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名著阅读《经典常谈》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名著阅读《经典常谈》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2 17: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中考复习
《经典常谈》
一、名著梳理
二、读书方法
三、主题探究
四、名著勾连
五、巩固训练


名著梳理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第一课时
艺术特色
1.风格上,是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2.内容上,点面结合,依次介绍经史子集。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编撰13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3.表述上,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我看来,有意愿开设“经典导读”课程的语文教师,只要细读全书,然后按照每一篇的主题,分出逻辑层次,拟出恰当标题,就能适用于课堂讲授。
读书方法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
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①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根据书中吸引你的地方,进行取舍。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
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已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②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 《<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
选择性阅读
③根据目录进行选择。
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很多书新增了再版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
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
1.圈点勾画批注法
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考察,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2.思维导图法
对每一篇介绍的典籍,用思维导图画出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对典籍的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
主题探究


(一)阅读主题
(二)艺术主题
(三)作品主题
人物 关注点 推荐章节
小语 游说之士在古代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通常口才极佳,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我很感兴趣。 ① _
小文 我通过端午节知道了屈原,感动于他的爱国之情,想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② _
D
C
(一)阅读主题
1.阅读整本书时,读者会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带着某个具体目的进行选择性阅读。请你根据小语和小文的关注点,向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章节。
推荐章节:A.“三礼”第五   B.“春秋三传”第六  
C.《战国策》第八  D.辞赋第十一
2.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 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解析】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也补充介绍了《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艺术主题
《经典常谈》作为一部具有导读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朱自清的写作深入浅出,让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下面请一起完成“这里经典常谈”活动吧!
1.【这里经典常谈·语言艺术】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经典语段 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三礼”第五》) ②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三礼”第五》) ③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尚书>第三》) ④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文第十三》) (1)“儿化词”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使文字显得活泼。
(2)通俗化的表达如“记得着”“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整个儿(份儿)(写出一个即可)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读来亲切随意,不至于有学术文字的冰冷感(意思接近类似即可)
2.【这里经典常谈·书名理解】根据“常谈”一词的意思以及上表朱自清先生写此书的语言特点,谈谈你对书名《经典常谈》的理解。
示例:①经典宜常读常谈;②经典众人谈,自己也作老生常谈,是朱自清先生谦虚的说法;③常也可解作“家常”,即用通俗简明的语言给中学生谈谈经典。
(三)作品主题
1.下面是某同学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的笔记,表述与著作不. 符. 的一项是(   )
A.写作目的: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
B.写作原则:以传统的“尊经”“崇古”观念去研究我国传统典籍。
C.主要内容:介绍《史记》等经典著作,概述辞赋、历代诗文等情况。
D.写作特点:具有普及性、通俗性,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解析】B项有误,并不是“以传统的‘尊经’‘崇古’观念去研究我国传统典籍”,而是以一种现代的、新的观念去研究。
 B 
此处有误
2.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示例: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言之有理即可)
名著勾连


