏实地地实现革命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专题二
信仰与精神
第二部分
标题文本
第2课时
名著勾连
人物勾连
彭德怀:
①阅读《资治通鉴》促使彭德怀思考斗争的真正意义;
②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促使彭德怀带着改造社会的信念参加了红军。
毛泽东:
①阅读《盛世危言》激发了毛泽东继续学业的愿望;
②阅读《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让毛泽东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开卷有益
人物勾连
《朝花夕拾》
鲁迅:
①阅读《山海经》激发了鲁迅的好奇和想象;
②阅读《天演论》鲁迅从中接触到了新思想,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牛虻》在保尔饱受病痛折磨时给予他坚持下去的力量。同时,保尔在部队营地读《牛虻》这本小说时,点燃了战士们的革命热情。
开卷有益
情节勾连
“勇”的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
《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与章鱼搏斗救下尼德·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战场上搏杀。
《水浒传》景阳冈武松打虎、石秀跳楼劫法场、时迁火烧翠云楼、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简·爱》罗切斯特的卧室着火,简·爱救了罗切斯特。
1.(2023·温州)学校举行“探索”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其中【学习探索力】环节向名著学“探索”。从下面名著中选择一本,结合具体内容,总结作者的探索方法。
A.《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B.《昆虫记》(法布尔)
C.《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
【解析】此题属于高阶思维训练的发现运用类,在“探索”主题学习活动中考查名著内容并总结探索方法。首先要熟悉三部名著内容及了解作者,再在三个环节基础上总结探索方法。分析作者的探究方法,结合具体作品内容,探究方法所达到的效果。
示例:斯诺深入革命根据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成长经历,从而理解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斯诺走到根据地老百姓当中,通过采访、实地调查等有效方法,了解红军生活、社会制度、教育情况等,完成自己对苏区和红军之谜的探索,并以纪实作品形式向全世界做出自己的解答。
2.(2023·丽水)主题探究“桥之思” 世间有有形之桥,也有无形之桥。阅读名著要学会联结,搭建起作品、作者、读者之间的桥梁。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根据所提供角度,结合内容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A.《简·爱》(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心灵之桥)
B.《昆虫记》(法布尔与昆虫世界的沟通之桥)
C.《红星照耀中国》(读者与纪实作品的理解之桥)
【解析】此题属于高阶思维训练的概括洞察类和发现运用类,在“桥之思”主题探究中考查对名著人物之间、作者与作品、读者与作品的求同、判断和评价,思考角度有一定的创新。结合内容谈两者间的关系,总结出桥的精神实质(沟通交流)。
示例:我选C。《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作品选取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长征途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引用了毛泽东等被访者的原话,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数据,还原真实历史,让今天的读者真切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色将领和“红小鬼”们的细致描写,也让读者肃然起敬,这就是读者架起的与纪实作品的理解之桥。
1.有人说:“生活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请结合下面任意一部名著的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A.《骆驼祥子》 B.《红星照耀中国》 C.《朝花夕拾》
示例:希望能让人勇敢地活下去,即使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也勇往直前,绝不退缩。《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过草地的过程中,红军要面对陷入沼泽泥潭失去生命的危险,要忍饥挨饿,吃青稞面、野草根,甚至用树皮、皮带充饥。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红军战士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因为战士们心中有革命的信念,充满希望。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能力训练,考查对名著人物性格特点、身份背景及经历的熟悉程度。根据第三段表述可知是周恩来,排除A和C;第一段表述很明显是带兵打仗的将领,排除B项,所以选D项。
2.下列语句是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不同人物的描述与评价,依次填入横线上的人物,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据说,地主士绅听到他的名字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大公无私,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可见其率真豁达。
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曾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并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并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等革命活动。
A.朱 德 贺 龙 彭德怀 B.毛泽东 贺 龙 周恩来
C.毛泽东  朱 德 张学良 D.贺 龙 彭德怀  周恩来
D
课后小结
1
5
名著勾连
3
名著梳理
专题探究
2
当堂自测
4
聚焦中考
主题勾连——人生追求
作品主题
作品意义
长征
信仰与精神
人物勾连——开卷有益
情节勾连——勇敢情节
采访路线
作品简介
艺术特色



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