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3 09: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
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特点。
什么是“中世纪”?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395年
476年
14-15世纪
文艺复兴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395年
476年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
文艺复兴
世界中世纪史)
(一)形成背景
背景: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封建社会
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民族大迁移
一、西欧封建社会
战争频繁
将领分封土地
封君封臣制度
破产农民需要庇护
庄园与农奴制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时间:
罗蛮族国家林立,四分五裂的状态
(二)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内容:
封君给封臣提供土地和庇护;封臣对封君效忠和服兵役。
特点: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①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②具有契约意识,双向权利义务;
③层级间相对独立,王权有限。
影响:
积极:为王权加强、建立中央集权提供可能性;
消极: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西欧王权软弱。
封君
封臣
提供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
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的异同
封君封臣制 分封制
同 目的 内容 特点 结果 异 社会性质
维系纽带
维持手段
维护统治
有条件地分封土地,行使权利,承担义务
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前期加强地方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互为主次,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
(二)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土地类型 经营者 权利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农奴份地
领主经营农奴耕种
自由农
农奴
⑴提供农民土地 ⑵主持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维护秩序
(1)法律上自由 (2)交纳地租,服劳役
(1)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2)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3)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另一方面,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根据材料,比较农奴和奴隶,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奴隶和农奴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剥削和压迫;但农奴更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西欧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材料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庄园的特点:
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统治管理,相对独立(拥有司法权、征税权、政治统治权)。
庄园的影响:
①积极:维持基层秩序,促进农业发展,为封建社会提供经济基础。
②消极:农奴受到剥削;庄园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利于国家统一。
西欧中古时期的庄园 中国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
时间 起源晚: 9世纪开始形成,约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西汉末年(公元8年),已有田庄剥削形式。东汉盛行
途径 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农民土地 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
庄园私有权程度 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 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租形态 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 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政治权力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 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
结果 庄园制瓦解后,西欧走上的资本主义道路 东汉田庄的消亡并没有为中国带来资本主义
同 1、都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2、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军事上,都拥有私人武装; 4、劳动者与其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都需要无偿的对其领主承担很多责任。 比较西欧中古时期的庄园与中国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
(三)思想---基督教神权至上
经济上: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政治上: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思想上: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卡诺莎之辱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教皇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去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
1、趋势:封建制初期,王权软弱。15世纪晚期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英格兰在15世纪建立都铎王朝,逐渐形成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形成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路易十四” 号称“太阳王”
(一)王权的加强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国家、城市、教会
3、意义: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④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二)中古西欧城市兴起(10-11世纪):
1、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农业、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②政治: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市民或商人的长期斗争;
市民与王权暂时结盟的结果;
3、基本特征: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作为谋生手段。
2、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争取自由
中世纪的城市与国王是什么关系?
材料:欧洲君主们的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市民们向君主们提供财政上的支持。他们还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币厂经理等等来提供管理才能。作为回报,新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情理的要求。 ——《全球通史》
特许保护
加强王权
经济支持
管理支持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日益瓦解着庄园经济,推动工商业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市民阶层形成,城市与王权结盟,王权强化,促进国家统一与宪政制度形成。
打破教会对文化的垄断;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4、城市自治的影响:
城市自治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知识归纳】西欧基层自治的单位
单位 管理者 职能
封建庄园
基督教会
城市
庄园主或管家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神职人员
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生老病死、婚姻)
行会、商会
上层分子
规范经营活动;把持城市政权,开展城市治理
王权的强化、罗马教廷的腐败等因素使教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三)从神权至上到世俗社会:
归纳整理:5—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
经济: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思想:基督教神权(束缚人性)
王权加强(民族国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黑暗
曙光
封建制
16世纪:
宗教改革
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形成背景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入侵,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
法家思想
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阶级矛盾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经济制度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发展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思想文化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
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经济:
工商业发达,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领土扩张: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一度扩张到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材料: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欧洲中世纪史》
拜占庭文明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查士丁尼一世
(483-565)
1、帝国的兴盛:
2、帝国衰落
原因
①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②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游牧部落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
灭亡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阿拉伯人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13世纪初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9世纪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3世纪中期
汗国臣属
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16世纪初
莫斯科公国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17世纪末
1547伊凡四世加冕沙皇。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二)俄罗斯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文明
东欧文明
背景:罗马帝国灭亡、封建社会产生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庄园、农奴制度
社会变化:
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帝国:
王权强大政教合一,法典;工商业发展;东正教。
沙皇专制,中央集权;工商业经济,农奴制;东正教。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
经济:庄园经济(自给自足)
文化:基督教神权(束缚人性)
王权加强(民族国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课堂小结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东西欧多元共存
“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特性,意即封建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中,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以上材料说明欧洲中世纪( )
A.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 B.实现了领主统领一切
C.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D.证实了领主附庸平等
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 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有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  )
A.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B.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
C.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D.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C
A
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D
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被市民所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拜占庭帝国时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波斯的地毯,西欧的毛织物,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木材、皮毛、蜂蜜、琥珀,纷纷运抵君士坦丁堡,其中大部分商品转销到其他地区。这体现出拜占庭
A.阻断了亚欧大陆贸易 B.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C.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D.刺激了欧洲庄园经济发展
B
《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中称:“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保有之达一年零一日,无人反对……则予将准许此人在将来安然保有此项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住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不利于彼之异议,则予亦将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于林肯城中。”这意味着林肯城( )
A.获得了自治的权利 B.实现了经济的独立
C.摆脱了教会的束缚 D.形成了独立的国家
A
同课章节目录