(一)经典与文化
(二)文字与书法
(三)孔子与磨难
(四)趣话经典
(五)以史论文
第二课时
(一)经典与文化
1.活动一:小华准备为本次活动制作一张手抄报,给大家介绍中华优秀经典作品,下面是他所写的介绍文字,你认为其中表述不. 当. 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讽刺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
B.《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形式。按照《经典常谈》的介绍,“八股文”又称为“四书文”,因为考试里最重要的文字,题目都出在“四书”里。
C.《经典常谈》包含介绍了经典“四书”“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D.按照《经典常谈》的观点,话本是白话小说的祖宗,也是说书人的底本,如《西游记》《水浒传》都属于话本。
【解析】《西游记》《水浒传》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两本书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
 D 
分类有误
2.活动二:《经典常谈》提到“博士”一词,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小志想为经典作品的人物谋一个“博士”,以下人物你认为选择做哪个博士更合理 请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人物:鲁迅、唐僧、荀玫
选择:八股文博士、《尚书》博士、佛典博士
示例一:鲁迅可以做《尚书》博士。鲁迅从小喜欢读书,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爱读《山海经》,《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等内容,《尚书》记载的是虞夏商周上古时期的内容,鲁迅应该也会感兴趣。并且鲁迅跟随私塾老师学过经典古籍,他读《尚书》应该不难,所以可以成为《尚书》博士。
示例二:唐僧可以做佛典博士。佛典是对佛经的翻译,唐僧跨越重重障碍去到西天取得真经,返回东土大唐面圣传教,最后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他担得起佛典博士一职。
序号 作品 序号 作品
① _ ② _
③ _ ④ _
草书
楷书
行书
隶书
(二)文字与书法
1.活动一:书法辨认。小明阅读《<说文解字>第一》后,对书法很感兴趣,准备向大家介绍我国的书法。请在横线上写出以下四幅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字体(备选字体:草书、隶书、行书、楷书)。
2.活动二:字如其人。小华认为书写习惯与个人的性格相关,如果以下人物会中国书法,你认为他会喜欢书写什么字体(备选字体:草书、隶书、行书、楷书)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并说明理由。
简·爱      武松      沙和尚
示例:我认为简·爱会喜欢楷书。她坚守原则,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为人正直,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符合楷书端正竖直的特点。
(三)孔子与磨难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根据自己阅读名著的经验,以孔子为关注点,进行自由讨论。
面对磨难,有人高歌奋进,有人裹足不前,有人砥砺前行,有人望而却步。同学们以名著中的人物为样本,探讨面对磨难时各人不同的反应。
1.小明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对提及的经典进行了快速阅读。在阅读《史记》时,发现司马迁将孔子归入了“世家”一列,为此他十分困惑。请你根据《经典常谈》和链接材料为他解疑。
链接材料: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解析】①司马迁所处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地位空前提高;②司马迁自身“窃比”孔子,《经典常谈》中,朱自清认为《史记》可“窃比”《春秋》,可见司马迁对孔子十分尊敬和推崇;③孔子虽身为布衣,但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④汉代征辟制度让通过读书做官成为可能,开启新贵族的新路径,司马迁有意识地把孔子家族作为先秦时代贵族的殿后,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从社会环境因素、作者个人因素、孔子影响三个方面答即可,第④点不做强制要求。)
2.有同学发现名著中有许多饱受磨难的人物,请你根据表格提示,在横线上填入对应的人物名称。
名著人物 人物介绍 名著篇目
① _   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难,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勇敢,更加坚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 _   他曾两度被放逐,汉北和江南都有他落寞的身影。爱国的诗人终究无法挽救自己的国家,不忍亲见亡国的惨状,他只得带着无尽的遗憾和对奸佞之人的憎恨自沉汨罗江…… 《经典常谈》
保尔(保尔·柯察金)
屈原
3.小明向大家分享了艾青的《向太阳》。请你结合《简·爱》中主人公简·爱的相关情节,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向太阳》:我们爱这日子/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苦难/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饥饿与死亡/我们爱这日子/是因为这日子给我们/带来了灿烂的明天的/最可信的音讯。
诗句的意思是:在所有与苦难、不幸抗争的日子里,我们不妥协,我们心怀希望,我们在认清生活必然会受苦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相信未来。
简·爱自小寄养在舅妈家里,备受歧视和虐待。在寄居学校读书期间,她仍然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在得知罗切斯特已经娶妻后,她毅然选择离开。在寻找新的生活途中,她历尽磨难,但她始终热爱生活,对自己的幸福未来有着坚定的追求。(合理即可)
(四)趣话经典
同学们读完《经典常谈》后纷纷表示对经典古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组织了“趣话经典”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图话经典】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小明找到了一些经典的配图。请你根据图画内容,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经典篇目与图画内容相匹配。
经典篇目 图画内容
① _ 图一:
② _ 图二:
C
A
A.《诗经》      B.《战国策》      C.《周易》
【解析】图一为两只在水中的水鸟,让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该图可与《诗经》匹配;图二为八卦,与其相关的为《周易》。
2.【共话经典】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古人常引用其中的文字或典故以求典雅深邃。“水浒”一词就是来源于《诗经》,请结合知识卡片和《水浒传》的具体内容,谈谈施耐庵借用“水浒”来给小说命名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知识卡片】《诗经·大雅·绵》有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水边),至于岐下(岐山,古地名)。”说的是周民族的祖先亶父不堪西戎人的欺压,带领族人迁徙,最后“逾(越过)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孟子·梁惠王下》)。亶父及其族人励精图治,勇敢、团结、善战、忠义,终于在此建立了西周基业。故此“水浒”“梁山”这两个地名,就有了特殊的含义。
【解析】恰当。首先,《水浒传》故事的发生地点在梁山,梁山近水,也被称为“水泊梁山”,也有水战的情节,这与《诗经》中“水浒”一词的本义“水边”在内容上相合;更关键的是,《水浒传》中的很多情节,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三山聚义打青州、攻打大名府、八卦阵斗童贯、水战擒高俅等都体现了梁山好汉们“勇敢、团结、善战、忠义”的精神品质,这也与“古公亶父”传说中所展现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用“水浒”一词作为小说的名字,不仅有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在内容、主旨情感上都十分契合,自然很恰当。
历史著作 主要作(编)者 特点或地位
① _ 孔子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 ② _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 班固 我国第一部③ _
纪传体断代史
司马迁
《春秋》
(五)以史论文
自古文史不分家。班级准备开展“以史论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参加。
1.活动一:读史以明志。《经典常谈》提到很多历史著作,请你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2.活动二:清代赵翼写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说的是文人写作多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以下作品也寄寓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思考,请你选择其中一部,说说你的看法。
《艾青诗选》   《骆驼祥子》   《儒林外史》
示例:《艾青诗选》中艾青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歌主要作于祖国饱受外来(日本)侵略之时,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巩固训练
1.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B.孔子时代,诗篇本来的意义渐渐含糊,孔子就根据教授学生的需要,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来解释诗篇。
C.《春秋》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春秋》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D.朱子注的“四书”,后来成了那个时代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解析】C项有误,“《春秋》”应改为“《左传》”。
 C 
这是对《左传》的评价
2.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著《史记》,能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之言;他以人物为中心,长于描写,不虚美,不隐恶。
B.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只有法家不托古而变古。法术之士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即“法治”。
C.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善于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渊明赏味山水,是工笔;谢灵运赏味田园,是写意。
D.唐代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是当时文士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
【解析】C项有误,陶渊明赏味田园,是写意;谢灵运赏味山水,是工笔。
C 
两位风格刚好写反了
人物 人物介绍
① _ 他以写实的态度描写社会生活;他常在诗中发议论、引典故,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开了“沉着痛快”一派,是继往开来的诗人。
② _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以变古为复古,提倡新体的“古文”;他提出了文“气盛”的标准。
③ _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深幽精洁,最工游记,著有《永州八记》;他创造了描写景物的新语。
柳宗元
韩愈
杜甫
3.请结合你对古诗文的学习经历以及对《经典常谈》的阅读体验,完成下面读书卡片。
4.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示例:“一只船”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引导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以筌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这部书只是一个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通过它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更多经典作品,不能因为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而是应该在它的引导下去读原著,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甲骨文字 现代汉字 你的联想
典 人用双手捧着被绳子连缀起来的竹条,如奉持珍宝,万分恭敬。
① _ 云层中降落的水滴,丝丝缕缕,淅淅沥沥。
山 ② _
示例: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峰峦叠嶂。

5.班级开展“传承经典·说文解字”的公开课。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请你也积极参与讨论吧。
(1)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些甲骨文字的图片,请根据表格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A: __     B: __      C: __
行书
隶书
(2)同学们通过课前阅读《经典常谈》,对汉字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是快速问答环节,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正确的答案。
①请你辨别下面汉字所对应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法。
国: __   火: __    下: __
②请你辨别下面书法所对应的字体。
小篆(篆书)
指事
象形
会意




课时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